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书虫(蠹鱼)的故事

2020-06-13 16:18 作者:乐艺R  | 我要投稿



        蠹鱼古来有之,它们喜欢潜伏于书籍中,以书作家以书为食,故而又被称作书虫。它们和读书人之间的恩怨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的,有关蠹鱼的诗歌也是多不胜数,有恨的咬牙切齿的,也有羡慕得想化成一只蠹鱼的。在此,我就不一一叙述了。我嘛,因为前些天误吃了一只书虫(“▔□▔),所以今天打算来谈一谈几个关于书虫的故事。

其一:

出自:唐人皇甫氏《原化记》

         唐德宗建中年间,一位叫何讽的书生买来一卷古旧书,他在书卷里发现一根约有4寸长的发卷,形似圆环。何讽把发卷弄断后,截口处滴出一升多的水,把发卷烧掉后,闻到一股毛发的气味。何讽后来把这事告诉了一位道士。道士说:“哎呀!你真是一个俗人,遇到它也没能成仙,真是命啊!《仙经》上说过,蠹鱼只要吃三回‘神仙’二字就变成了这个东西,名为脉望。要是夜里拿着它对着星星,然后天上的星君会现身,问他讨要一粒仙丹,再和脉望一起用水喝下去,即刻就能成仙。”何讽听后很吃惊,急忙取来那本古书,在蠹鱼蛀食过的地方,按照文意读来,果真是“神仙”二字。

       这里记载的脉望并不能直接使用,而是要经过一系列的步骤才能使人成仙,这对于一个凡夫俗子无疑是太难了,故而得到了也不会使用。相比之下,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的方法就易容多了。说是蠹鱼吃掉道经中的“神仙”字,然后身有五色,如果人吞下它,便可以成仙。这方法是不是很简单直接,假如你真的遇到五彩色的书虫的话,什么都不用管吞掉便是。

其二:

出自:宋人孙光宪《北梦琐言》

       唐朝的尚书张裼的儿子听说了蠹鱼的故事,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巧妙的成仙方法。他在纸上写了许多“神仙”二字,然后将纸剪入一个瓶子里,再向瓶子里放入蠹鱼,开始了人工饲养蠹鱼。但是,当他吞下这些人工养育的蠹鱼时,不仅没有成仙,反而是患失心疯了。每当发作时便满口粗言秽语,什么东西都不吃。几年后,亡故。

       我想张裼的儿子患失心疯并不关蠹鱼的事,可是因为他太想成仙,日思夜想所致。毕竟蠹鱼是没有毒的,而《草本纲目》也有好几味关于蠹鱼的药方呢(当然不是轻易尝试)。

其三:

出自:日本的《今昔物语集》

        有一位叫觉念的僧人,自从他皈依佛门后,便有早晚诵读《法华经》的习惯。然而,有三行经文他始终无法出声诵读。每当念诵至此,都会将这三行经文不自觉地遗漏掉。即使将经文翻阅了千万遍,暗诵至此却仍旧记得一干二净。

        这事情让觉念终日愁眉不展,他哀求神佛的庇祐,好让他记得那三行经文。于是,他梦见了一位仙风道骨的老僧。老僧告诉他:“你无论如何也记不住那三行经文是有宿因的。你前世乃是一只衣鱼(蠹鱼)曾被困在一卷法华经内,吃掉了三行经文。即使如此,你前世长住在佛经之中,拜此因缘,今生修得人身,得以尽情研读法华等诸经。总之,因为你将文字吃掉,所以才无法念诵出口。但念在你诚心悔改,我便助你念出这三行经文吧。”

       梦至此处觉念便醒了。从此以后,他终于能够流利地诵读起完整的《法华经》了。

       看完这故事后,我有个疑问。僧人前世的衣鱼吞食三行经文和现在的僧人记不起那三行经文有什么因果关系呢?知道经文的衣鱼吃掉了三行经文,为什么转世后便记不起了呢?如果僧人是《法华经》的转世那我倒可以理解,因为前世是一本经,但后世被衣鱼吃掉了,所以少了三行经文,所以转生过来的灵魂并不完整,这样倒是容易理解。不过,经文没寄宿着灵魂,所以它并不能转世。后来我想到今世的僧人会想不起那三字经文,可能是对衣鱼前世的惩罚吧,为了惩罚你前世作的恶,所以今世的你必将……佛教故事中有许多这样因果报应的故事,那倒也可以理解。但是,如果衣鱼没有吃掉经文的话,那它便是与佛无缘更也无法转生为人呀,我想如果前世的它狠下心来,将整理本《法华经》啃食干净的话,那它会不会变成脉望或身披五彩色的异兽呢?

       好了,到此字数也凑得差不多了,关于“书虫”的故事就说到这吧,另《今昔物语集》还有一篇衣鱼的故事,但故事整体与上个故事过于雷同,也是关于转世和法华经的,我就不再叙述了。




书虫(蠹鱼)的故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