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语教育学及语言学 | 第十九回:交流理论
交流理论
Communication theory
大家好,头发持续稀少的邓老师又来了。


语言是人和人进行交流时所必要的存在,它既可以是说出来的话,也可以是写出来的文字,甚至也可以是一个手势、动作或表情。从这一期开始将进入一个全新的篇章,也就是关于“交流”这一内容展开介绍。先从“交流”所包含的相关内容及构成要素等进行讲解,紧接着进入非语言行为及各个国家的语言政策问题内容。

首先“交流”指的是个人与个人,集团与集团之间通过语言、非语言、肢体行为、面部表情或者一些媒介频道来进行情报的传递或交换(Brown and Yule1983)。
那么这样的交流是如何展开的呢?
Shannon及W.Weaver(1949)提出的古典型交流模型则认为:由发出者向接受者发送信息、接受者则在接受的时点构成了直线性传递,既交流成立。(其中在自己大脑中进行的自问自答则称之为:イントラパーソナル 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此模型所包含的内容仅为由发出者向接受者进行意思的传达,所以也叫做伝達型モデル。如图1。


其中,メッセージ指的是通过交流传达出去的或内容,チャンネル是搬运メッセージ的媒体(例如:电视,网络,收音机,报纸等),而コード指的则是载有信息的意义体系,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语言。
另外,在信息搬运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干扰因素等:如因嘈杂而听不清对方的话的物理性因素,也存在着不理解日语、英语,或没有办法理解日本人的交流的特征等社会语言学因素。


与传达模型不同的是,構成主義者のモデル(コンストラクティビすと)。构成主义认为メッセージ是通过交流当中的当事人间的交涉,说话者传递出的意思及接受者作出的理解而构成的共通的理解。也就是说,メッセージ是通过交涉而获得。
构成主义的立场是,认为知识绝对不是存在于个人之外的事物,而是需要通过实践来将个人的经验进行紧密的联结而获得的事物;与此相对,客観主義则认为知识是存在于个人之外的事物。一直以来这两个理论都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对对方进行批判。不过也正是因为构成主义的提出,人们对于教育的方法进行了反思并作出了改变。学习者应自己去获得知识,既打破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方式,转而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习者主动去获取知识的教育体系。这才是在语言教育下的应有的模式。语言是用来交流的工具,我们应该一边尝试使用语言,一边学习如何更好地使用它,而不是延续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那么今天的知识就分享到这里了,下次将会讲解交流的方法当中存在的语言环境及种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