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绣:古艺传承


据文献记载,蜀国最早的君王蚕丛已经懂得养殖桑蚕。汉末三国时,蜀锦蜀绣就已经驰名天下。唐代,安靖刺绣作为贡品进入宫廷,成为皇帝奖赏功臣的主要物品。五代十国时期,四川相对安定的局面为蜀绣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蜀绣业飞速发展。宋代,蜀绣之名已遍及神州,发展达到鼎盛时期,绣品在工艺、产销量和精美程度上都独步天下。
清朝中叶以后,蜀绣逐渐形成行业。清末至民国初年,蜀绣在国际上已享有很高声誉,在民国四年(1915年)国际巴拿马赛中荣获金奖。民国后,蜀绣虽然不再绣制朝衣和贡品,但绣制日用品的范围却越来越广,几乎包括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新中国成立后,在四川设立了成都蜀绣厂,使蜀绣工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文革动乱期间的蜀绣厂受到外界波及,发展停滞,一直到1972年广交会前后才结束。
改革开放以后,蜀绣有了较大发展,除蜀绣厂专业从事刺绣的工人外,农村郊县加工刺绣的人员迅速增至七、八千人。1982年的中国工艺美术品第二届百花奖评选,以及1985年的巴黎博览会,蜀绣都赢得了极高的荣誉。2006年蜀绣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为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