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逐渐淡忘的特殊兵种:中国人民解放军林业工程部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林业工程部队,是1952年至1954年的一支经济建设部队。任务是向热带雨林要橡胶,“一手拿枪保卫祖国,一手拿锄垦殖橡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实施经济封锁与贸易禁运。急需的天然橡胶不能进口。为此,1951年8月毛泽东作出了“一定要建立自己的橡胶生产基地”的战略决策,1951年8月3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100次政务会议作出《关于扩大培植橡胶树的决定》。 1952年2月,毛泽东签署中央军委命令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工程部队。1952年6月3日至4日,中南军区决定抽调19653名指战员改编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林业工程部队。在当时兼任华南垦殖局局长的叶剑英领导下,华南垦殖局副局长邓克明任林业工程部队司令员,下辖两个师和一个独立团: 中国人民解放军林业工程第一师:由当时隶属于广西军区的第152师师部机关及师部直属队、第146师医院调海南改编为林业工程第一师师部,师长曾庆祯、政委刘友光(1952年9月王昌虎接任)、副师长马哲武,副政委林明,政治部主任江洪洲,参谋长潘照。海南军区独立第26、27、28团(均为琼崖纵队)抽调部队组建林业工程第一、二、三团,全师7612人。1952年9月中旬,林一师与华南垦殖局海南分局(1952年1月1日组建)合编。1957年1月4日,根据国家农垦部《关于本部直属企业管理机构统一名称的通知》,海南垦殖分局改称海南农垦局。1958年8月29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企业下放的决定,海南农垦局划归海南行政公署建制。1958年11月15日,海南行政公署开发处(负责管理全岛资本家、华侨、地主的民营橡胶场生产和移民工作)并入海南农垦局,定名为广东省海南行政公署农垦局。1969年4月1日改编为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第二师、第三师、第四师、第五师、第六师。1974年改编为广东省海南农垦局和广东省通什农垦局。1988年改编为海南省农垦总局。 林业工程第一团:驻琼山县大致坡。 林业工程第二团:驻琼海县加积 林业工程第三团:驻临高 中国人民解放军林业工程第二师:由当时兼江西军区南昌军分区的第156师师部机关改编为林二师师机关驻湛江市。师长吴文华、政委江学彬、副政委陈文高、参谋长王伟。至1980年代,沿革为湛江农垦局,拥有170多万亩土地,人口达17万人。累计安置难侨和归侨8万人。 林业工程第四团:由广西军区桂林军分区基干团(原八路军冀南军区平汉支队、冀南军区独立第三团、晋冀鲁豫军区第十纵队第三十旅第九十团、第58军第174师第522团,1950年7月调归广西军区)改编。进驻海康县。团长韩荫亭。 林业工程第五团:由广东军区珠江军分区独立第15团。进驻徐闻县青桥乡坑仔墟(今下桥坑仔村),兼华南垦殖局高雷垦殖分局徐闻垦殖所,下建26个农场,4个大型拖拉机站和3个大型的医疗所。1951年以前徐闻总人口仅4万人,有总面积1423.2平方公里的热带雨林,拥有热带常绿次生季风雨林面积达1726129亩,当时热带雨林面积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0%以上。从1952年至1954年两年间,就开垦出土地31.5万亩用于种植天然橡胶。从1955年开始,26个农林场开始合并,徐闻全县境形成红星、友好、东方红、海鸥、南华、五一、勇士等七个大型的国营农垦场及国营徐闻橡胶研究所。到1956年全县的原始森林覆盖率下降到只有39.1%。1956年至1965年又陆续开垦利用土地面积达70多万亩。从1966开始至1980年,徐闻农垦从天然橡胶种植园区转为根据国家需要兼顾热带作物种植园,包括胡椒、剑麻、茶叶、咖啡、南药、砂仁、香茅、茶叶等热带作物。 林业工程第六团:湖南益阳军分区独立第十三团(原第159师第477团)组建。广西军区独立第8团(原桂中人民解放总队)改编为第二营。进驻高州、化州。 中国人民解放军林业工程部队独立团:由广西军区独立三团和广西军区税警团(1950年5月18成立,负责税收缉私工作、水陆交通运输武装护航押运。团长曹报亭,很多文献误为广西军区“绥靖”团)共9个连改编,共1358人。由华南垦殖局广西分局领导。简称“林工团”。1953年底集体转业复员。 1954年4月,林业工程部队集体转业,成为国营垦殖场职工。1957年垦殖场改为农垦场。1968年,农垦场改为地方国营农场。1969年4月,国营农场又改为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下属的团场,生产队编号改为“连”。1974年,兵团撤销,重新恢复国营农垦场名称,原连队编号不变,由“连”改为“队”。 第三师 1951年1月,河南军区独立第4团、独立第10团大部、独立第3团2营、独立第12团3营共5000余人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第12师,师长卢贤扬,政委郑重。1952年3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第8师,下辖第22、23、24团,1952年春调归荆江水利工程部队指挥部。荆江分洪工程竣工后。该师师部率第24团调广东修建公路;第22、第23团、中南军区水利工程独立第10团,以抗美援朝为名调辽宁省彰武县境内的泡子站整训,各团下属3个营,以下为四四制,每班15人,总计万余人,临时成立师部,师长罗绍金、师副政委曹秀岩。经思想动员后,改编为林业工程第三师,调往黑龙江省伊春开发森林工业,师部驻佳木斯市。1954年6月1日集体转业复员,改为国家森林工业部伊春森林工业管理局。沿革至今为伊春市暨伊春林管局。 林业工程第七团,前身为1946年初组建的新四军第四师华中第八分区萧县总队,对外称萧县独立团。1946年10月下旬西撤与永城总队合编为萧永支队。1946年12月12日豫皖苏军区成立后,该支队与冀鲁豫军区调来的部队合并组建为豫皖苏军区特务团。1947年8月军区特务团与豫皖苏二分区三团(魏凤楼起义后改编的近300人)合并为豫皖苏军区三团,被称为“老三团”,担负开辟阜(阳)南新区任务。1949年初河南全境解放后,老三团留在豫南剿匪。1949年10月改番号为河南军区独立第四团。1952年4月初改番号为中南军区水利工程八师一团。1952年9月改番号为东北军区林业工程第三师第七团,团长袁天礼、副政委王可顺,副参谋长刘先林、政治处副主任张树声。驻伊春、翠峦、乌敏河(现乌马河)。1953年春创建上甘岭森工局,安排6个连、半个团部、一个营部、半个卫生队,约1300余人,团职3人,团副政委王可顺任局党委书记,团副参谋长刘先林任副局长。该团其他部分去双子河森工局,七团政治处主任张树生任局党委书记,七团团长袁天礼任局长。 林业工程第八团,前身为河南军区独立第10团。团长王培信、副政委王佃臣、政治处主任王发善、副参谋长薛荣誉。驻南岔、西林、白林三地。1953年包建友好森林工业局与红山森工局。八团政治处主任王发善任局党委书记、八团团长王培信任局长、八团副参谋长薛荣誉任副局长。 林业工程第九团,原为湖南军区暂编20团。1952年春调荆江分洪工程改编为中南军区水利工程部队独立第10团。团长乔思安。1952年9月调佳木斯。1953年并入合江林管局。沿革至今为兴隆林业局。 1982年10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牧渔业部农垦局举行了一次特别的新闻发布会。时任农垦局局长赵凡以洪亮的声音向世界宣布:“被世界植胶界公认为只适宜在北半球北纬17度以南生长的巴西三叶橡胶树,已经在我国大面积北移种植成功,最高种植纬度达到了北纬24度。这是世界橡胶种植史上的奇迹。这项成果将由国家授予科学发明一等奖。” 橡胶属于热带植物,据《大英百科全书》权威记载,橡胶树在北纬十七度以北是无法存活的。在新中国建国初期,橡胶产量远不能满足战略需求。为打破西方国家的对华橡胶禁运封锁,1952年,由近两万名官兵组建的秘密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林业工程部队,奔赴祖国最南端的海南岛执行植胶任务,开始“向热带雨林要橡胶”。 后来,经过几代林业工程兵不畏艰难、艰苦卓绝的努力,被世界植胶界公认为只适宜在北半球北纬17度以南生长的巴西橡胶树,已经在我国大面积北移种植成功,最高种植纬度达到了北纬24度,成为重大的突破和壮举。 林业工程部队官兵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科技工作者通过科学实践,打破了国外近百年来所谓15°以北是巴西橡胶树种植“禁区”的定论,成功地在北纬18°以北至北纬24°的广大地区种植巴西橡胶树,并获得较高的产量。1996年我国天然橡胶产量已达到42万吨,成为世界第五大天然橡胶生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