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陈情表》背后的刀光剑影

2022-11-21 07:54 作者:真相大白的小白  | 我要投稿

晋武帝司马炎召李密入朝,而李密以祖母病重亟须照料为由谢绝出仕,最终写下了《陈情表》。宋人说:“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宾退录》)《古文观止》更评其为“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

如果李密拒命不赴,可能会惹怒晋武帝,招来杀身之祸。而李密终了心愿:既为祖母尽孝,又规避政治风险,还暂保名节。很多人赞李密聪敏,我们如果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管窥《陈情表》的背后,也许会发现非同一般的秘密。

首先,晋武帝因为李密,树立了一面“招安”的大旗。司马氏集团建立西晋政权,摒弃了儒家的“仁义礼信”等道义,为了巩固统治,只能打出“孝”这张王牌,以“孝”治理天下。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是其中之一。司马炎召李密入朝,目的是收买人心,以减少灭吴阻力。

其次,晋武帝实现树立一面“宽容”大旗的愿望。司马懿父子为夺取曹家政权,对内大力诛锄异己。曹魏的新兴贵族,凡不投靠司马氏的,几乎被一网打尽。不论反对,还是赞成司马氏政权的,都有被杀的可能,导致人心不稳。

征召李密,可以安抚人心。也许,越是残暴的统治者,越想标榜自己的仁德。安抚民心也罢,自欺欺人也好,最为重要的是,李密成就了晋武帝能宽容臣子的德行。

最后,晋武帝树立了“以孝治天下”的大旗。古人提倡“忠孝两全”,但有时“忠孝难全”。司马氏政权从曹魏政权篡夺而来,若提出“忠”的口号,那就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那只能从“孝道”做文章。李密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乡里。师事当时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对于司马炎而言,李密不做官没关系,应不应诏也没关系,最为关键的是,李密能成为司马炎树立“以孝治天下”的典范。当时,司马炎最为缺少的不是人才,而是恪守孝道的“标兵”。

据《晋书·李密传》,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李密只任了一年太守,被罢官归田。后病死家中,终年64岁。

因此,晋武帝看了《陈情表》,除了感动外,也许更加高兴。在这场刀光剑影的博弈中,他可以不任用李密,却能够树立一个 “宽容”“孝”的形象。因而他不但准奏,而且“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因此,在李密拒不赴职这件事上,晋武帝也是大赢家,成就了他的一段历史佳话


《陈情表》背后的刀光剑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