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783名著导读 | 《媒介现代 : 传播学与社会学的对话》全书速递

2022-07-24 15:25 作者:中传考研de核桃  | 我要投稿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想要在主题写作上写好文章,除了基本的写作理论知识和逻辑方法,还需要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为了拓宽写作维度,除了带读优质论文(【论文精选】),还需要读名著!

我们去年就有相应的【名著导读课】,还是非常受大家欢迎的。今年的【名著导读课】会更加贴合783考试,用高阶理论倒推精辟论点和扎实表述,从而写出高质量文章!可以期待一下啦~

为了让大家课上能更好地吸收知识,学习效率更高,今天给大家提炼了《媒介现代 : 传播学与社会学的对话》全书概要、推荐理由、框架逻辑、核心观点与案例、重点章节等等,让大家能够提前预习,提前了解↓↓↓。

导语:

马杰伟和他的学生张潇潇合著的《媒体现代:传播学与社会学的对话》,通过对前人学术观点及经典理论的梳理总结,重点分析了传统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的宏观变化,透过传播议题阐释了“现代性”的特征与现代性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而提出了“媒体现代”概念,并在传播学研究中灵活吸收和创新性运用社会学相关理论。


一、全书概要

本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第一现代、第二现代和媒体现代。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到第三章。其中第一章介绍了涂尔干、韦伯和马克思对现代社会兴起的讨论。第二章吉登斯给我们勾勒出现代性讨论的大纲,汤普森从媒介出发提供了现代性讨论的路径。第三章则廓清了现代社会中意识形态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第二部分则包含第四章至第八章,分别从不同学者的学说出发,介绍关于第二现代的不同侧面。第四章介绍了学者贝克所指出的机构化的个人主义;五章分析了学者鲍曼在认可个人化前提下,重新审视社会;第六章学者戴扬和卡茨则回答了在个人化趋势下媒介事件可实现社会凝聚的效果;第七章学者拉什与厄瑞从美学反思出发论述符号与空间经济;第八章论述了第二现代作为网络社会的存在及网络社会中的新权力关系。

第三部分为第九章,在以上基础上提出新概念——“现代媒体”,突出媒体传播维度在现代性中的重要性。

二、推荐理由

在本书中,着重探讨什么是现代性,现代性带我们去向何方,以及提出“现代媒体”的概念。“现代性”自 1863 年法国评论家波德莱尔在其散文中首次提出,马杰伟则站在吉登斯提出的现代性维度上,构建了属于新时期的“媒体现代”。《对话》一书正是为我们提供了在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划分现代、如何确定现代性,与社会理论家展开超越时空的对话。

现代性概念是不断发展的。在吉登斯看来,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是变化的、是复杂的、是包罗万象的。在《对话》一书开篇,马杰伟便提出了要了解现代性论述的起源,就必须厘清马克思等人对现代社会的讨论。

整本书的主要篇幅也用来对十多位社会理论家“对话”,通过对话中介绍了从马克思以来对现代社会的讨论到卡斯特网路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发展,即大师经典著作中现代性理论的发展变化,通过分析进入资本主义后的社会变化,对比了资本主义社会前与后的社会形态的变迁,分析社会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马杰伟指出,传统社会拥有的是导向过去的反思,与现代性导向未来的反思不同。现代性的反思通过不断地审视,为未来做出了良好的预设,现代社会也正是通过此种不断地实践、检验而前进。

《对话》一书的第三编中,马杰伟在融汇十几位学者的观点后,认为现代社会已不能简单地用吉登斯或者其他单个学者的观点概述,而是一个全新的“媒体现代”了。并且,在社会生活被媒介传播过程调节和改变后,这种趋势会越发明显。


温馨提示:

本书中所涉及的有关于现代性的概念、媒介传播影响了社会的现代性、文化工业、符号经济、创意产业、卡斯特网络社会等相关知识点,可以作为主题写作的延伸知识点补充哦!


三、框架逻辑


四、核心观点与案例


问1:媒介传播如何影响了社会的现代性?

答:媒介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有关现代性的一些思想观念等通过媒介快速传播,对传统进行革新和颠覆;另一方面,相关传统通过媒介得到了一定呈现和保留。

设问2:现代化和西方化的关系?

答:“现代化”≠“西方化”,西方“先进国”早得先机发展现代体制,“后发国”争相效仿,这一历史过程毋庸置疑,但是这种西方强势是建基于殖民扩张与剥削上的,是殖民帝国抢夺资源并压抑后进国发展现代格局,因此现代化并不等同于“西方化”。随着世界各地互相依赖的加深和全球意识的增强,现代化并不简单等同于西方化。

观点引申:清华大学王宁教授认为现代性深刻影响了中国,在全球化的时代下,我们也应该消除单一的现代性,构建中国独特的现代性。马杰伟先生“媒体现代”的概念恰恰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设问3:媒介传播对社会的现代性的影响?

答:汤普森认为媒介和传播是至关重要的,他十分重视媒介,认为媒介调节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在他的《媒介与现代性》一书中,他分析了可见性与权力的关系,认为权力的实施在于对可见性的控制。

可见性与权力之间的具体勾连方式是在不断演替的:中国古代“少数当权者为少数人所见”,例如觐见皇帝;福柯在《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中指出权力的实施可以通过“多数人为少数人可见”,例如他提出的“全景监狱”,少数狱警监视着众多犯人,以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监控器。

现代条件下,权力拥有者(比如政治精英)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让其为大多数人可见。权力可以提高知名度,知名度也可以强化权力。

但是随着网络的发展,可见性速度快、范围广,既没有面对面的人性化,也失去了原有的仪式感,可能会削弱当权者的权威。此外还有“多数人为多数人可见”,比如 2008 年汶川地震,被关注者是四川灾民,关注者是全世界,这是自然的力量、人道的力量。

总的来说,媒介传播为现代性所构建,同时也建构了现代性。而且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介在现代社会影响力日增。但其作用并非全然正面的,我们要用批判的眼光去分析媒介传播与现代性的关系。

设问4:中国的符号与空间经济的发展?

答:拉什与厄瑞在《符号与空间经济》中提出信息传播结构的存在是反思个人化与现代化的基础,即现代性被媒介传播化。媒体现代和信息传播结构最集中和体现在文化工业领域。

那么在中国情境下符号与空间经济的发展如何呢?在马杰伟的研究中,他认为中国的“798 艺术区”就是中国文化工业作为符号与空间经济的发展。“798 艺术区”结合福特形式的工厂空间及流动的符号生产,将“工厂”之“实”转化为“符号”之“虚”,是虚实混合的符号文化与工业;同时从符号经济衍生出来,“798 艺术区”更是一个刺激创意、多元结连的文化网路。

设问5:媒介可见性与权利的关系?

答:随着新的媒介形态的出现,可见性较之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近年来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个体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短视频的盛行更是把每一个人都推到了“舞台”之上。人人都可以为他人所见,也可以见到他人,传播权力也在分散。

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孵化了一批批类型多样的用户,其中不少有关农村、农民的内容深受大家喜爱,以往经常被人遗忘的角落现在能够被大家所看到,这是令人欣喜的,也是新的媒介技术手段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但这种可见性的背后仍然还是存在资本、技术等其他力量的操纵,毕竟被大多数人可见的相对来说还是少数。

设问6:卡斯特提出的网络社会是什么?

答:在《信息时代三部曲》中,曼纽尔•卡斯特形成了其关于“网络社会”的理论。该理论指出,网络社会由“网络和主体”双重动力所形构,一方面,信息技术革命推动着人类社会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构;另一方面,基于对全球化的抵制,民众围绕文化原则形成了各类认同运动,同样成为塑造全球化的力量。

卡斯特提出的网络社会中,民族国家却面临着超越边界束缚的冲击。民族国家面对挑战,采用了新的姿态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它们或结盟、或分权,缓解其政治危机。

设问7:文化工业的概念是什么?

答:文化工业(cultural industries)或媒介工业(media industries)是常用来形容报纸、书籍、杂志、广播、电视和网络新媒体等行业的名词。

最早德国法兰克福学派使用这个词的单数形式,从激进的批判性视角指斥大众传播媒介愚弄受众,大量复制标准化、缺乏艺术价值的商业文化产品,造成人的异化从而丧失批判性。比如当年达·芬奇辛辛苦苦画了幅《蒙娜丽莎》挂进卢浮宫,大家争相去欣赏她的迷人的微笑,当蒙娜丽莎被印刷在各自产品上时,艺术原本的光韵消失了。

五、重点章节锁定

凯程推荐

第三章媒介化的现代性与社会机构,第七章符号经济与创意产业,第八章网络社会和传播权利,第九章“媒体现代”理论初探。

推荐理由:

第三章廓清了现代社会中意识形态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第七章拉什与厄瑞从美学反思出发论述符号与空间经济。

第八章论述了第二现代作为网路社会的存在及网路社会中的新权力关系。

第三部分为第九章,在以上基础上提出“现代媒体”,完善和发展吉登斯和汤普森提出的制度性维度,突出媒体传播维度在现代性中的重要性。

原文举例1:

媒介极大地改变了自我形成和表达,自我被他人的认同和界定不仅仅是生活中的面对面交往,更多的是经由媒介的“自传式叙述”。我们每天起床或者外出回来,第一个习惯性动作也许就是打开电脑,登录上 QQ、MSN 等实时聊天工具,上上开心网等社交网络,看看有谁的头像是亮的,看看别人的个性签名,更重要的是根据自身心情、动向改改自己的个性签名。

也许面对面交流的时候,你没有发现我情绪的波动,但是透过签名你发现了我生活改变的蛛丝马迹。有的人喜欢在 QQ 空间或者 MSN Space 上放很多相片,有的人会写下很多的文字。当然照片和文字都是精心挑选编辑过的,这些信息符号按我们的构想展现给大家一个编辑过、建构过的“自我”。

透过 QQ、MSN 和微博等,我们可以在一个又一个开放权限的空间内游荡,我们把自己展现给朋友或者陌生人,也观看别人展现出来的自我。我们在网络上互相倾诉、互相依赖。网络所展现“自我”的个性、爱好甚至身份都可是虚拟的,是在媒介中、在符号里建构出来的。这样的“自我”似乎不够真实,可又如此确切。(书 P76)

原文举例2:

政治经济环境能够限制报业意识形,电视则成功地把意识形态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马杰伟,1998)。网络似乎民主平等很多,但这也不过是表象而已。

首先,人们接触使用网络的机会是不平等的。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0年 7 月),截至 2010 年 6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 4.2 亿。问题是其中农村网民仅占整体网民的 27.4%,半年增长 7.7%,低于城镇网民相应增幅,同时 40 岁以上网民仅占网民总体的 l8.2%,可见数字鸿沟确实存在。

网络上信息的传播也未必全然自由,背后照样有精英的操纵、企业的利益。而最大的危险就在于,网络媒体以平等姿态给我们提供的意识形态会具有影响人心的更大力量。(书P108)

六、写作启示

本书中所涉及的有关于现代性的概念、媒介传播影响了社会的现代性、文化工业、符号经济、创意产业、卡斯特网络社会、数字鸿沟等相关知识点,可以作为主题写作的延伸知识点补充哦!

在主题写作的时候,对待问题要从辩证的角度看待,比如传播权利既有优势也存在问题,多多训练和提高自己的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能够更好的搭建主题写作的框架,同时记得查找和使用最近的案例和数据哦!


请持续关注凯程的干货系列专栏~

783名著导读 | 《媒介现代 : 传播学与社会学的对话》全书速递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