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梦里不知身是客,醒来清泪满衣襟——如何接受平庸的自己

2022-04-12 00:05 作者:咳咳唔  | 我要投稿

如何解决罗杰斯人格理论中心理问题的来源——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不协调

在罗杰斯的人格理论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自我,另一个是理想自我。

(一)自我    按照现象学派的说法,每个人对其周围环境和事物的知觉构成了他的现象场,即这个人的主观世界。其中关于自己各个方面的印象就是他的自我,或自我概念(self concept)。你对于自己的正面或反面的印象的总和,形成了一个人的较为稳定的自我。自我是一个具有组织性、一致性和整体性的知觉模式,虽然自我会变化,但它总是维持这个组织的特性。自我是个人经验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和他的自我相匹配的。

 罗杰斯非常重视自我概念和行为适应之间的关系。一个成熟健康的人,他的自我概念应当是与他本身的情况相符,也就是与他的真实自我相符合或者相接近。这说明他对自己有比较准确的认识。

(二)理想自我    理想自我是个体希望自己能够具备的样子。理想自我所具有的品质是个体认为重要的和有价值的东西,可以是生理方面的,也可以是能力、财产或社会地位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个体努力追求的发展目标。罗杰斯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也应当与其理想自我相接近,这就表示个人对自己本身的知觉和所希望成为的形象相符合,这样人们就会对自己感到满意。

当然罗杰斯还认为,自我概念、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这三者之间的差异是人们心理问题的来源。

尤其是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巨大冲突,经常发生在从学校到社会的转换期。人对自己的自我评价的发展规律本就是从婴幼儿的低到青少年的高再在“长大”的过程中逐步降低。然而问题是,高等教育往往过分抬高了我们的自我认知,当真正踏入社会这个泥潭时,理想和才能像碎石子一样被丢弃在现实的沼泽地里,难以捡起,无处发挥。

现有的理论对此的解决方法是教条的——其一是采取积极手段,提高“现实自我”的学习与生活能力,以缩短与“理想自我”的差距;其二是降低“理想自我”的过分要求,实事求是地制定目标计划和客观地认识自我,从而达到与“现实自我”的和谐。

这些话是多么有道理,多么无法反驳;但它们又是多么可恶——“积极手段”四个字需要付出多少努力,“过分要求”四个字又显得何等残忍绝情。然而,这段话的关键不在这些词,而在于“认识自我”。

你了解自己吗?找一张纸,至少从品格、能力、成就、社会关系四个方面描述你理想中的自我;再从这些方面描述一下现在的自我。然后仔细思考,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你最不满意的是什么,你能够改变的又是什么。类似这样的问题还可以提很多。当你真正意识到理想自己和现实自我的差距,你才有可能接受它。

接受自己,和不完美的自己和解,这是通往幸福的必由之路。“万物皆有裂隙,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人只有不完美值得歌颂,谁说污泥满身的不算英雄”

陌生人,如果你不知所措,请记住“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梦里不知身是客,醒来清泪满衣襟——如何接受平庸的自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