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同粒子不全同
首先讲一下:迈克耳孙-莫雷实验
MM实验并不能证明以太存在。但可以证明光子是后天性的。同样的道理,我们晚上看到月亮就是太阳光照射到月球上产生红移比较多我们才能看得见,太阳光是均匀分布的,为什么看不到月球周围的太阳光?是因为天空中对太阳光的红移(反射或折射)太少了,所以我们的肉眼看不到太阳光,因此我们要用先进的设备望远镜等才能观察到或看到太阳光,就是说光没有红移的情况下我们就观察不到也测量不出来。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遥远的宇宙观测以及宇宙射线红移的测量问题上。
迈克耳孙-莫雷实验是为了验证“以太”存在与否而做的一个实验,但是以太存在和不存在与光的传播速度没直接的关系。光的传播,无需介质,光是以“场”的型式,分布传播的 “光”是以光“源”为中心,一个光球接着一个光球,向周围膨胀,光球与光球之间的距离就是人们认为的光的波长,光向周围膨胀的速度取决于周围的介质,由于光膨胀过程中遇到的介质不同,所以光波会被扭曲,特殊介质环境就会扭曲形成特殊的光波型、电磁波光,由于它是以中心为起点,所以A点与B点的膨胀速度又取决于两个参照点的空间位置,由于每一个光球都是以光源中心为支点膨胀的,所以传播无需介质,任何媒介都会阻碍光的传播,有的阻碍传播速度,有的吸收它的能量或者做功(红移),因此距离光源越近能量越密集距离越远能量越稀少,所以又是有红移。因为光的能量是球状膨胀的所以在时间、空间进程上单位能量是成反比的。
光的波粒二象性:我们常识意识的波不是光球套光球或者波球套波球,而是从多个相套的光球体上在同一视线上看出来的那条线,称为“波”其实是我们在断章取义。光粒子是光的能量与物质碰撞产生的,是光的一部分能量转换产生的,因其光子是后天性的光的速度也是后天性的,所以光子和某些电子是质能转换而来的。
波是有“源”的系统也是场的存在,同源波是“即时性”与速度无关、也不是超距作用,更不是无限的速度,它遵循的规律是“同根同源” 它只是在同根同源之内是即时性的,一个“源”可以有几个“场”一个场可以包含几个小场,有“场”一定有“源”与电源电流同理,有电流必定有电源,但是有电源不一定都有电流,有电流说明某个场有发生事件,所以场的显现就预示着某一事件,是事物或者事件第一种因果关系,直接的因果关系,是“源”的整体对称性受到影响如压强受影响,大多与场有关,所以在“源”的自身体系内部没有速度可言是“即时性”是电磁场“光波”的性质。
光子“粒子”性质是在发生某一事件时产生的,有了光子才有“光速”我们测量时候也会给予的质量,因为测量时候光的能量与某些测量物件碰撞会变成质量,换一种说法吧:光不做功时候是电磁场“波”因为光与物质会碰撞做功,因其形成了粒子,所以光不做功时候的性质是波,光粒子性质是做功时候才产生的,光的波粒二象性就这么来的。在波部分转化成粒子的同时也产生副产品电磁波。在“源”的范围之内某一事件发生时给予的质量,有“质量”才有速度这可以从爱因斯坦相对论中不可超光度原理导出的,从不可超光速理论看出,任何有速度的物质(物体)必须有质量,有质量、有速度、是物质世界事件的第二种因果关系,所以光有波粒二象性,有波粒二象性也有两种速度,一种是即时性的“波”的性质(同“源”的系统内)另一种是光速“光粒子”性质,它是物质最小极限,也是物质运动速度的最高极限,除此之外,只有“即时性”,所以,物质的最小单位与速度有关:达到光的速度质量的物质,就是最小不可分的物质也就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因为光子是后天性的。由此可导出全同光子必定是同源同系统的而且不经过第二次,反射或折射的才可能是全同光子,光子经过任何反射或者折射都会红移,就是说任何观测或者测量都会产生红移。因此可导出全同光子是定域性的边界产物,是物质世界中最小单位也是物质速度的最高极限,除此之外,只有同根同源的即时性,就是事件的第一种因果关系。比如量子纠缠。爱因斯坦不可超光速理论讲的就是这个全同光子,其他的全同粒子都需要计算它的速度。因为后者有质量以及有红移现象。因此,全同粒子不全同。
本文参考文献,来自:弥补两大理论裂痕的自然规律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