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聊聊SpaceX的新项目StarLink

再过不到40小时,spaceX又要发火箭了……貌似不算什么新闻,但这次的载客比较有意思,是两个他们自己研制的互联网宽度通讯卫星。这标志着Elon Musk的另一个野心项目,StarLink正式开工了~ 估计不少人还没听说过starlink这个项目,我也是去年这个时候才听说的这个东东。当时新闻里出现的“计划发射12,000颗卫星”真是让我怀疑自己眼花了,来来回回数了好几遍零。Musk这是要搞事啊……额,貌似他一直在搞……
话说回来,什么是Starlink?(话说这怎么翻?星际连结?维基没有中文页面啊)
简单来说,starlink是spaceX旗下的一个旨在提供低价,高速的卫星互联网服务的项目。目前,SpaceX已经申请了到二十年代中期为止发射共1万2千颗卫星至轨道的许可。而这次spaceX要发射的,就是这些卫星的试验机型,正式的服役机型应该于2019年开始升空。SpaceX表示最早可能于2020年至2021年间,当卫星数量升空数量达到800时,他们将开始对部分地区开始提供服务。
SpaceX(Elon Musk)想干吗?
从台面上的发言来看的话,“According to the FCC, thirty-four million Americans lack access to 25 megabits per second (“Mbps”) broadband service, and 47 percent of the Nation’s students lack the connectivity to meet the FCC’s short term goal of 100 Mbps per 1,000 students and staff.” 简单来说就是还有大量的美国居民(主要是非城市地区)尤其学生(大概因为穷吧)没有用上高速宽带,所以他们要解决这个问题。嘛,是怎么回事么?接下来就要个人解读了哈~
一般来说,Elon Musk发起的几个项目都有一种强烈的,由人类利益驱动着的感觉,SpaceX,Tesla和SolarCity都是比较好的例子,甚至hyperloop(虽然关于这个我有太多的槽想吐)也能算。不过这次的这项目似乎比较难和人类整体的利益相联系。人们上不上网,上网快不快,很难说关乎人类存亡。再者,对于居住在城市和发达地区的人们来说,这项目对他们不会有任何影响。所以这个项目的动机实际有哪些?又或者说,Elon Musk这一手下的什么棋?一言以蔽之吧,我觉得主要来讲(但不仅限于),spaceX是来抢钱来了!
移动通讯行业是个非常肥的行业,同时从发展来看,人们对网络流量需求的增长一直就没有停止过。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端的普及又给了流量需求一波爆发性增长,将来自动驾驶的普及还会带来另一波爆发性增长(有机会的话另外讲讲这个吧)。总之这是一块非常巨大的市场且还会长期增长。同时这个行业又很有垄断性,新起的公司很难和早发展起来的行业巨头相抗衡。原因很简单,这里涉及大量的基础建设。“此路是我开,要想用此路,留下买路财”其实算是對这个行业的不错的刻画吧。当然行业巨头们也并非吃死了全部的市场,这里还有块空间。即是在落后地区和人烟稀少地区,基础建设的投入很难得到充分的回报,因为这些地区的网络建设就一直滞后。这市场其实不小,想想中国一二线城市和三线以下城市及农村人口的比例就知道了。唯一的问题是投入产出比相对比较低。有没有办法高效地吃掉这些市场份额呢?其实谷歌和亚马逊都有过一些想法,谷歌想过用放热气球做为中继站的方法,亚马逊甚至设想了用低耗能,自带太阳能发电的自给自足型无人机作为中继站。而spaceX给出的答案是——卫星。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无差别(成本上)覆盖,无论你身处何等鸟不拉屎的地方,一样给你上宽带。顺便一提,Google放弃了自己方案的实施,而是在17年年初注资了10亿美金给spaceX(我没有读到后续的注资)。同时卫星的开发上貌似也是一起合作的(原报道找不到了不好意思)。另外除了spaceX外,想干同样事情的竞争对手还有波音,三星,OneWeb等等,其实不少人都瞄着这块肉来着。
当然想盈利的话有个大前提,是这套系统足够便宜。而其实卫星本身的价格相对容易便宜,但硬成本主要在于发射成本。SpaceX开始干这件事情,其实说明了他们对自己的发射低成本有足够的自信。当然,这是比较难论断也很容易撕逼的话题。我这里姑且认为数据和计算器人家手上都有,就信任他们对于盈利的判断。这里聊聊其他更有意思的话题。即从大局角度来说,spaceX这一手棋除了抢钱外还有什么意义。
其一,消化内部不断增长的发射能力。SpaceX这十年来的发展是如此得快,以至于他们在不久的将来可能面临一个神奇的局面——客户不够用了。倒不是说客户会摒弃他们,倒是在说世界上火箭发射的需求量可能会跟不上他们的发射能力的增长速度。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那该怎么办呢?Musk这里交的答卷是,自己上,自己当自己的客户!这种神奇的想法其实在其他一些地方也是见得到的。一下子想不到好的例子,就拿中国的高铁发展来说吧,其中一个顺带的好处就是消耗掉中国极端过剩的钢铁产能。SpaceX这种做法从这角度来讲还是蛮讲得通的,以后客户多的时候就发客户的单子,客户少的时候就发自己的单子,将来十年内不怕没生意做。同时这也是一个广告,给其他潜在客户一个灵感,“我可以用低成本卫星干这些个事情,你有好的点子也尽快来找我”,这样长期地来扩大未来客户群体。
其二,为特斯拉的长期布局。无论你信不信,喜不喜欢,无人驾驶将在不远的将来孵化为完全体,从而完全改变这个交通格局。而完全体的自动驾驶除了需要一辆机场完全应对周边路况外,还应做到和其他车辆的信息交汇,从而从整体上优化交通。例如,绿灯亮起,所有等候车辆全部同时开始起步;一点上发生事故后,后续车辆马上开始绕道行驶;甚至取消路口信号灯,由车辆间交互来实现车辆有序交汇。车辆之间的交流就需要大量的流量,且车辆的流量需求有一个特殊性——它们需要更广的覆盖范围。当然这要求除了特别偏僻的地方外也许不难实现,只有投入足够资源进行基础建设的话。相信如果spaceX没做这个的话,也是会有人来做的吧,虽然应该是会以更传统的方式。但无论如何,针对无人驾驶机车的移动宽带服务很可能是一块全新的通讯市场(说“可能”是因为从现阶段还不好判断无人驾驶需要何种程度的移动服务)。SpaceX如果真是看到这一点而下的这一步棋,那便颇有些抢占先手的意味。将来如果spaceX成为了最早可以提供这种服务甚至靠低价实现垄断的话,特斯拉同为Musk旗下的公司,是肯定能得到优先照顾的。
其三,火星互联网的实验?嘛,这虽然扯到的未来有点远……但说不定……真有这方面的价值。诸君,随你们想象吧~
嘛,Elon Musk下的是怎样的一盘棋,我就YY到这里了。
最后,提一下starlink从技术层面来说和传统的卫星通讯有什么区别。个人看下来感觉,主要的区别可以概况为“低轨道+大数量”。传统的互联网通讯多用静地轨道卫星。原因也很好理解,和地面交互稳定,一个卫星就有比较大的覆盖面积。但缺点也很明显,信号不强,有相当的延迟(大概估算下,静地轨道3万6千公里高,直上直下也得0.2秒多的延迟,和服务器ping一下的话时间还得加倍)。低轨道的话这两个问题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starlink计划发生在1,200km的高度上,延迟就小了30倍),但没法定点,需要追踪,单个卫星覆盖面积小,那怎么办呢?答案就是数量来凑。这也就是为什么spaceX计划发射数量那么夸张的卫星的缘故。其实近年来,低轨道通讯卫星越来越流行,中低轨道加大量配置同规格卫星的手段已然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SpaceX的starlink要做的也不是什么特别有新意的事情。他们要做的是他们一直在做的——量产,白菜价,同样的事情做到一个更高的lev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