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与沟通》定义总结(上)
第一章 论证与批判性思维
论辩:证明在信念或价值观上影响他人的论证
论证:提出主张并给出支撑的理据的陈述,影响持有不同观点的人。
主张:论者希望他人接受的观点或结论
证据:客观上观察到的事实条件,或者从先前的结论组成。
推理:证据和主张的合理联系
论证语境:想提议的环境,包括论者、问题或需求、受众。
论证场域:论证的社会学背景,以论证参与者的沟通方式为特征。
场依存标准:特定场域内引导论证生成的规则、规范和指示。
场不变标准:无论什么论证背景,都应有所标准。
论证领域:指导我们构建评价论证的社会建构。公共、个人、技术。
假设:我们理所当然的观点,属思维的底线和出发点。
概念:决定我们思考的法则定义,建构人类思维。来源基于领域。
批判性思维:整合所有可获取的信息,获得假说或结论,使人信服。
个人领域:私人的非正式讨论,以人际交往标准论证。
公共领域:基于公众大众评判的标准,以社会道德公众利益论证。
技术领域:基于场域内专家为标准,以正式规则严格标准论证。
第二章 论证的共向性视角
视角:发现论辩的核心标准
逻辑视角:脱离背景,非领域的合理性和论证的结构。
辩证视角:全面探究,彻底、理性、周密。
修辞视角:强调受众被说服的可能性。
归纳:从特殊到一般
演绎:从一般到特殊
调解风格:支持他人保持关系。
论证链:把已证实的主张变成新主张论证基准的证据。
论证关系:论者和受众间依赖的关系。
论证情境:人事物的自然背景+论证有待完成的迫切状态。
论证风格:平衡内容和受众关系的趋向。
直言三段论:两个前提得到必然结论,包括指定类的直言词项。
竞争风格:特定系列论证比其他更高级。
共向性方法:听众认可与内容一样重要而达到一致认知的互相劝说。
资料:图尔敏模型中的证据,即证据的定义外加受众认可的条件。
选言三段论:大前提有多个选项,小前提排除单个,结论肯定唯一。
省略三段论:观众对其一个或多个前提已有的信念之上的论述。
假言三段论:不涉及直接比较的论证,有条件的大前提。
逃避风格:内容和关系均不重要,问题直接放弃。
形式逻辑:结构化陈述得出结论。
争议线:区分证据和主张的虚拟界限。
谈判风格:关系和内容目标均重要无法拿捏时。
限定词:“可能”等论者的理性确切程度
保留:论证的例外情况
修辞情境:同论证情境,人事物的自然背景和引发话题的迫切状态。
三段论:三个陈述句组成的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真实性:论证前提和可验证的真相的一致性。
有效性:证据支持主张的程度。
第三章 主张
溯因式:主张逐渐显现,言说者一起合作得出结论。
文化:群体凝聚的共同意义系统。
集体主义文化:关注集体主义的成功,非个人成就。
演绎式:开门见山说立场,用逻辑推理阐述。
高语境情境:论者依赖于受众从情境中理解意义的能力。
个人主义文化:关注个人成就,每个人都与众不同。
归纳式: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观点与证据,之后归纳形成自有结论。
工具性价值:行为模式或实现其他价值的方法。
跨文化能力:满足自身需求目标期望的同时,能够与对方环境的个体的需求能力和期望保持相对一致的能力。有七种特征:展示尊敬、论证的互动姿态、知识导向、同理心、角色行为、互动管理、容忍不确定性。
低语境情境:论证中表达他们想要表达的意思
叙述式:通过故事和报道表达自我观点。
终结性价值:存在的理想结果状态,人一生大约为12~24个。
价值共识:社会成员在价值等级上的一致程度
价值内容:价值动机性目标,即价值观如何引导激励我们的行为。
价值弱化:价值等级降低
价值强化:价值等级升高
价值等级:对价值的排序
价值再分配: 某价值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直到所有社会成员奉行。
价值再标准化:价值观标准位置重新摆放的过程
价值观:想要实现人们不同目标的重要性,是指导人们生活的原则。
价值结构化:我们个人价值体系中的动态关系。
价值体系:一个持久的信念结构,与偏好行为模式和最终状态相关。
第四章 主张
平衡:所有接受或反对的议题都纳入命题场。
举证责任:当要反驳公众认可的东西时,反驳者有必要举证实质。
挑战:与对方的价值观主张对立。
历史事实主张:根据历史事件证据的强度推出结论。
清晰:多大程度将论证聚焦在特定的议题上。
争议性:陈述的立场暂不被受众接受和支持。
双重意义主张:行为和结果双重意义的举证责任。
逐渐浮现的主张:在不断交谈过程中形成的主张
明确的主张:引发论证的主张和命题。
事实主张:对过去现在未来的事实条件或关系做判断。
隐含的主张:不用公开,但公共者能够明了。
议题:命题内隐含分歧的各类观点。
命题范围:哪些议题应该包含在内,哪些应该排除在外的界限。
政策主张:采取特定的行为方案,评价行为政策是否应该发生改变。
预先确定的主张:先于延展意义的主张。
预测主张:过去跟未来的关系条件会有重复,但忽略突发事件。
预设:
命题场:命题内具有争议的所有议题。
命题:首要主张
关系主张:一种关系或事件和另一种关系或事件建立关系
价值主张:根据论者提出的标准去评价一个实践或者想法目标。
第五章 证据
可获取性:提出观点的人是否有机会观察有争议的事情。
人工制品:有助于证明论证的物理制品
内部一致性:证据自身来源的自洽一致。
外部一致性:证据跟不是证据来源的证据保持一致
偏见:对判断非理性的曲解或对主题的成见。
客观性:对某一问题不扭曲并保持公正。
专业知识:跟主题讨论的专业相关知识。
抄袭:使用别人的观点或语句没有正确的署名。
一手来源:证据的原始来源。
二手来源:汇集分析总结一手来源的资料。
样本:进行研究时调查的对象。
有代表的样本:样本具有总体的特征。
可靠来源:多次证明是正确的。
报告和描述:非数值的叙述性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