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1.2.3 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 仅供学习参考】
3、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在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得出了社会主义社会长期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结论,进而得出了在社会主义社会必须自始至终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结论。
马克思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他说:“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1]
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包括两个方面,即国内方面和国际方面。国内方面的任务,主要是保护人民,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彻底消灭一切剥削阶级,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促进人的思想革命化,高速度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逐步消除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本质差别,根绝产生阶级和资本主义复辟的任何可能性,为实现共产主义准备条件。国际方面的任务,主要是防止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的侵袭(包括武装颠覆和和平瓦解),支援世界革命,直到各国人民最后结束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和剥削制度,使整个人类都得到解放。在这两个方面的任务完成以前,在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前,无产阶级专政是绝对必要的。
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础是工农两大劳动阶级的巩固联盟。无产阶级还要在巩固工农联盟的基础上,把绝大多数的人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一小撮敌人。毛主席指出:“就国内的条件来说,我们胜利的获得,是依靠了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并且广泛地团结了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2]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族人民大团结,是无产阶级专政力量强大的源泉,它标志着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历史上最革命的最进步的专政。
为着完成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必然要求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坚持继续革命。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马克思在总结一八四八年至一八五〇年的法国阶级斗争的经验教训,阐发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时指出:“这种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断革命,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这种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的必然的过渡阶段。”[3]在这里,马克思已把无产阶级专政和不断革命联系起来,这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最早表述。
列宁在俄国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不断革命的理论。列宁分析了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阶级斗争的新形势,指出:“社会主义革命不是一次行动,不是一条战线上的一次战斗,而是充满了剧烈的阶级冲突的整整一个时代,是在一切战线上,也就是说,在经济和政治的一切问题上的长长一系列的战斗”[4]。列宁总是强调指出,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无产阶级必须从经济上、政治上、思想上、军事上等一切方面同资产阶级进行不断的斗争,决不能停止。
毛主席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不断革命的原理,总结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毛主席指出:“在我国,虽然社会主义改造,在所有制方面说来,已经基本完成”,“但是,被推翻的地主买办阶级的残余还是存在,资产阶级还是存在,小资产阶级刚刚在改造。”“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时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5]这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和实践中,第一次明确地论断: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还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无产阶级还必须继续革命,把政治战线、经济战线和思想文化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
毛主席在深入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创立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的基础上,为我们党制定了一条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要认识这种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提高警惕。要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要正确理解和处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正确区别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不然的话,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就会走向反面,就会变质,就会出现复辟。我们从现在起,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使我们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6]毛主席制定的这条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揭示了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客观规律,是实现党的基本纲领的唯一正确的路线。社会主义时期两条路线斗争的焦点就是坚持还是反对党的基本路线。毛主席制定的党的基本路线,是光芒万丈的灯塔,照亮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历史航程。
在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指导下,在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我国在政治战线、经济战线和思想文化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以后,以毛主席为首的无产阶级司令部,率领广大群众,遵照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同资产阶级及其在党内的代表人物进行了多次的斗争。毛主席指出:“过去我们搞了农村的斗争,工厂的斗争,文化界的斗争,进行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但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没有找到一种形式,一种方式,公开地、全面地、由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来揭发我们的黑暗面。”[7]这种形式,在一九六六年找到了,它就是[-]。
[-]是一场上层建筑领域里的大革命,是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一场政治大革命。也可以叫作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在以毛主席为首的无产阶级司令部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在批修整风运动中,经过反复的较量,广大革命群众一步深一步地揭露了隐藏在我们党内几十年之久的叛徒、内奸、工贼[-]及其一类骗子。这伙叛徒、卖国贼里通外国,妄图改变党的路线和政策,改变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复辟资本主义制度。他们的修正主义路线的实质是极右。他们的反革命阴谋已被我国亿万革命人民粉碎了。[-]和批修整风运动已经取得了伟大的胜利。革命在发展,斗争在继续。正如毛主席指出的:“现在的[-],仅仅是第一次,以后还必然要进行多次。”“革命的谁胜谁负,要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才能解决。如果弄得不好,资本主义复辟将是随时可能的。全体党员,全国人民,不要以为有一二次、三四次[-],就可以太平无事了。千万注意,决不可丧失警惕。”[8]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的辩证的统一,是有阶段的不断革命论。一九五八年,毛主席亲自主持召开的党的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指出:“我们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不断革命论者,我们认为,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没有隔着也不允许隔着万里长城;我们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发展的阶段论者,我们认为不同的发展阶段反映事物的质的变化,不应当把这些不同质的阶段互相混淆起来。”否认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把社会主义看成是一种僵死的、凝固的、一成不变的东西,不去及时地变革那些同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使共产主义因素不断增长,使资本主义的传统或痕迹不断清除,这是右倾机会主义。否认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以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为前提,混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的界限,否认它们之间的质的区别,就会出现“左”的偏向,甚至引出“左”倾机会主义。坚持有阶段的不断革命论,才能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同右的和“左”的机会主义倾向进行斗争。
对待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态度是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的试金石。一切新老修正主义者,都在这个根本问题上显露了他们的反革命原形。自从勃列日涅夫上台以来,苏修叛徒集团进一步加紧炮制社会帝国主义的“理论”。他们雇上几个御用文人摇动笔杆子,经过七拼八凑,修修补补,在一九七一年抛出了一本名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增订第二版)实为社会帝国主义经济学的书。这本书是所谓“勃列日涅夫主义”的大杂烩,它特别卖力地咒骂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攻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什么“用臆造的‘各辈人的冲突’来代替阶级斗争”,鼓吹“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具有相应的政治上层建筑 代替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全民国家。”[9]苏修用所谓“全民国家”来代替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用所谓“全民党”来代替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党,根本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始终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关于国家和政党总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的科学论断。苏修叛徒集团炮制的“阶级斗争熄灭论”和“全民国家”、“全民党”等谬论,完全是掩盖这一小撮官僚垄断资产阶级在苏联复辟资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的烟幕弹。修正主义从反面教育了革命人民:为着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必须始终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始终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
注:
[1]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页。
[2] 毛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页。
[3] 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9-480页。
[4] 《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17页。
[5]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著作选读》(甲种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52页。
[6] 转引自《红旗》杂志1967年第10期。
[7] 转引自《红旗》杂志1969年第5期。
[8] 转引自《红旗》杂志1967年第7期。
[9] 苏修《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鲁米扬采夫等主编,1971年增订第2版。以下简称苏修《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