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军武勋舰——榛名

榛名(はるな)是日本帝国海军金刚级三番舰,舰名是取自群马县上毛三山之一的榛名山,舰内神社也是从榛名神社分祀出来。
榛名在最初的计划中为“第二号装甲巡洋舰”对于财力薄弱的日本,对主力舰队中加入装甲巡洋舰无疑是最具性价比的权宜之计。早在日俄战争前的“六六舰队案"中日本海军就提出了装甲巡洋舰与战列舰数量对等的方针。在这种方针下,榛名于1911年4月,在神户的川崎造船所(后来的川崎重工业)下订。在榛名之前,所有的主力舰均在海外下订或在海军工厂建造,因此榛名成为日本海军史上第一艘由民间造船所承办建造的主力舰。(いわゆる主力艦として初めて民間造船所に建造発注された艦)。次年的3月16日即明治四十五年于日本川崎重工神户造船厂正式开工,于1913年12月14在伏见宫贞爱亲王的见证下下水,1915年4月19日以巡洋战舰身份竣工,并入籍横须贺镇守府。同年12月与3艘同型舰(金刚,比叡,雾岛)共同编入第二舰队第三战队。


榛名技术数据
排水量: (设计) 常备27500吨,满载32200吨;(竣工时)常备27384吨,满载32306吨;(第一次改装后)基准29330吨,常备31785吨;(第二次改装后)基准32165吨,常备35600吨;公试6668吨。
主尺度: 全长214.6m (第二次改装后)222.0m ;全阔28.04m(第二次改装后)31.02m;吃水(常备)8.218m(满载)9.419m(第一次改装后)8.65m(第二次改装后)9.18m
动力: (新造时)布朗-柯蒂斯式锅炉36座,布朗·科蒂斯式直结涡轮引擎2座4轴,载煤4000吨,重油1000吨,轴马力64000匹,航速27.5节续航距离8000海里/14节;(第一次改造)舰本式吕号専烧锅炉4座同混烧锅炉10座,载煤2500吨,重油3250吨,轴马力75600匹,航速25节,续航距离9500海里/14节;(第二次改造)吕号舰本式大型3座,同中型6座,同小型2座,舰本式涡轮引擎4座4轴,重油6678吨,轴马力136000匹,航速30节,续航距离10,000海里/18节。
防护:主装甲带203毫米,水平装甲42一70毫米水线203毫米,甲板19毫米,主炮天盖75毫米,副炮炮廓152毫米
(第一次改装后),主装甲带203毫米,主炮塔正面229毫米,主炮天盖150毫米,侧方装甲152毫米,副炮炮廓152毫米,司令塔267毫米,锅炉室水平防御64毫米、机械室83-89毫米、弹药库102-114毫米、舵取室增加至76毫米。
武装: 8门四一式356毫米主炮(双联x4),16门四一式152毫米副炮(第二次改装后14门),8具533毫米水下鱼雷发射管(四联x2,改装后拆除),短8厘米炮4门,朱式6.5毫米机枪3挺; (第二次改装后增加) 8门八九式127毫米高炮(双联x4),20门九六式25毫米机炮(双联x 10),8挺HO式12.7毫米机枪 (四联x2),3架水上飞机1部弹射器; (战时增加) 87门九六式25毫米机炮(三联x24,双联x2,单管x23)。
编制: 1221人; (第二次改装后) 1315人

榛名舰历
榛名服役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而日本因身为协约国一员而跟随参战,榛名也随之被派遣到符拉迪沃斯托克对日军登陆部队提供掩护,并对俄罗斯方面进行警备活动。
1920年9月12日,为准备对西伯利亚出兵作出支援,因此在北海道后志支厅近海进行战斗训练,期间1号炮塔的右炮内因榴弹破裂而发生“炸膛”事故,导致15名人员死伤,亦令舰体各处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因需要进行修理而返回横须贺。另一方面,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德兰海战的经验,使战列巡洋舰在远距离炮战时,其水平防御在抵御垂直落下炮弹时的脆弱性开始受到重视,并成为必须要改善的问题,在榛名返回并入渠修理时,顺便为此进行防御强化及主炮射程延长的工程。在改装期间,各海军列强于1921年签订了华盛顿裁军条约,为此,计划中以取代金刚型的金刚型代替舰方案不得不停止,而建造中的天城型亦要停工,因此只好将金刚型近代化试图维持第一线的战斗力,这时已稍微改装并脱离现役成为练习役务舰的榛名,于1924年进行延续之前的近代化大改装。结果“榛名”成为第一艘实施第一次近代化改装的金刚型巡洋战列舰。这改装是将旧有的煤炭与重油混烧锅炉更换为重油专烧锅炉,以及将上部构造物及船体作全面近代化改装,亦此将由司令塔与船橹这一低一高组合构成的舰桥,改造成后来日本战列舰独有的“城郭型樯楼”而榛名即为第一艘使用该设计(违章建筑)的战列舰。

不过,改装使重量大增,令航速降至25节,亦因此于1931年6月1日,榛名与另外3艘姊妹舰的舰种由巡洋战列舰改为战列舰。另外,金刚型全舰原本准备将所有混烧锅炉更改为专烧锅炉,但由于预算所限而令这时的榛名仍留下部分混烧锅炉。而这一连串改装的结果,使榛名成为日本海军中少有脱离现役达8年的异例。全部的改装于1928年完成后,于同年的11月4日,为纪念昭和天皇即位而举行的大礼特别观舰式期间,榛名作为供天皇乘坐的御召舰。

1931年11月8日,天皇进行熊本行幸期间再次作为御召舰。
1933年9月、海军军缩条约失效后更进行第二次的大规模近代化改装,而这次榛名在同型之中舰也是第一艘进行改装。在整整1年的第二次近代化改装中﹐不但更新了动力部分,亦进行了船体及上部构造物的近代化改装,动力上与新造时比较下,马力不但倍增,速度上亦达到30节而成为高速战列舰,这使得榛名成为了联合舰队航速最快的主力舰。最早完成近代化改装的“榛名”,因对应炮战距离延长的关系而升高了后部舰桥,但亦因太接近后部烟囱而阻碍了其排热,在后来改装的“雾岛”等舰为此对后部舰桥进行向后倾斜的修改以免阻碍排热,这亦成为“榛名”与其余的姊妹舰在外观上其中一个与别不同的特征。另外相对于“金刚”及“比叡”带绫角的主炮塔侧面,“榛名”与“雾岛”在比较上为圆滑,这亦为金刚型各舰在外观上另一个不同的特徴(在“榛名”两支烟囱之间的空间为与其他同型舰为阔也是其特徴之一)。在第二次近代化改装完了后于1934年移籍到佐世保镇守府。

已确定无法避免对美战争的1941年10月期间,为舰上加设以扰乱磁气诱导鱼雷的舷外电路,另外亦使用水密钢管来充填船腹(为舷侧水线下突出的部分,用以防弹及防止入水)以作为出师前的准备。
太平洋战争
太平洋战争开战时,与其余三艘同型舰共同配属于由三川军一中将所率领的第一舰队第三战队﹐而当时的舰长为高间完大佐(海兵41期功四级),后与同型舰“金刚”及第一小队共同负责支援南方作战。于1941年12月4日﹐以马公作为据点出击,并由马来登陆作战开始为陆军作支援,其后亦为比岛(菲律宾)登陆作战、兰印(荷属东印度,即现在的印尼)攻略作战等作支援。期间,虽然意图迎击从新加坡出击的英军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及战列巡洋舰“却敌”号但没有成果,而在最后该舰队是被日本军航空队所消灭(马来亚海战)。
1942年2月﹐在珍珠湾攻击等作战完结后回航,并与南云机动部队会合,其后4艘金刚型战列舰一同从事印度洋作战,并于3月1日在爪哇岛近海与僚舰将从澳大利亚方向逃走的美国驱逐舰“埃德索尔”(DE-219 Edsall)号以炮击击沉

后在3月7日对圣诞岛进行炮击。
于同年6月5日的中途岛海战中,虽与“雾岛”共同为机动部队进行护卫,但是当中的航空母舰还是被全灭,而在奋战之后,榛名救助了因受到攻击而发生大火的航空母舰“飞龙”上的乘员,不过榛名本身也因近失弹命中而受损。在返航后,高间舰长(于5月昇进为少将)调任为第四水雷战队司令官,后任的石井敬之大佐(海兵43期,海大26期)于6月22日到任成为舰长。再者,于7月14日榛名转调到第二舰队(以战列舰部队为主力),并再次与“金刚”共同编成第三战队(“比叡”与“雾岛”为编成第十一战队其隶属第三舰队)。
同年9月,因瓜达尔卡纳尔方面的战事恶化,而被编入前进部队本队以参与战斗﹐并被据点移至楚克岛。由于当时收到陷入困境的陆军请求,所以于10月13日与“金刚”共同对亨德森飞行场进行舰炮射击以瘫痪其运作。


顺带一提,当时第三戦队司令官栗田健男中将因其舰队在没有航空支援下却要攻击航空基地面带难色,对此山本五十六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以“如果说‘金刚’与‘榛名’去不了的话﹐那我自己就带‘大和’及‘陆奥’去实行吧(金剛・榛名が行かないと言うのなら、自分が大和・陸奥を率いて実行する)”来作强力游说。
同年10月26日﹐参与了瓜达尔卡纳尔岛一系列战斗内的南太平洋海战,可是这场战斗始终是以航空母舰间为主的航空战,并且榛名远离主力航空母舰部队参与另外的行动而失去战斗机会。
同年12月24日编入第三舰队第三战队(为再编的航空母舰机动舰队),翌年1943年2月支援瓜达尔卡纳尔岛的撤退作战(介号作战(ケ号作戦))。其后返回日本内地进行修理及细微改装,之后再次航向楚克岛,但在5月时由于阿图岛玉碎等北方战局恶化的原因而再次返回内地待机,直至翌月才再前往楚克岛。在这期间的6月14日,舰长转为森下信卫大佐(海兵45期)。在之后到年尾虽然一直在楚克岛与埃内韦塔克环礁方面活动,但是并没有特别的战斗发生。
1944年1月25日,森下舰长转任战列舰大和舰长后﹐继任者为重永主计大佐(海兵46期)。为了进行反攻,因此发动了“安号作战(あ号作戦)”,打算将已在塞班岛登陆的美军及对其进行支援的美军舰队消灭,同年6月19日参加了马里亚纳海战,并作为战列舰“大和”等的前卫部队中的一舰出击,可是主力航空母舰部队却受到严重损害而败退,这时榛名也受到2发直击弹命中而受损。这损伤为意料之外严重﹐虽然在后来完成修理,但后遗症是在全速航行力下舰尾会出现振动等问题﹐这会影响到榛名战斗力的发挥。在损伤修理期间亦一并进行封闭舷窗等抗沈工事及大幅增强对空火器。
同年10月﹐为对应美军在菲律宾及莱特岛登陆,因此参加了捷一号作战,当时榛名为栗田中将所指挥的第一游击部队中的一舰,并对登陆中的美国陆军部队进行炮击并作进攻﹐后于25日在萨马岛近海发现由史伯格少将所指挥的第77任务部队并与其交战,这即为对美军舰队进行追击的萨马岛海战,可是由于前面所述受舰尾振动影响﹐因此榛名并不能帮助“金刚”扩大战果。在混战期间,栗田中将下达了撤退的命令,而“榛名”于返航途经苏禄海(菲律宾西面)期间,受到前来追击的美军的至近弹所伤。后先返回新加坡进行修复,解决舰尾振动问题,再返回吴进行彻底修理。同年12月20日,由于重永舰长(10月15日晋昇少将)转任高雄警备府参谋副长,因此由轻巡洋舰“矢矧”前舰长吉村真武大佐(海兵45期)继任,可是在吉村舰长的指挥下,榛名再没有再次出击的机会。
时间踏入1945年,由于由于陆续败战的日本缺少能供应给舰船使用的燃料﹐因此在莱特湾海战后幸存的榛名在接受修理后一直停泊在吴港。在移籍到吴镇守府后,于2月改为吴镇守府的警备舰,于1945年3月19日在吴海军工厂前(与工厂内)停泊期间,受到米契尔中将所率领的美军第58特遣舰队的舰载机轰炸,不过损害轻微。于4月被编入预备舰籍,并将马里亚纳海战后新增的对空火器、原有的大半的副炮、以及对空指挥装置等设施拆除,用以作为陆上防卫。于6月22日被B-29一枚炸弹击中,后来因需用作贴岸的防空炮台,而转到吴港的对岸江田岛小用近海下锚,结果这处就成为榛名最后所在之地。于7月24日与28日的吴军港空袭中,这次受到麦凯恩中将所领率的第38任务部队的大规模攻击,当时在吴港内﹐还在跟榛名同样因缺乏燃料而无所作为的航空战列舰“伊势”、“日向”与航空母舰“天城”,于美军进行攻击期间,榛名利用2号炮塔的炮侧瞄准,并以三式弹射击以进行激烈的抵抗,但“榛名”亦被20发以上的炸弹击中而严重损毁最终入水及坐沉。


虽然这时前部主炮与一部分的对空兵装仍然能够使用,但此时“榛名”已经再也没有作战的机会,最后就此直到终战。另外,“榛名”在最后期时,其主炮被涂上横纹的迷彩,而舰桥也使用网来进行伪装,不过这时进行这些动作已无实质意义。
而在7月24日与28日的吴港空袭中,受到麦凯恩中将所领率的第38特混舰队的大规模攻击。当时在吴港内﹐还有跟“榛名”同样因缺乏燃料而无所作为的航空战舰“伊势”、“日向”与航空母舰“天城”。于美军进行攻击期间,“榛名”利用2号炮塔的炮侧瞄准,并以三式弹射击,进行激烈的抵抗。但“榛名”亦被20发以上的炸弹击中而严重损毁,最终坐沉。期间共击落包括2架B24在内的8架盟国飞机,这也是战列舰主炮发射3式弹击落敌机的目前唯一可以考证的记录。
被榛名击落了2架B-24轰炸机(タロア号Tarot塔罗号、ロンサムレディー号Lonesome Lady寂寞女士号)Lonesome Lady。两机的乘员全被俘虏﹐并且收押在广岛。其后在8月6日因遇上广岛原爆,除被送往东京审问的“朗萨姆女士号”的机长外,其他美军乘员全部不幸被炸死



榛名在吴港停泊期间,遭受到轰炸时被炸弹命中的数量,根据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团得出的数字为于3月19日1枚、6月22日7枚、7月24日1枚、7月28日7枚及众多的至近弹多数。而在留下来的照片中看到“榛名”的后部大幅倾斜,而从正面拍到的照片可看到舰首左舷损毁严重,这是因为右舷侧为接近江田岛的原故,因此美军的攻击主要在左舷。而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团得出的数字与上面记述有所差异的原因,是日美两方对命中弹及至近弹的理解不同所致。

战后1945年于1945年11月20日除籍,并于1946年5月2日进行打捞解体工程,最后在同年7月4日完成解体。
榛名虽然在开战时舰龄已达26年的老朽舰,不过却一直在最前线并参与过多场主要海战,可以说是打遍太平洋了,自身也曾多次受到不同损伤。这个情况,正与在开战前完工,也参加过多场主要海战却几乎无损,并被称为“幸运的空母(幸運の空母)”的航空母舰“瑞鹤”形成强烈的对比﹐但是该两舰与驱逐舰“雪风”一样被评价为“日本海军的武勋舰(日本海軍の武勲艦)”。
资料来源:ァシァ歴史资料センタ一,wiki百科,萌娘百科,《日本海军联合舰队舰艇全览》,海軍兵学校卒業生一覽,《爆撃機ロンサムレディー号》,《旧日本海军舰船1870–1945(總集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