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纯如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入南京,随即开始了长达四十多天的大屠杀,遇难国人超过了30万。研究这场大屠杀的学者有很多,今天我想介绍其中的一位——张纯如。

张纯如,1968年生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外祖父母曾在南京沦陷前夕避难逃走。在她幼年时,父母经常向她讲述这些往事,就此在她心中埋下了种子。

1994年12月,当张纯如在加州看到南京大屠杀的黑白照片时,感到了愤怒和震惊。当时所有的英文非小说类书籍里,没有一本提及这段历史。于是,自幼喜欢写作的她,决定改变这一现状。

1995年7月,张纯如来到南京调查。由于水土不服,她经常感冒,但没有耽误工作。她花了大量时间采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寻访日军暴行发生地以及翻阅国内资料。

1997年12月,南京大屠杀60周年,张纯如的著作《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在美国问世,给西方世界以极大的震撼。她用自己的努力和勇气,向西方讲述了发生在南京的悲剧。张纯如为此用了近三年的时间,在世界各地访问幸存者、收集资料。值得一提的是,《拉贝日记》就是在这一过程中被发掘和公布的。

这些研究成果,引发了一些反动势力的不满,于是他们对张纯如进行骚扰和报复。此外,由于接触了大量关于虐待和屠杀的史料,致使张纯如患上了抑郁症。

2004年11月9日,深受精神和身体双重创伤折磨的张纯如,最终被压垮了:她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生命,年仅36岁。

张纯如的故事,让我想到了另一个人——北洋海军洋员马吉芬。两人同为美国人,却痛苦着我们的痛苦,悲伤着我们的悲伤。最后都因精神和身体的双重折磨而在36岁开枪自尽。

在马吉芬亲历的甲午战争中,还发生过旅顺大屠杀,死难者人数约2万。1900年,沙俄在海兰泡制造了大屠杀,6千余国人遇难……回顾我国近代史,这样的屠杀可谓罄竹难书。如何看待这些过往?今后又该如何?值得我们一直思考下去。

图片、参考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不足或错误请指正,欢迎友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