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起底扫码点餐“灰色产业链”,饮食男女的“隐私忧虑”

2021-12-28 09:25 作者:中食财经  | 我要投稿




据“上海市消保委”微信公众号消息,近日,腾讯公司向开发者推送了关于自查“扫码点餐强制关注公众号”问题的通知。


通知指出:平台提醒开发者自查是否存在“扫码点餐强制关注公众号”问题,并及时进行整改,为用户提供良好的点餐体验。平台将于2022年1月17日开始对此类问题进行核查,违规的公众号将被限制二维码打开公众号能力。


诚然,数字化时代,担心信息泄露已渐成消费者的日常忧虑。其中,扫码点餐在民众日常生活中逐渐普遍的同时,其背后的灰色产业链亦在“吞噬着”消费者的私人信息。上海消保委的此次通知,将再一次把扫码点餐的红与黑再次暴露在大众面前。


01

扫码点餐背后的“灰色产业链”


从目前市场来看,扫码点餐几乎成了餐馆的标配。从商家的角度来说,一方面,扫码点餐可以节省人工成本;另一方面,顾客关注公众号后,便于商家让推送优惠活动信息,在一定程度上省下了营销成本。但值得思考的是,在关注公众号的同时,被消费者授权的手机号等个人信息有无泄露的风险呢?


据媒体报道,扫码点餐、诱导关注公众号等功能并非由餐饮商家设计,而是有专门的公司开发相关产品和服务。


据点餐系统开发公司介绍,他们的产品服务分基础版和工具版两种,基础版收费299元,一次性节清,可享受钱款随时到账、随时退款、自定义公号菜单等服务;工具版则需要商家先购买基础版后,每年再缴费799元才能开通,开通后商家可享受公众号粉丝数据分析、高级接口对接等服务。


值得关注的是,工具版营销服务会在下单支付页面显示公众号,引导消费者关注。后续还升级为只有关注公众号才能开始点餐。对此,3月25日,中消协点名“扫码点餐”乱象时表示,餐厅仅提供“扫码点餐”涉嫌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侵害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不提供现场菜单有损消费者的知情权,技术进步应当让消费者享受发展红利,而不是成为经营者商业欺凌的工具。

02

精准营销不应钻法律漏洞


事实上,关于餐馆所收集信息,不止于原商家对信息利用。有互联网技术人员表示,“当一家公司收集到的信息足够多,就可通过数据分析判定某一消费者具体属于什么群体,为消费者推送相关服务。另外,这部分信息有可能会被技术公司卖给专门的数据公司,从而达到盈利的目的。”


无独有偶,今年9月,工信部官方微信“工信微报”发布《关于电信服务质量的通告(2019年第3号)》(下称“公告”),披露今年二季度电信用户举报、电信服务监管情况并公开存在问题的APP名单。报告中,美团等23款应用和网站因存在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强行捆绑推广其他应用软件等问题被点名。


其中,美团在收集用户个人信息时明确指出,需要用户至少提供手机号码,并完善相关的网络身份识别信息,如头像、昵称及登录密码等,以及地理位置信息,联系人姓名、地址信息,服务偏好、日志信息,取/收货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手机号码、收货地址、门牌号等),行程信息,美团订单信息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新京报于今年4月曾发文指出,不法人员可以通过美团外卖平台进行用户信息爬取,同时外卖小哥通过一元一条的价格倒卖用户订餐信息。这些隐私信息不仅包括用户姓名、电话,甚至还包括用户的具体住址。隐私信息似乎已经无隐私可言。


事实上,今年1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新修订的《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已明确规定,公众账号信息服务平台应当规范公众账号推荐订阅关注机制,健全技术手段,及时发现、处置公众账号订阅关注数量的异常变动情况。未经互联网用户知情同意,不得以任何方式强制或者变相强制订阅关注其他用户公众账号;3月,中国消费者协会也曾发文,明确强制扫码点餐、强制关注公众号或授权个人信息的行为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关于消费者隐私保护的法律已在陆续出台,隐私保护日趋成熟。


不过,有业内专家表示,“目前,消费者能够采取的直接保护个人权益的方式并不多,还需要依靠消费者协会等组织的帮助。对此,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行业从业者也当自律,重视消费者权益。”


起底扫码点餐“灰色产业链”,饮食男女的“隐私忧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