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大了,工作就順了
微博上看過這樣一個話題:在職場上,你都遇到過哪些令人崩潰的遭遇?
問題下是整齊劃一排著長隊般的吐槽,歸結起來無非是:
超負荷的工作量,令人窒息的工作環境,不會笑的領導,只會假笑的同事,還有少得可憐的工資……
曾幾何時,這些耳熟能詳的職場際遇,使人一次次潰不成軍,只有自己才知道是有多麼的不容易。
聽過一句話說:“格局大了,工作就順了。”
當你懂得收起情緒,放大格局,才能收穫屬於自己的成長。

看過一則新聞:
武漢地鐵7號線小東門站,站台工作人員陳晨發現一位女子坐在過道的地上半個小時沒有反應。
陳晨害怕發生意外,於是上前詢問,女子卻一直不說話。
陳晨想安慰她,便用手摸了摸女子的頭。
沒想到她一下子情緒崩潰,抱著陳晨大哭。
原來,她已連續加班一個月,每天還要面對領導的批評,無處發洩。
在家裡,和丈夫抱怨,丈夫嫌她事多,得不到安慰,只能在外消化,等處理好心情后再回家。
她說:“工作太累太苦了,不敢在家裡哭,怕嚇到年幼的女兒。”
工作不易,賺錢很難。
其實,每一份工作帶來的薪酬和成長,總會伴隨委屈和辛苦,有誰沒有在工作的泥沼裡掙扎過?
《令人心動的offer1》中,見習律師李晨出師不利,第一次任務因為超時遲交,成績墊底。
這對於初入職場的他來說是個不小的打擊。
背負著這種壓力,他寄希望於用努力來彌補欠缺的能力。
於是,他每天早出晚歸下功夫,通宵加班準備資料。
誰知在與委託人溝通中,仍是出現了明顯的小錯誤。
第二次結果出來,他仍然墊底。
努力到令人心疼,結果卻差到讓人抓狂。
難掩低落的情緒,李晨在領導面前忍不住掉了眼淚。
他的一句“我太難了”,折射出的是太多職場人的不易。
20歲時,找工作就像是在早高峰擠地鐵,好不容易上了車,卻是個沒經驗、沒人脈、沒資源的三無小白,只能拼了命地立住腳;
慢慢熬到了30歲,晉升無望、加班過勞,稍不留神就會被一大波後浪碾壓,三十而立,彷彿是道過不去的坎;
好不容易40歲了,職業技術更迭換代,降薪減員接踵而來,中年危機又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人生,彷彿在工作之後,再無容易二字。
詩人里爾克曾說過:
哪有什麼勝利可言,挺住就意味著一切。
這個世界上,沒有哪份工作是容易的,也沒有什麼錢是好賺的。
更多的時候,成年人只能被工作裹挾前行。

作家鄭一群曾寫到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遇到一位老禪師,就向老禪師抱怨工作很辛苦,還不如出家修行好了,就不用再面對這些工作上的煩惱。
老禪師對他說:“為什麼要放棄工作來修行呢?你現在對工作生厭就想出家,如果對出家也生厭了,又怎麼辦?”
他無言以對。
老禪師接著說:
“如果工作,你應付不了,去寺院你又應付得了嗎?
要知道寺院修行的清規戒律,可一點也不比工作少啊,工作本身不就是一種修行嗎?”
我們總以為,只有青燈古佛、戒律清規才算得上修行。
殊不知,工作本身,就是一場修行。
18歲的齊瓦勃,他是鋼鐵大王卡耐基公司的一個打工人。
當別人都在抱怨工作累、薪水低,並因此而怠工的時候,齊瓦勃一絲不苟地工作,並且還自學建築知識。
一天,卡耐基來到工地辦事,恰巧看到坐在角落裡看書的齊瓦勃。
他看了看齊瓦勃手中的書,又翻了翻他的筆記本,問:“你學這些幹什麼?”
齊瓦勃說:“我想,我們公司並不缺少打工者,缺少的是既有工作經驗、又有專業知識的技術人才,對嗎?”
第二天,齊瓦勃就被卡耐基升任為技師。
同是打工者,有些人諷刺挖苦齊瓦勃,他回答說:
“我不光是在為老闆打工,更不單純是為了賺錢,我是為自己的夢想,為自己的前程而工作。”
抱著這樣的信念,他一步步升到了總工程師的職位上。
25歲那年,齊瓦勃做了這家建築公司的總經理。
後來,齊瓦勃建立了屬於自己的伯利恆鋼鐵公司,真正完成了從一個打工者到創業者的轉變。

很多時候,一個人工作中最大的阻力,不是能力,而是心力。
我們生而普通,工作不一定是自己所熱愛的,也不可能永遠都站在行業的頂峰。
真實的職場,不是遊樂園,而是試煉場。
有人倒下,立刻就會有人頂上。
羨慕別人升職加薪,不如潛心修煉自己的本事。
好好工作,才是普通職場人的生存真理。
把工作當工作,只是隨便做做,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荒廢的是自己的人生;
把工作當修行,一路遇事修性,逢人修心,既能成就事,亦能圓滿自己。

有人說:工作的痛苦,並不是痛苦本身,而是你的格局不夠。
當你想不開、說不透、看不穿時,試著放大格局。
哲學家懷特海提出:
格局並非虛無縹緲的,而是由時間格局+空間格局+認知格局組成的思維容器。
成長的關鍵,在於如何為自己佈局。
1. 時間格局
表弟大鵬,大學畢業剛工作不久,總抱怨工作壓力大,工資還少得可憐。
他說:“人家流水線工人月薪8000,掙的可比我多多了,挺崩潰的,不知道寒窗苦讀十幾年的意義。”
其實不然。
幹流水線,短期收益確實不錯,但5年或10年後,照舊是低微到塵埃里的螺絲釘。
因為流水線沒有升值空間,這8000月薪,更多是透支了未來。
相比之下,許多大學畢業生起薪再低也能忍,為的就是潛在發展空間,奮鬥5年,升職加薪,皆有可能。
戴高樂曾說過:眼睛所到之處,是成功到達的地方。
不囿於當下,思維會變得更廣闊;
把目光放長遠一些,努力才有正確的方向。
真正的高手,都是活在未來,想要的都在來的路上。

2. 空間格局
看過一個故事,是從空間的維度來解釋格局。
一位先生講到“謀大事者首重格局”,學生不解其意。
先生捧來一盆桃樹,對學生說:“花盆就那麼大,這棵桃樹再怎么生長也不過一尺有餘。”
然後,又指著庭院裡枝繁葉茂的桃樹,說:“這棵桃樹則有足夠的空間任意生長。”
人最難的就是跳脫出“我”的束縛,動輒就是“我覺得”、“我認為”來做人做事。
這個世界是多面的,學會打開更大的空間,立足更多的角度,格局自會更高一籌。
在職場中,有空間格局的人,懂得與事較勁是白費力氣,與人較勁是浪費精力,往往走得更遠。
3. 認知格局
相信每一個上班族,一定都曾冒出過這樣的念頭:
“別人能遲到,我為啥不能?”
“別人能偷懶,我也能吧。”
所謂的別人,無外乎是身邊三五個同事。
人永遠難以看見自己見識之外的世界。
一個人習慣於用過去的經驗做事,往往容易墨守成規,容易被工作的煩惱糾纏。
認知格局決定了一個人能不能成事,能成多大的事。
有機會,多接觸圈子裡的高手,觀察他們的為人處事,學習他們的思維方法。
在職場中,認知格局越大的人,心智越是成熟,工作越是認真負責。
禪宗有言:不異舊時人,只異舊時行履處。
一個人俯仰之間,到底是雞毛蒜皮還是星辰大海,取決於破局成長。

聽過一句很現實的話:
工作真正的意義,是你安身立命的資本,是你實現自我價值的平台,是讓你有錢吃飯養娃,孝順父母,是讓你夜半醒來不害怕。
要知道,職場路漫漫,摸爬滾打還是要靠自己。
都說工作不一定高薪,但一定高壓;
不一定輕鬆,但一定輕糖;
不一定成功,但一定成長。
做一個既看得見樹木,也看得見森林的人,在工作中修煉自己,也成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