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划过已五年,闲聊下自己的键圈“牵线作”《Charlotte》

写在前面:
这确实是台长三年前开的坑,但如今不为填坑而写,是为了“给台长自己一个如何面对这部自己的‘键圈前线作’的交代”而写的超级“闲谈”。
据B站计字。本文全长18670字。其实这专栏今年填坑时本打算转视频企划,由于要为后面其余计划让路所以本次又变成了专栏。

各位好,我是“台长”StuartRiki。
5月24日那天,大家都在为晚上“谁将为《成神之日》女主配音”和“谁将当《成神之日》的监督”而期待着。
众所周知《成神之日》是Key&Aniplex&P.A.WORKS三兄弟合作的“ABCD三企划”的“老三”,但直到当天晚上“答案揭晓”之前,“ABCD”的“老二”《Charlotte》另类地从早到晚刷了一波存在感,不仅其当日的N站“一举放送(全集连播)”“意外地”有96.7%的合计满意度(91+5.7),更有中文维基百科“首页典范条目轮播”就很巧地轮到当日展示《Charlotte》的词条。

而后台长也发现,《Charlotte》长期是中文维基百科的112多万个词条中全部740多个“典范条目”中唯一一部日本动画作品。

即使不去全面读全整个词条,光从台长划线的这段其实也一定程度上够令人理解“为什么《Charlotte》的中文维基词条会被选为优秀的百科词条页面”——这一段基本符合“公正地展现(各方)观点,没有偏颇”,且又用实在的统计数据展现了《Charlotte》确实最后还是“商业上很吃香”的这一事实。
而正如简介中展现的那样,看过这部作品的观众观众们“几家欢喜几家愁”。自Key出道这(21)年来、成立这22年来,迄今为止评价最为分化、亦让许多人无法以“简单”的心态面对的Key作品,那真的只有《Charlotte》。
五年前的很多观众始终无法理解自尤其是三年后开始这部动画的有着与当年完全不一样的热捧程度(整体上),五年后的很多新观众亦很无法理解五年前为何能有这么大的讨伐声浪。
AB后出了C,如今C后又出了D。我们该如何面对被夹在四层三明治中间的这颗“变了样”的彗星。
这是一篇 紧 跟 “时 事” 还顺道填了N年前的坑的随笔,台长在此跟各位“聊一聊”作为自己的键圈“牵线作”《Charlotte》。

{论现在}
刚才提到,《Charlotte》于5月24日的“一举放送”中泛指好评率高达96.7%。

当时AB的一举放送的相关动态下,评论区可是有网友强烈谴责当时那场最后的满意度中投最不满意(最后一项)的0.几%的那群人是“没事找事”,可今天,多数网友们《Charlotte》居然有91+5.7=96.7%的泛指深表惊讶甚至异议。
的确,不管是谁从“五年前”的角度出发,确实很难想象2016年初一举放送时还“泛指好评率”只有88.3,并且满意(第二项)高达18.1且非常满意仅有70.2的动画,如今现在第二项直接少了13%到5.7%,第一项增加20.8%到91%——有如此翻盘般的风评。
P.S.2016年同一时候的也是已经播出有六年相似经过时长的AB当时是90+5.4,如今都已经步入98高满意率殿堂了。
所以《Charlotte》现在到底是怎样的风评?台长将分别从一般群众和专业看待两个环境的两个角度各举一例。
一般群众环境下,直接就拿划一下就能切到隔壁页面的B站举例吧。评论区内,《Charlotte》的讨论整体上非常和睦而阳光。数据上,《Charlotte》至今仍是全站播放量最高的Key作品和全站播放量最高的原创动画,B站评分更有9.4。

有人说B站的任何数据都不能拿来参考,虽然台长也知晓B站的评分系统深受羊群效应的影响,但台长依旧想提两个事实:
在B站用户群体在18、19年开始急速暴增之前,据台长记忆大概2016、17年那会儿,《Charlotte》播放量大概只有3千万~4千万上下(这点也希望有数据查询大佬能“核实下我的记忆”)。
《Charlotte》在B站的评分确实是从最开始6.6(甚至更低)攀上去到9.4的。B站的评分系统是2017年9月底上线,对于2017年7月以前完结的动画,能够“如此有毅力”一点点攀上9分的确实奚落可数(某革命机不算慢性)。更对于一部已经让很多人产生这是一部有巨大非议的印象的动画来讲,这几乎不可能完成。
考虑到并不是所有看过的人都会去打分,所以我确实清楚在基于B站评分是感性评分系统的已知情况下自然有看完后不喜欢这部作品但觉得不至于到那个就不想在评分区恶心别人的人存在。虽然不是全盘否认,但这确实整体上和传说中的印象“挺相悖的”——从现在来看,当年不满的网友如zzzq般强烈痛斥《Charlotte》的“盛况”,正常来讲最终导致的是“这样的动画”最终有不会修复的持续口碑发霉,对于后面的每一批新观众、尤其是这里特指的“绝对新观众”,他们几乎都会看完吐一地痰,都会去评分板上刷个不满。而如今《Charlotte》的情况却早已和当年的印象相悖。
综上所述,在“一般群众”为主的环境下,至少《Charlotte》对于绝大多数人并不是能那种像“在五年前舆论中被声称成一部令人感到不适甚至极度不满以至于还会让九成五以上观众在B站评分板上‘刷个存在感’”的作品。而且《Charlotte》确实有足够的自身吸引力,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都有,并且这个增幅确实不可能是主要地靠臭名推动的。
那么对于那些以认真评分而运作的网站呢?
毕竟硬盒评分网站都比B站评分都要早成立,所以更真实地记录了五年前的那场面。五年前,尤其是第11集播出后,《Charlotte》的大环境风评如小行星坠落般高速暴跌。几年来台长有看到了很多显眼而尖锐,令人感到既不适又无奈的“画面”:好些“主流贴吧”还有某些论坛几乎上下黑、甚至已经接近zzzq程度;S1的众坛友一度将其“空降”成最烂动画、评分至今仍是“显眼的-145”(实际上稳定-145的另一个原因是,发出这个投票版的楼主没了,连带楼没了,锁掉了投票);知乎上更各位花式批判;甚至某字幕组传该作的bd合集资源时,编集者还私货地“调侃”“这动画其实叫翔洛特”;
这一“显眼”的数字体现,可以用“台长感觉更多人更‘崇拜’的”Bangumi来举例着一目了然。

随着完结后那一段时间涌进大量投6和5,连带上4比8和7的总人数高了不只一丁半点,也让其在Bangumi的评分“彻底定格在了”如今的5.9(嗯,今年从5.8变5.9了)。
但那股最大的批判浪潮依旧还是发生在五年前的时候。不过这几年“Bangumi正常环境下”“相对平和客观的评价数量”增加了不少,台长观察了一下并认为这主要是近两年来为该番投6分(以及少部分7分)的人增加(当然并不是说这两年没有一星两星)。对比起当年完结后一段时间内大量涌入一星二星差评是确实已经有鲜明对比般的改变。亦五年后罕见地有人用四五星表达自己对这部作品的强烈喜爱——嗯,这两年Bangumi上确实“逐渐有了点感情”。
在MAL、AniCore等站乃至豆瓣上,情况基本相同。
综上所述,倾向于做“专业评价”的地方的整体环境正呈现着至少在把对待《Charlotte》的心态放到了足够平稳。如今除个别网友确实因为不满意而一肚子气外,绝大部分网友在认真评价时能至少从自己的角度也能功过分明地看待《Charlotte》。这本该是大家面对任何事物都该有的正常价值观,而“变得正常”都能被如今如此着重描述,还是因为当年确实“太狠了”——在当年的环境下(特指我们的环境),只要将其评为“21世纪最差动画”就能“解锁”“专业漫迷”。
所以最后,综合以上两个方向来看,如今《Charlotte》是怎样一个处境也有了数。简单来讲就是,
对于多数后来的新观众《Charlotte》依旧对他们是易于接纳且容易喜欢上的作品。
而大多数当年的观众对《Charlotte》也还是最终“冷静下来”了。
所以其实,
《Charlotte》“现在”实际上只是回到了这部作品该在的位置而已——终究,这是一部正常的Key作品,一部优缺分明但还是很争议万分的动画作品,也是麻枝准第二次”跨界试炼“的成品,
而已。
所谓的翻盘,只是因为五年前的群体怒火确实怒得太狠,再加上“先者和后者”整体上认知存在错层,而相对地产生了点“幻觉”。
那么究竟又是什么,造成《Charlotte》有两组如此“截然不同”的观后群体呢?

{《Charlotte》为何会吸引“他们”}
以下两个part会很炒冷饭。
在开始这话题要提一点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后来者观众们基本是靠“连续看番来看完这部作品”的,而这种观看方式会一定程度上对于《Charlotte》这种有连续剧成分的会有很大的观看体验加成。
如今的传统周播模式(也就是“传统等更新追番体验”)我不是说一无是处,但我确实有觉得传统周播模式会因为没有更新新一集的空窗期给观众自己的观看体验外加了“等待效应”。
而基于《Charlotte》的这种剧情结构,“等待效应”也确实是导致“两者”整体上差异很大的其中一个直接原因,后文会慢慢提。
好了进正题。
不得不承认的是,《Charlotte》确实有好些让人讨喜的元素。
首先一点,《Charlotte》的制作水平(不包括剧本安排)相对并无太多异议。先说画面,P.A.WORKS在保证画面稳定这一方面至少在那个时候在主体群众看来仍是毋庸置疑的,从开始到完结,该作作画水平算得上是持续着很稳定,绝大多数时候都没有特别突出的作画“名”场面以及很突然的质量急降,更没有出现以至于令人不适的那种全集崩坏。
此外,(依旧主要PA的经验加成)《Charlotte》的色彩使用非常丰富的同时又不失合理而精湛的搭配,让人一下子能感觉到这部作品散发的青春色彩,加上全片亦并没有太多噱头式的色彩,且场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几乎是仿真。而PA长期以来将各种背景用旅游名胜般的风格进行刻画的特有经验也确实给这部作品锦上添花。

以上这些,使得《Charlotte》从画面上就有略胜一筹的吸引力——让人(特指路人)第一感觉地能觉得是贴近真实世界而沉浸于被充分装饰的美丽的场景而感到舒适、放心的作品。
至于《Charlotte》的音乐,这个需要中立地谈谈。其是确实质量过硬到足够吸引观众。不过,也确实自身处境十分尴尬。后文再讲。

另一方面,《Charlotte》在角色安排上确实有一点比《Angel Beats!》有进步:优化了核心主角团。其实在台长眼中,AB中SSS团角色和GDM的所有成员被描绘得像是共同组成AB的核心主角团,这也确实直接导致了AB自己被13集框着的“剧本庞大”问题直接是个无解。而这一次,学生会2+2主次分明得很。我知道有很多人觉得那俩也应该得到精致的刻画,但想来想去,这俩确实也就只有搞笑役的作用了。不过,这一点更多是给早期观众们的前期观看留下点好印象。

友利奈绪也确实是本作中刻画最为成功的角色,她亦是《Charlotte》能对外吸引观众的极为重要的一个元素。平时在学生会做事踏实认真而果断,但在日常又其实是一个相当活泼可爱的“天真的少女”,而且还是白毛(虽然并不纯白)!
第7和12集展现的体贴的一面更让许多人好感度暴增。

另外我非常同意麻枝准的话,佐仓小姐的演技确实给这个角色和整部番大加分。尤其是最后一集时在表现那被有宇“攻略”了的友利时,真情实感的流露程度甚至可以比肩奥斯卡。
所以别想了,人家是有宇的[doge]。

最后一点,在如今已经完结五年,多数观众都对其是一口气补完下,除非对前期的那些日常一点都不对电波的,《Charlotte》整个剧情安排上,有一说一,尤其对于如今的多数一口气补番党,确实在第一感上会比较吃香。前面可以享受足量的日常并同时了解些小伏笔,然后到后面持续高速暴走令观众一直在全神贯注直到迎接结尾,这样持续集中的追番体验确实会对于偏向“好印象开始”的新人会很有整体好感。当年西方动漫媒体AnimeNewsNetwork的某编辑看完就说“整部作品看完来,我没有一分一毫地从根本上觉得无趣”,这其实正是《Charlotte》剧本结构的真实写照。而本剧的主要剧情其实从来都在围绕着有宇逐渐变得强大而展开,在这种高度紧张以至于有一种刺激感的观看状态下,确实会变相给予新人一种震撼。尤其是在这种一股脑状态下看完这样的剧情,是很容易留下相当赞许的印象的。

所以总体来说,充满魅力的友利奈绪,精美的画面,还有尤其对新人能有先入为主第一感的好感的剧情安排法,加之钦佩于这个表面上的“很厉害的历程”,能够粉《Charlotte》确实有着很站得住脚的理由,尤其是对于萌新来讲,能吸引他们的几乎都样样俱到了。此外前中期的本作其它角色的声音上大量动用Key系声优梗的人员安排(细究可不止高松-高城和岩泽-莎拉,还有古河渚/音无初音-白柳弓、枣铃-三岛、谦吾-有动、日向秀树-福山有史、“飞天齐藤”、美鱼-野村……),外加第七集有宇在网吧登Nigonigo看AB,也让老观众在前中期的时候会心一笑。


{“他们”的愤怒确实有理而生}
但是,“被紧绷的剧情”在让人感到刺激,亦对剧情主线加倍了加倍震撼观感的同时,这份刺激也让作品的本心因此让整个故事变得相当浑浊,嘈杂而混乱。在根本讲不够十三集下,更多想锦上添花的宝贝都成了累赘,甚至还反向给核心问题愈演愈烈的可怜作品泼了一盆又一盆冷水。
早在《Angel Beats!》的时候,就已经是:虽然前面的有一些单元剧着实很震撼人心也非常出色,岸诚二也靠自己当时过硬的实力丰满了AB的细节表达,但依旧无法掩盖只有十三集发挥让更多角色更像在“走过场”,更牵连了本该有更好发挥的末尾真·主线。不过随着AB1st的推出并且搞出六卷分割商法结果后五卷全流产了,我们在那时算是最终知道麻枝准到底原本给AB写了多庞大的一个剧本。
我们知道经历过AB的麻枝准,在写《Charlotte》时声称“做出了转变,真的以‘动画剧本’来写了”。而结果呢?
AB是“对着动画写gal”,Charlotte则是“对着动画写gal”
(请 细 品)
不可否认的是,《Charlotte》的“gal味”比前作已弱化了很多,故事也在这一次更加明显地围绕第一男主有宇来展开。但对于还只是第二次上手的动画剧本的麻枝准,他依旧没能写出适合动画的量的剧本,对着十三集的容量又双抛出了个庞然大物。结果,纵使格式“动画”,但终究因为“太大”,《Charlotte》实际不只是剧本被挤压,整个设定都惨被压榨。继而所有方面的表现都受巨大打击。
而这导致的就是《Charlotte》表现核心主题的方式非常奇怪而尴尬,以至于许多认真在看的人对此思考的是:“这部作品究竟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有个后来风评翻车的知乎答主郭文放先生是解读过《Charlotte》的主题,台长确实较偏向于认同那篇解读(也仅是就事论事而已,这篇也是台长早期接触的“研究文章”之一),不过现在我愿意靠自己仔细思考下这个问题。
许多人都有感觉到《Charlotte》是想表达个挺伟大,并且本该很容易被解读的主题。在台长看来,如果打个比方的话,《Charlotte》本来的主题比较像《伤仲永》“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加《哪吒之魔童降世》“我命由我不由天”——这样的一个混合体。只不过这次,“受之于天”实际受的是“包成糖果的毒品”——来自夏洛特彗星的“超能力”,而且还是个“过了青春期就不再拥有”的东西。
要想解读《Charlotte》的主题就必须要围绕“超能力”这个元素来看。在《Charlotte》中,“使用‘超能力’是有‘代价’的”。而这个“代价”的展现方式,在这部作品中被呈现得有太多太多,角度也不同。有的是能力自己消失后的代价,有的是使用时的副作用代价:
【失去了实现梦想必需的能力】直接拿“那位郭先生”有总结过“棒球投手总有一天因为自己的能力消退而暴露自己‘根本不会棒球’、飞天齐藤因为不再飞天而再也无法成为好莱坞特技巨星。”——就从表现出来的来看,他们从来没有靠自己去实现自己的梦想,相反从来都依靠上天给予他们的这一“福利”,所以失去能力后他们就直接一无所有了。
【因为依赖能力实现想做的事情而损害了自己的身体】轻则如隼翼的小队里七野穿墙巨耗体力、目时催眠最后还会反催自己眠。隼翼用时间穿越不停地“读档”找出最佳路径而导致视力被损耗到完全失明。步未因为用崩坏能力失控炸了初中部,自己被废墟压死。
【因为失去了能力而摘下了伪装自己的面具】,实际上【失去了实现梦想必需的能力】也是这一类,只是有两个得单分这里的特例就是柚咲琳的通灵能力,迫使喜欢她的人接受了她们一直在服侍一个亡魂的事实。再有就是弓道部有动总有一天会因为瘾用拍照能力卖jk的那种照片被发现而身败名裂(这里无论有能力还是没能力都有可能发生,更甭说没能力的时候了)。
……等等。再有就是众所周知的,被科学家抓。当然,还有那位歌手发生了什么我们都不知道的事情。
从上来看,对于有宇,上面发生的,对于他都会发生——他的‘男神学霸’面具终将会被摘下、他会因为面具消失而使得自己想成万人迷高富帅的梦想泯灭。以及我们在后文知道的,他会因为收集大量能力而精神失常变成怪物,“别人还会‘认’他么”。

为此,最后几集让观众看到是,有宇一开始还拿走哥哥的穿越时间能力去救妹妹,想用“天给的能力”的方法“改写”(幻视)悲剧。但依旧没能摆脱即使穿越时间之后还需要经历以失去为主基调的大起大落。天给的这个时间穿越,能写平一个悲剧,但不能防止新的悲剧上演,更何况——这个世界是充斥着悲剧的。于是他认识到:“不能因为世界给你好东西你就认为这个世界永远会对你好。依赖于世界给你的‘好’最后会让自己被世界利用以致击溃。人要靠自己的强大去挑战这个不公的世界。不是世界终有一天会拿走这份天意、就是他自己被世界害成自己想活成的恰恰相反的样子”,于是才有了最后一集环游世界的剧情——“(‘我’知道了这个世界其实是在对我笑里藏刀,我不能再被世界当木偶人操纵下去,)我·命·由·我·不·由·天,我要让这个世界不会残害任何人。”
并借由这样的故事发展,联系前后文,呈现出本剧围绕有宇从面具人变成独当一面的少年的剧情。
(上面这些确实一部分参考了那位郭先生的解读,但无论怎么推理,说来说去这部作品的本质核心也其实就这些)
有人可能这里会问了:“这故事真的是这么一回事么?”
确实,《Charlotte》本该好端端地讲一个挺“激励人心”的“成长故事”。上面这些亦本该并不是什么很有问题的剧情设计,并且这部动画至少有做到了“显示”出这段主旨,但——仅此而已了。这个结构上高度复杂的故事,在十三集的容量压缩下显得支离破碎,导致本该一环扣一环的故事发展最后显得在互相打架。


在上文这样的主旨作底的状态下,前期剧情压到只有5集其实已经是到了极限——至于在翻车后被讨伐的棒球回,虽然棒球回是在前期剧情中水分最大的一回,但没有棒球回就不会有后面有宇一度用来作为主要攻击方式的“念动力”,所以又不能删棒球(其实我个人想的是,柚咲琳那集和这集合并其实也行得通(柚咲琳改女生棒球明星,美砂有念动力)(球咏),但也得要就甲子园没有女生打棒球调整一大堆。)。日常结束,从中期开始正片后,叙事进度就明显加快了。

从中段开始正片之后,首先出现失衡征兆的是第8集,且不说浪费人生三分钟卖歌外这集比起莎拉叙旧给有宇讲了讲自己那神秘的经历(这段确实很重要),更多是在已经开始加速的正片段对着节奏搞了一通意义不明的刹车。其实有宇带莎拉去看奈绪的哥哥并非不合理的剧情——从主旨上,他想赌一把“上天的好意”。但即使第二集有讲过他是ZHIEND铁粉,也确实没讲述过他“触”到ZHIEND后的心理变化——再纵使“因为他是铁粉所以说得通”,但这个中间叙述过程脱节,让许多当年的观众在惊喜于“怒放的生命”“结束了”的同时,更多感到的是“WT*,真的好啦?!”。这样的故事发展本来不会有问题,但前期铺了很多就是没给这里铺垫,就显得过于突然。不过,台长依旧认为莎拉的故事对于主线并不需要详写——其实对于莎拉,该讲的确实有都讲。
第9和10在编排上还好,这两集的奈绪私服真的prpr但是第10集确实是抹杀了第8集存在的意义,但根据主旨,这个剧情方向又没错。但依旧,第8集“时间线被抹没” 就 这 么 变 成 了 一个没有被提起的“代价”,也让第8集的存在感进一步变得不明。
然后就到了全剧最争议的第11集。

其实这集到底犯了什么问题,说来说去其实就是:随着剩余剧情量已经触底,为了让剧情能随着它要走的故事走下去,不惜七拼八凑把能上的还没上的内容全凑上去”。
某百万粉丝up主五年前说这集“我们看到了一名智商捉急的男主、一位脑子秀逗的司令、一个活该挨揍的汉子、以及一群为了防止被附身伤到自己所以不带枪还要偏站在高处的恐怖分子……”——反正主角团和恐怖分子没有一个逻辑正常,没有一个正常发挥。后面他公鸭嗓地扯啥我就不说了,我甚至主观上没有听下去的欲望。这话怎么说呢,对于这位中途拿出现在某些白痴网友才会故意搞的“夸张表现手法当作画崩坏、远景简笔画当作画崩坏”然后表达出一种这一集全集作画都崩坏的意思(换到今天这话就是这集全是妹非妹画质),我觉得这种心态的他当时到后面大嘴巴说些什么乱七八糟的都一点也不奇怪。

先说熊耳,我并不觉得除了站着之外熊耳还能做些什么。手无寸铁面对这种情况不要首先对对方表现出要攻击的意思是正常应对程序,即使是奥特曼,面对这种无法估算的未知情况也不可能第一反应是比姿势。只能说熊耳是真的可怜,对于对面准备的这么充分的恐怖组织,他确实已经没有战术可言。说到底真的只有可怜而言,我不觉得他哪里有这么的活该,更不知道这里有什么可以这么“拍手叫好”的。

再说有宇,他在这一集的表现反倒是非常正常的。我不知道那位用第9集来说有宇在那时候的“理智和冷静思考”在第11集毫无展现是什么推出来的。至少在第9集,那集有宇本质上主要还是被激发了斗志妹控属性才敢去做的,但也是有了教授的纸条的指引才能找到哥哥的地方让哥哥穿越。不少观众都原本以为有宇是很大胆的开挂少年,实则未然。别忘了,被摘下面具的他本质就是个“怂逼”,他一直是靠掠夺能力去让自己膨胀成大家想象中的样子。对于有宇,他孤身面对与恐怖分子对峙,慌乱很正常——因为他本质根本就没有靠自己徒手对人的经验,更甭说面对恐怖分子这种,本质只有反恐部队才能专业去面对的情况。有宇其实本来就不是这次解救行动的人选,战略就是错误的。看起来隼翼作为指挥者,必须得背锅。

然而,对于隼翼,绝望的是,我不觉得事实上隼翼能有任何事实性可行的PlanB可走。第九集的时候就已经有提到,隼翼的时间穿越依赖眼睛见光(而后我们更知道是双眼的),隼翼已经因为这么多次穿越,把自己整成了盲人,无法见光,就无法再回头穿越以从头再来了。
有人觉得“为什么隼翼就这么信了恐怖分子的话”。然而标准程序就是面对恐怖分子的放话都要当成“有可能的内容”,所以隼翼考虑到恐怖分子声称缜密到建校前就这么计划,所以才回答穿越回建校前也不可能成功。诸多现实下,直面恐怖组织“尝试交涉”是唯一的计划。
但这并不是说隼翼做的一点都没错。不仅是如今我们谴责为什么他默许古木加入组织(但这面对现在的形势只能是马后炮),而是他在当集的战略安排上确实还是有问题。反恐部队面对各种这样的情况不还依旧会在最近的可接近距离部署了有足够火力的一大批兵力,就是为了一旦谈判破裂时不会被对方牵着鼻子走。再即使隼翼领导的不是反恐部队,隼翼作为攒了这么多经验的人,确实“把自己的后援放得太远了”——他们直到有宇失控发出崩坏能力的时候他们才赶到附近。有网友说“其实也是隼翼也太相信能力了”,这么想的确没错,但上文隼翼还说要对有宇“小心看护”,所以隼翼到底是知道还是不知道有宇自己的风险问题?
倒不是说隼翼降智,还没到这么夸张,而且后面也补到:“大家都过于轻信了有宇能够用上能力”。但隼翼的后援失误依旧没得可逃避。最终还是,
古木你可是真人渣。

实际上,比起第十一集比起隼翼在后援上大失误,后面设置得极其强行的片段才是更加令人无法全然接受的地方——这个放光妹把有宇一只眼割瞎。瞬间强光干扰确实是哪个人都不可能反应过来的。这点真的是只能怪有宇转错方向了(错乱)。

不得不说,这个海外组织确实实力并不浮夸。左壮汉、右忍妹。他们确实什么都不怕,就等着不能去主动攻击的的男主上钩。
从上面可以看出,割眼的桥段是为了“不可能有依赖上天的能力创造出的完美计划(指无限穿越)”和“使用能力有代价(指磨平一场悲剧再有新的悲剧)”而设计的,然后再借此推进后面的“本来好端端的主旨表达”。但用这样直接割伤一只眼不能穿越的情节来强行达到推进后面主旨的完整性,观众是绝对不会接受这样的强行灌输的。
更甭说遭遇了难以想象的凌辱的奈绪,说实话我也无法理解发生了什么。
上面这些说下来,构成了我认为十一集最大的问题所在:
“想在前面铺垫根本依旧不够,后面余量不足的状态下去强行给观众推进主旨,去生硬地凑出一个在下一集能让有宇当做用于更加清楚‘珍惜’自己的‘我体验过临死的感觉’。”
剧本都这样了,还把熊耳拉下去陪葬,是谁谁都看不下去。
最后一集第13集,是全剧评价最两极化的一集。这集想展现的,正是有宇在上一集答应想要挑战世界的这个。其实这集反倒相比之下并没有啥不合逻辑的地方。就算“有宇为什么不治愈自己的双眼”,即使11集再破坏了后文的基调,也有让相关主旨落地,这个有足够的上文支撑——无论哪个世界都是捉弄人而存在的,人要用自己的力量对抗世界的不公。有宇在这一集,变得不再依赖天给的面具去“苟且偷生”,而是选择让自己直面现实,与让自己不公的世界对抗。用源自自己的力量去完成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我就说某up完全在用现时异世界转生爽片来看这部作品,所以他在不治眼睛那段基本阅读理解不到位搞出了“那个”尬黑。

北京市朝阳区的团子头勇气能力小妹妹,我确实觉得把“勇气”设置在人身上确实非常刻意,更甭说这成了“最后一个能力”。其实这里本该是想让有宇意识到是自己的勇气才让自己完成了这么伟大的使命,想法是好的,但实际表现出来的东西,在后面东拼西凑的环境下,从第一感仍会是显得太刻意了。
只有一集确实太赶了,但我并不觉得“这集容量等于一季”,用另一个13集来讲述在前12集完成自我认识的有宇是怎么“统治世界”,已经偏离了本作的主题。所以我个人认为第13集是“让有宇留下了巨大遗憾的一集,但也是让有宇完成使命的一集——但依旧太赶”。
顺带个小吐槽,有宇最后去的金盏南桥就在我大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三号航站楼不远,所以直升机在首都机场区域的净空范围内这么盘旋,咱大北京的国际机场也很配合啊。不过最终还是感谢首都公安。顺带我挺想看次夜的新闻联播()

其实在座的大部分观众,对于《Charlotte》的愤怒,都主要开始自令人无法忍受的第十一集。第11集只是《Charlotte》巨大隐患的爆发点。当其开始采用极快的正片推进方式以加速这一巨大架构的传奇青春故事在这么一小小十三集之内去表达自己主旨的时候,这剧早就得放弃自己想在十三集创造历史神话的梦想了,随着“主旨为先”的作崇加上前期“还是不够”的缺陷,演成这样的惨痛局面已成定局,从剧本开始进一步影响整部作品的方方面面,在第8集的时候就有点征兆,并在第十一集彻底爆发。即使稍微认真点看这部作品,并在能够有能快速回答「“为什么男主第一集中二第二集就小乖乖”“为什么友利奈绪被打”“为什么13集中后期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说日语”这样的基本问题和“为什么有宇不治眼睛“这样的稍微转下脑子就能感到答案的问题」的这样高速运转的脑子去看这部作品,也依旧会不满于“被强行按着接受根本就没有解释清楚的”主旨。即使这主旨有被传达到,观众早已对这样呈现的内容产生了抗拒。一个放话想用这部作品让那些黑AB闭嘴的剧本家结果因为这些惨痛翻车,更是激起了广大有所期待的、这位剧本家的老粉的不满。更甭说当年的那些“大家”都是一周一周“追”过来的。
亦因此很多人将更多的不满发泄于第12、13话乃至本作音乐、柚咲琳甚至奈绪上——虽然好些行动上已经不理智了,但动机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再即使许多人说(一口气)看《Charlotte》是很刺激很美好的旅程,但深究《Charlotte》的这样的剧情安排,实际上仔细看来还是牺牲了大量“该描写的东西”才强行推进出来的。这一点也确实让认真看了这部作品的观众产生巨大的不满,尤其是对于在当年多么期待麻枝准创造历史的广大群众,那种极度失望的感受,我绝对能理解、我也希望所有非常喜欢夏洛特的人能理解。但还是那句话,像什么“结尾像韩剧”“不治眼睛是装逼”这种纯对某一个人因为自己愤怒张口就来的装逼主观话,这些话我奉劝各位别因为说这话的人“很对”就一起复读。
所以正如本节标题所说,“他们”,是因为《Charlotte》的隐患问题爆发,让他们忍无可忍,才会有这样的愤怒。客观上没有人能够忽视《Charlotte》的剧本在表现手法上,对比起自己的那小些优点,那真的是相当失败。
题外话:《Charlotte》首个正式pv其实放在今天也是稀有地惊艳的——甚至可以说属于看pv就觉得一定霸权的那种。但后面的,就是“谁也没想到”了。


{至于音乐}
在继续往下讲之前,上文提到,本作的音乐的评价也比较争议。
这次的音乐创作主要有三人:ANANT-GARDE EYES、麻枝准、光收容。AGE被标在最前是因为其创作了整碟OST的所有纯音乐作曲和编曲(换言之全是这一组合创作的音乐)。麻枝准为核心主题曲和How-Low-Hello所有歌曲作词作曲(但核心主题曲的编曲由A-GE负责、HLH的歌曲编曲则让竹下智博负责),同时也给所有ZHIEND歌曲作词。而光收容则是负责给麻枝准写的ZHIEND的歌词配上韵律——换言之,作词和作曲。

A-GE以前其实也与Key有诸多合作,原版《時を刻む唄》《Saya's Song》《旅》《渡りの詩》《CANOE》都由她编曲。不过她与Key最主要的合作还是《Angel Beats!》和《Charlotte》的两次OST——所有歌曲的作曲(AB有五首除外)和编曲。实际上,A-GE这两次OST的创作风格并没太多不同。无论是AB还是Charlotte的OST,其曲目均由以下六类组成:搞笑日常;搞笑战斗;夸张派;平静日常;抒情;主题“曲”系。除了平静日常类和抒情类,A-GE创作的其余所有曲目都用夸张而直接的音色、甚至很多“杂物音”地用一种极致的抽象派作曲风格来渲染,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这样的音乐很容易立刻吸引观众的注意。这样的渲染方式在《Charlotte》的OST中更是加倍发挥。相对地,这次的平静日常曲就比AB的OST显得更加舒缓、更加有“平淡才是真”的味道。但整体上二者一拔一缩并没影响多少平均效果,所以很难说《Charlotte》这次的BGM是一种变差了多少,甚至可以说,这些曲目更加贴近自己的精确风格了。但是,相比当年正片也用上了《theme of SSS》,这次的两个核心主题“曲”《ムーブメント(Movement)》最终只在PV上昙花一现,大为可惜,直接浪费了该曲该有的更远的存在意义。
【留这一行以纪念5月30日离世的A-GE组合的“妻子”、作曲家、编曲家、键盘手 蒲池爱女士。R.I.P.】

而麻枝准其实某种意义上“没变”——麻枝准这一次依旧在“借助最合适的旋律衬托歌词本意所表现的情感”来给自己主笔的作品创作主题曲。无论是《Bravely You》《灼け落ちない翼》还是《君之文字》。也因此,如果从歌词角度理解,其实亦很容易解答《Bravely You》在一些人眼中觉得的“部分旋律略显怪异”。而另一方面《灼け落ちない翼》虽然最终反响相对比较平淡,但听这首歌曲也会有一种独特的享受感。至于《君之文字》,台长认为这是本作最强曲目,其实本该能算Key最泪曲之一了。
How-Low-Hello那边不用太认真,就是“冲着一般偶像产业写不就得了”的那种(
至于光收容,从AB的时候参与GDM相关音乐的编曲的他这次则直接上作曲了。不过相比GDM,ZHIEND确实换了个风格——一个因为分类争议问题变得“小众”的“后摇滚(post-rock)”,但是光收容无论在摇滚还是在后摇滚上,都摆出了自己的硬实力。
即使我讲了这么多,但上面这些依旧只能说,《Charlotte》的音乐在各自贴近的风格上确实是发挥到了非常出彩,从这点来看其实《Charlotte》的音乐其实并不糟糕透顶。另外这些音乐的主体渲染风格亦确实有助于不让观众走神——尤其是萌新观众。但这依旧不能掩盖这样风格的音乐其实对于一点也不赛博朋克的《Charlotte》确实有一种错层感,更甭说风格上并不太是大众通常青睐的那种,其天花板亦因此其实很低,所以有人不喜欢也容易理解。另外,核心主题“曲”当成了外边的浪费,或是本作遭遇大压缩下的另一个受害者而已了。
其实对于音乐的评价问题,很多人表达的失望都源自过度将这些音乐和Key以前的作品对比。这样的情况也在对待日常剧情的评价的时候有出现。对此,台长还是这么认为:都是Key一家人,本来真的没有必要分什么所谓的高低,还请各位谨慎地、在心态准确的状态下去做所谓的比较。一是正如上文所说,再上上下下对待“音乐”依旧还是看你自己对不对的上电波;二是你本来就不能期待Key每一部作品出来的主题曲都是《鸟之诗》。我不是说我们不应该表达想让Key继续出更好的作品的期待,但我们归根结底还是要有“我终究是一名观众”的心态——嗯,本动画的主旨又实践了一遍。
不止在音乐,上面这种不正常心态版的“不是如我所愿我就差评”的言论在《Summer Pockets》《成神之日》的舆论中也被经常看见。实际上很多年来乱比较、以及过于“活在梦里”的想法,也多次造成过不少坏影响的。
番外:2019年Key二十周年大型管弦乐音乐会的最终成了《Charlotte》大赢家——最最最后的曲目是由Lia和熊木杏里二人合唱的《Bravely You》。这也是首次完全现场人声演唱“大悲咒——“二人转地轮流唱一句”


{怨天怨地该“怨”谁}
回到主要内容。由此看来,《Charlotte》仍无法摆脱自己一部连瑕不掩瑜都没有做到的作品的事实。剧本压缩留下的隐患导致彻底进入主线段的叙事和结构变得相当破碎,更导致几乎所有原本相当美好的设想都被浪费或变形。这尤为让当年期待“麻枝准要拿出一部让当年黑AB的人闭嘴的作品”的大量观众和老粉大失所望。
确实,2015年当年有关《Charlotte》的新闻也确实有到炒作级别,无论是开播之前“复仇”和播完后的“PA主动背锅”“麻表示无论如何我还是喜欢这部作品”都加剧了当年这堆不满舆论的升温。
在当年完结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舆论基调是一边倒地谴责麻枝准,尤其是有关PA主动背锅的消息一出,大家就更火上浇油地骂麻枝准了。
于是,到底谁该为这次的巨大挫折负责成了另一个讨论的话题。
{原作剧本:麻枝准}

基本上90%的网友都谴责麻枝准。在当时的环境下这是理所当然能理解的:“AB后五年等来的再·出·征 就 这 ?”
我在上文提到,麻枝准并不是想法有问题,也不是原本的设计有问题。他写的内容本该不会有问题,至少是一个哪怕赶不上AB的震撼程度但也会相当出色的故事。然而,再纵使这一次麻枝准已经在“写正确形式的剧本上踏出了前进的一步”,但这依旧还只是“踏出一步”,在写《Charlotte》的时候,很明显,他仍对他将要面对的规定剧本容量完全没有概念。结果就是:即使结构上优化了不少,更像一个多章单线剧情,但他还是未能控制住自己的笔,结果就是发现一切都不够的时候,为时已晚,唯一的办法就成了东拼西凑、加速讲述。
这实在是令人痛惜。如今《成神之日》即将开播,如果说《Charlotte》能够让麻枝准吸取“用笔量”的教训并在今年这部作品中“吃一堑 再 长一智”,那大家都会 更 高兴的。
{监督:浅井义之}

本作是没有“系列构成”这个职位的设置的,所以剧本失控,那这部作品的总领导肯定得背锅。
台长其实比较心疼浅井大叔,虽然他已经是很有经验的演出家,并且他的演出、分镜经历也确实足够有实力支撑他成为一名监督。但、我估计他自己也万万没想到,他上来第一部作品居然就这么“艰巨”。
Anitama的nbht说不过“能上监督的都应该有实力”。即便如此,比起之前参与过Key系动画和Key改动画的监督——石原立也、岸诚二、山川吉树,当时才首次出山的浅井,就是“图样图辛破”,面对麻枝准给的挑战时候“too naive”。台长确实能有感觉到浅井面对后面“我太难了”的情况下几乎没有任何作为,甚至放任了后面节奏不对的剧情发展、尤其是第11集“就这么演了”,台长认为即使浅井有分镜和演出的经验,他当时还是缺乏对剧本的足够的直属把控能力,加剧了当时的尴尬局面。
对于浅井,在Charlotte之后又打工了很多分镜演出的他,在Charlotte之后又导了个翻车的《Fate/Aprocrypha》的他,如今又要在《成神之日》出征了。再怎么说,浅井你和当年肯定已经不一样了,而且这次又双叒没有系构,所以这次一定要认真对待剧本啊。
再即使“能上监督的都应该有实力”,也无法给监督开脱,尤其是对于一部没有系构的番,系构大任实质兼托给监督兼管的。
{企划头子们}

《Charlotte》的主要失败,并不能单一归咎于麻枝准或者浅井义之乃至更多人。其实他们都非常可怜。但说实话,我觉得大家更不愿意看到一个“被限制发挥”的麻枝准。所以,台长更多觉得,这个企划本来确实“太没远见了”。
2019年5月,当时作为副制的P.A.WORKS制作人 辻充仁 讲了《Charlotte》的一些背后事情:

“其实在我自第6集开始正式加入制作前,这个企划已被定性为”只做1季“了(这应该在最基本企划阶段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
我不知道这样的话有没有届给麻枝准,但从2012年Aniplex的鸟羽洋典就邀请麻枝准来再做一次动画来看,大概率是没去届,或者即使知道了剧本的容量,还是硬着头皮去做一季。
确实,2015年这动画业界环境已经开始有“快餐”的征兆——此时就已经呈现单季作品总数上涨、同时季番数量占比增大。我听说过一个企划思想叫“先做一季试水 好的话接着做”——但很明显,对于《Charlotte》,这种思想显然有点过于冒险。
从企划上把这样的故事框成一季容量开始,这部作品会在后期剧情发展失控已经不可避免。

但我们如今怎么地“谴责”“为什么当年会犯下这样的错误”其实都已经马后炮了,毕竟在我们毫无介入之力的前提下,“悲剧已经发生”。我们只能万般惋惜,“认识到动画制作是需要相当优秀的团队协作才能做出成功作品”(反面教材——企划方:资金就一季!麻枝准&浅井:mmp)。

{面对这些,台长怎么想?}
于是,台长对《Charlotte》的看法,就是这些。
台长并不曾想对外掩盖《Charlotte》对我自己的重大意义。若不是在一开始在初对日本动漫有好奇心的时候看了《Charlotte》,我可能真的就和Key彻底别过。台长正因感受到《Charlotte》展现的震撼主旨,从而对Key包括麻枝准产生了由衷的敬佩感,这也确实是台长成为鍵っ子的契机——换句话说,台长确实是从《Charlotte》入Key的,而后再不断丰富阅历走到今天,并且还在走向更远的地方的路上。可以说,台长与更广泛的日本ACGN文化的联系也是从自愿想当鍵っ子开始的。
但即使这部作品对台长以及“我有见到的确实有一定规模数量的人们”有着这样的意义,甚至是如今大量萌新的“入宅作”,我一样必须面对这部作品在剧情安排上存在重大失误、这确实是一部相当“瑜不掩瑕”的作品。我也必须清楚当年的观众和老粉是经历了多么过山车一般的复杂心情、理解他们为什么会非常愤怒。
“这部作品对我有很正面的意义,但我依旧承认事实。”
——就是这样。
如此争议万分的舆论持续了也有很多年,只是范围逐渐变小而已。而后,《Charlotte》依旧正儿八经地迎来了自己的五周年。

不止是这条动态下的评论区,纵观全网,无论哪个平台,都依稀有许多网友表达了自己的惊叹:“《Charlotte》居然也五年了。”如今看来,《Charlotte》着实是留给许多人深刻意义的作品呢(多重意思)。
正因为大家对《Charlotte》的评价如此分化,所以:
请尊重拥有不同意见的人发言的权利。
那些《Charlotte》的铁粉、真爱粉们,请尊重当年愤怒的观众表达失望感受乃至相当不满的正当原因,也要清楚《Charlotte》在剧本表现上显现的重大失败。那些不喜欢乃至一生黑《Charlotte》的人们,请包容这部作品对于那一些人有着对他们毋庸置疑的正面意义,请正视这部作品并非是全面暴死的作品、更没有到不想去认其客观存在的Key作品一份子的地步。别人的想法你可以不同意,但应当允许对方正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更应当平等地对待彼此的意见,更不能根据对方喜欢还是讨厌哪部作品就先行将自己当人上人然后用高人一等的方式批判对方。

——就如同三年前那时,台长再即使在理论能力上比较幼稚,回想当时我在表达“那个某知名up主的那个视频确实在许多地方有表达出他为了黑而黑。”上确实表达不是特别妥当,但并没严重到无脑维护,却依旧被这位知名up的“真爱粉”直接一个“你喜欢夏洛特,你就是‘阶下囚’,你就是‘跪舔’,你就是‘没有眼睛’,蕾丝说什么都必须是对的”——嗯,什么“跪族男孩”这种词我三年前就被扣过了。更甭说这人没救地认为自己对夏粉瞎甩人身攻击、扣大帽子是“正当的”。
上面算是给各位一个反面教材,来提醒各位“平等讨论”有多么重要。
而他只不过是那百万真爱粉中的其中一个对我这么说的,所以三年前台长是有在某两个视频中拉黑过近百个以上有表达“我先直接把Charlotte粉丝扣成下等人”的言论的人。搞笑的是,当年我并没见B站对这种人身攻击的评论的举报有半点反应过。更甭说还有直接对我说“夏粉都是畜”,然后私信贴过来个知乎就证明很有理的……我不知道我该怎么称呼这种“人”,了。
9月更新“额外翻了一手自己曾经存的历史‘档案’”,

以及这个,换上更长的截图

“肆意谩骂无罪,无端贬人有理?”
再如下面这个在萌战吧发的,但不知什么时候被删了的帖子中,有位14级左右的“战吧老哥”在这里张口就对那些用不打扰别人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作品真爱的Charlotte真爱粉是“脑瘫”。

9月更新“额外翻了一手自己的东西”,找到了原话:

即使到了2019年,这样的现象仍零星存在。
肯定会有人会质疑我片面报道,但台长这几年不带滤镜、正儿八经看着现实世界中有发出的言论,事实就是真的几乎没有夏粉有去攻击别人,相反、经常把自己搞得人上人的反倒是那些“黑”,尤其是同时有“某up铁粉”和“夏黑”和“某吧老用户”这三个属性的网民。
……
这都是台长在真开始建立你们眼前看到的KeyTV前,曾经历的“血腥风雨”。正是经历了这些让台长更加意识到和平和睦的可贵:
平等地尊重互相彼此发表意见的权利是一切之本。
尤其是对于这部作品。无论喜欢还是不喜欢,都应当得到对等的尊重和理解。
拿正常娱乐作品喜好去“给人评定智商乃至发育程度”,“真把自己当谁了?”。
尤其是我们Key圈内更要预防这点——鍵っ子们,大家无论喜欢哪部作品都会是平等和睦的哦。
同时作为粉丝、乃至作为键子,也应当捍卫自己所爱的作品不被恶意歪曲。
没有哪部作品有天然的活该。
更不能仅因为所谓的尴尬,甚至还能把Charlotte开除Key籍的,在音乐会《君之文字》演唱的时候在弹幕满屏刷白羽刷鸥刷紬的。
——以上,说给 所 有 人 ,包括台长自己。

最后,距离《成神之日》开播的日子也是越来越近了,
五年之后,这次麻枝准会给我们怎样的物语,我们亦应当怎样去面对这部作品,
《<成神之日>开播前瞻》特别节目,“计划9月播出”,
在此挖坑了。



{后记}
依旧有很多人留有着自己的好奇:《Charlotte》后续还会不会有?
延伸至更多人在问:《Angel Beats!》后续还有没有?
之前我从VA核心的魁大师算是得到了一个很站得住脚的解释:“如果麻枝准不想做,那么他们什么也不会有。”
确实,作为以他为中心的企划,如果他自己都甚至没有想继续下去的欲望,那么就更不会有新的征程。对于《Charlotte》,今年5月10日宣布10月14日发售个BDBOX已经是这个企划真正迎来结束了。对于《Angel Beats!》,2nd~6th beat全部流产,今年5月10日更是啥声音都没有。就算是原作续命也很难说怎么能继续走了,现在这个企划给人的印象就几乎只剩天使年年捞钱。
那么原作不会继续,就真的什么都不做了么?“没有得愿的事情就这么放弃了么”?
于是,
就像之前那个大家有见到的“大mc企划”、再有就像下面这样、“你们依旧可以靠自己去‘实现’‘我们梦想中的‘更多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