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学】最新公布的城乡规划学名词,改了好多分类说不定今年就要考!




历时五年时间,《城乡规划学名词》于2020年7月付样。这是我国第一次独立出版城乡规划学的科学技术名词,是城乡规划行业的一项基础性公益工作。《城乡规划学名词》系统地展示了城乡规划学的基本名词,反映了本学科知识的全貌和当前的学科发展水平。
对于2021届的规划考研学子们而言,一方面,书中详尽、全面地介绍了城乡规划学的基本名词,对于大家更深刻地理解城乡规划、更便捷地复习理论基础有着十足的利好;另一方面,书中结合时事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完善和新增了一些新的知识点,拓宽了今年考研学子的知识面,同时也增加了学子们的复习压力。作为一本最新发布的,具有权威性、规范性的书籍,建议大家对于《城乡规划学名词》应当采取积极、重视的态度,仔仔细细地将每一个名词的内涵理解透彻,尤其是对于自己完全不知道的名词,更应该加强相关知识学习,以补全自身的在城乡规划方面的知识空缺。
值得注意的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内容尚未纳入本书中,因此关于国土空间规划的部分,同学们还是需要另外搜集相关资料进行背诵记忆。
结合近些年来的热门事件与考点,风暴手绘为大家从《城乡规划学名词》中整理出了相对热门的话题和考试重点,以供2021级的规划考研学子作为参考。详见以下:
PS:由于在《城乡规划学名词》一书中,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的教师主要是进行第四章节的负责与参编,因此对于今年准备报考重大规划的学子而言,可以适当地注意一下“第四章 城乡规划技术科学”中的内容。


01.169 邻避主义 Not In My Back Yard,NIMBY
“Not In My Back Yard”的缩写音译,原意为不要建在我家后院。居民或当地机构因担心建设项目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方面带来负面影响,而采取集体反对甚至抗争的行为和态度。
01.172 生活圈 life circle
一般指日常生活圈,是城乡居民各种日常活动的空间范围。
01.175 健康城市 healthy city
具有良好的公共卫生体系,能够较好地解决城市卫生、污染、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保障与促进公共健康的城市。

01.185 城乡规划学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discipline
(1)以研究城乡发展规律、预测城乡发展趋势、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的综合性学科。(2)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于 2011 年 3月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所确立的一级学科,学科代码为 0833。
01.186 城市规划专业 urban planning major
(1)以研究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生态保护及各项建设等的现象及规律,探讨城市和区域的规划方法、相关设计理论及管理实施途径等的专业领域。(2)2011 年前,城乡规划学科本科培养的名称。

02.054 新区域主义 new regionalism
以提高区域的全球竞争力为目标,通过区域治理的方式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多元目标的一种理念。
02.061 全球城市体系 global urban system
在高度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城市超越国界的地域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网络状城市体系。
02.076 城乡统筹 balancing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为了减弱或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发挥城乡各自优势、促进城乡之间联动发展的一种过程。
02.077 城乡一体化 urban-rural integration
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乡村为基础,加强城乡联系、互惠互利、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02.078 城乡治理 urban-rural governance
全称“城市和乡村治理”。在城市和乡村中多元利益主体积极参与,通过谈判、协调等方式达成共同目标、实现协同发展的过程。
02.128 智慧城市 smart city
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信息通信技术设施为基础,以社会、环境、管理为核心要素的当代城市发展理念与实践。

02.129 创意城市 creative city
(1)原指能够培育创意产业类型的城市氛围。(2)具有浓郁创新精神和广泛创新主题的城市。
02.130 边缘城市 edge city
城市近郊商业办公相对集中的地方。
02.136 倡导性规划 advocacy planning
规划师代表不同社会利益群体,综合平衡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从而达成共同目标与行动的一种规划方法。
02.137 沟通式规划 communicative planning
规划师代表不同利益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通过不断讨论、协商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从而达成共同目标与行动的一种规划方法。
02.138 协同规划 collaborative planning
多个利益相关者通过建立协调平台,不断实现要素的协调、优化与整合,从而实现规划确定目标的过程。
02.139 包容性发展 Inclusive development
使全球化、地区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利益惠及所有国家,使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效益和财富惠及所有人群,特别是弱势群体和欠发达国家的一种发展理念。
02.140 包容性规划 inclusive planning
通过充分考虑各类人群尤其是弱势群体人群生产和生活、物质和精神需要和要求来实现包容性发展目标的一种规划理念和方法。

03.014 城市中心度 urban agglomeration degree,urban central degree
用来衡量城市在区域网络中的重要程度及其对资源获取与控制能力的相应指标。
03.015 收缩城市 shrinking city
因经济或社会环境变化等原因,地方人口呈现持续流失并难以扭转流失趋势的城市。
03.088 自由贸易区 free trade zone
指由国家设立在国境内、关境外,以国际贸易为主要功能、以优惠税收和免于实施惯常的海关监管的经济特区。
03.090 保税区 tariff free zone
自由贸易区的一种类型,以货物存储为主要功能,国内货物运入视同出境、海外运入的货物只要不流入国内市场可豁免关税。
03.095 文物埋藏区 underground cultural relics buried area
地下文物集中分布的地区。包括埋藏在地面之下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由城市人民政府或行政主管部门公布。
03.098 棕地 brown field
(1)曾经用于开发建设,现已废弃、闲置或未充分使用的土地。(2)在一些国家特指其中已经受到或者潜在具有有害或危险物污染的用地。
03.100 中央活动区 central activities zone,CAZ
中央商务区(CBD)概念的扩展,强调融合商务行政、休闲娱乐文化、高品质居住、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和活动集中,注重多样性、充满活力和空间人性化的规划分区。

03.105 保障性住房布局 affordable housing layout
依据城市中低收入及特定人群的住房需求,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对保障性住房的规模、结构、分布及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做出的布局安排。
03.145 白地 white site
在城市规划成果中不标注具体用地性质和控制要求,留待实际开发时再予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
03.229 特色小镇 characteristic small town
(1)在产业、文化、风貌、旅游等不同方面具有明显特色的城镇。(2)为推进新型城镇化而设置并采取多方面政策扶持的,具有明确产业定位并兼有文化、旅游、宜居等综合功能的城镇或城市中的集中开发地域。

03.230 中心村 central village
由村镇体系规划确定的、配置满足周边若干行政村村民所需要服务设施的村庄。
03.231 特色村 featured village
在风貌景观、自然或历史人文遗产、产业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具有明显特色的村庄或村落。
03.233 迁村并点 relocation and amalgamation of villages,relocation and incorporation of villages
对位于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村庄,因重大项目建设需要搬迁的村庄,以及人口流失特别严重的村庄,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生态宜居搬迁、农村集聚发展搬迁等方式所实施的搬迁以及和其他村庄相对集中安置的工作。
03.234 村庄撤并 village merge
(1)义同“迁村并点”。(2)根据发展需要,撤销既有行政村建制与其他行政村合并,设立新的村民委员会的村庄调整方式。
03.249 生态博物馆 ecomuseum
将某一社区、社群或某一区域整体视作博物馆,强调保护与保存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注重呈现当地居民日常社会生活中的文化要素,兼顾文化遗产与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发展的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及措施。
03.285 农业产业化 agricultural
以市场为导向,以专业化、规模化、系列化方式优化各种生产要素,整合农产品生产经营全过程,实现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村生产经营方式。

03.299 乡村复兴 rural revival
乡村地区扭转衰退趋势,重新恢复在文化传承、生态维育、食品供应等方面不可取代作用的措施和现象。
03.300 参与式农村发展 participatory rural development
以本地村民为主体,外来机构或人员提供协助,进行决策和开展行动的乡村发展方式。
03.313 乡村景观遗产 heritage of rural landscape
乡村地区独特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既包括生产性土地本身的结构形态、水、基础设施、植被、聚落、乡村建筑和中心区、乡土建筑、交通和贸易网络等,以及更广阔的物质、文化与环境关系等因素,也包括相关的文化知识、传统、习俗、当地社区身份及归属感的表达、过去和现代族群和社会赋予景观的文化价值和意义,以及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技术、科学及实践知识的内容。
03.314 乡村风貌 scene of the countryside
乡村不同空间要素镶嵌而成,反映地方自然生态与社会人文整体特征的景观意象。
03.315 乡村遗产 rural heritage
乡村保留下来的具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的物质遗存,以及能反映乡村文化、民俗和乡村风貌特征的非物质遗存。
03.316 原生态村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village
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没有受到明显破坏,具有浓厚地域乡土气息并不断自我发展的村庄。
03.317 生态村 ecological village
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功能较为完备的,生产和生活等各种活动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的农村居民点。
03.318 总体城市设计 comprehensive urban design
以城市、镇的整体空间为工作对象编制的城市设计,与城市、镇总体规划的技术深度相衔接。
03.319 区段城市设计 district urban design
以城市、镇的局部地区与地段为工作对象编制的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技术深度相衔接。
03.320 地块城市设计 plot urban design
以城市、镇的重要地块为工作对象编制的城市设计,用以指导建设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03.321 专项城市设计 special urban design
以城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建制镇中特定系统、要素或问题编制的城市设计。如城市空间特色、天际线、色彩、公共标识、夜景照明、城市雕塑等。
03.322 管控型城市设计 regulatory urban design
针对城市中项目需求尚未确定的某个空间范围或空间系统,通过政策、导则或标准等方式对建设和设计活动进行控制和引导的城市设计。
03.323 实施型城市设计 implementary urban design
针对城市中具有明确实施主体或需求的某个空间范围或空间系统,提出空间形态、型体组织、景观塑造、设施布置和相应工程措施的城市设计。
03.324 社区城市设计 community urban design
城市设计专业人员与社区居民合作,通过充分的公众参与,促进社区物质、社会和经济等方面改善和发展的城市设计。

03.325 参与性设计 participatory design
为实现协同设计目标,用户和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研究和设计过程的所有阶段。
03.352 空间句法 space syntax
以空间认知抽象和空间组构分析为基础,通过量化研究空间网络局部与整体的内在关系,揭示空间自律性以及空间与社会之间关联性的理论和方法。
03.369 可识别性 legibility
(1)能够与其他城市空间、场所、结构等有效区分,形成自身特质的能力。(2)在遗产保护领域,特指采用的添加、修补等干预手段,在材料或外观上能够区别于原作,使人们易于辨识的要求。
03.370 场所精神 genius loci
场所中,能让使用者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内在品质。
03.371 特定意图区 specific design district
城市设计中划定的,空间特色资源集中、具有空间标识性并且对城市特色展现有重要影响的地区。

03.442 慢行交通 non-motorized transportation
出行速度不大于 15km/h 的非机动化交通方式。主要包括步行及自行车交通。
03.443 慢行交通规划 non-motorized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对慢行交通网络、设施、环境等进行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03.444 步行交通设施 pedestrian facilities
为步行者安全出行提供服务的交通设施。包括人行道、人行过街设施等。
03.472 人车分行 separation of pedestrian and vehicular circulation
又称“人车分流”。为避免机动车干扰采取的人行交通与机动车交通相互分离、形成各自独立的交通流线和设施的做法。

03.473 交通稳静化 traffic calming
为减少机动车使用产生的负面影响、改善步行与非机动车使用环境而采取的一系列物理措施的组合。常用的交通稳静化措施主要包括凸起型交叉口、交叉口瓶颈化、行车道窄化、织纹路面、减速台等。

04.001 地理信息系统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
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对空间数据进行采集、编码、处理、存贮、分析、输出的人-机交互信息系统。

04.002 地理数据库 geographical database
运用计算机,对自然要素、经济要素、社会要素等空间数据进行科学组织和管理的数据库系统。
04.003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 web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地理信息系统与互联网有机结合,功能扩展,形成的分布式、超媒体特性、互操作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04.004 数字地理空间数据框架 digital geo spatial data framework
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及其采集、加工、分发、服务所涉及的政策、法规、标准、技术、设施、机制和人力资源的总称。
04.011 虚拟现实 virtual reality,VR
运用计算机技术,生成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三维动态视景和模拟实体行为的仿真系统。
04.012 城市仿真 urban simulation
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真实城市,实现人机交互、空间感知、三维仿真等特性的系统化方法。
04.013 城市基础部门模型 export base model
用于分析城市经济增长的经济模型。以出口(对区外服务)为基础的产业集合构成城市基础部门,为当地居民提供日常服务的部门构成非基础部门,而城市经济增长取决于基础部门和非基础部门的比例,这一比例越高,则城市经济增长率就越高。
04.014 供给基础模型 the supply-base model
强调以城市内部资源要素、技术积累、专业化协作程度等供给基础来决定城市经济增长的城市模型。
04.015 需求指向模型 the demand-orientated model
认为城市经济增长取决于基础部门和非基础部门的比例,比例越高城市经济增长率就越高的城市模型。

04.018 环境容量 environmental capacity
某一环境区域或一个生态系统在维持再生能力、适应能力和更新能力的前提下,所能容纳有机体数量的最大限度或承受的污染物最大负荷量。
04.026 情景规划 scenario planning
识别城市未来发展的确定性要素和不确定性要素,系统提出多种情景及其可能条件,从而增加规划弹性、提升应变能力、构建应对体系的一种战略分析方法。
04.048 有效性评估 assessment of effectiveness
衡量规划实施结果与规划目标之间差距的一种规划实施评价方法。
04.049 一致性评估 conformity assessment
评估城乡建设现状与规划期望状况相符程度的一种规划实施方法。
04.052 参与式决策法 consultative decisionmaking
群体或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共政策制订过程及决策程序的规划方法。
04.053 规划支持系统 planning support system,PSS
集合一系列计算机软件工具,为规划师、公众、政府之间建立交互联系的一套信息技术框架,以提供交互式的、集成式的、参与式的方式来处理非常务性、非结构性的规划问题。
04.054 地理空间预测模型 geospatial predictive model
通过构建融合大量空间信息,来形成统计偏好相似性的地理空间模型,生成环境的统计性特征,预测未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地图。
04.066 生态空间 ecological space
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滩涂、岸线、海洋、荒地、荒漠、戈壁、冰川、高山冻原、无居民海岛等。
04.067 城市生态系统 urban ecosystem
由城市居民及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人工生态系统。

04.068 城市生态位 urban ecological niche
由城市为满足人类生存发展提供的各种条件而形成的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功能关系,决定了城市在生态系统中的时空位置。
04.069 生态足迹 ecological footprint,EF
在一个地区或国家内,可提供能够维持一定量人口生存所需要的资源和消纳这些人口所产生废物的生态再生能力的地域面积。
04.070 城市生态安全 urban ecological security
人与其生产、生活环境及其赖以生存的生命支持系统之间存在着可持续的良性耦合关系。
04.071 生态红线 ecological red line
又称“为生态保护红线”。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通常包括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海岸生态稳定等功能的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
04.072 城市生态承载力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城市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环境可容纳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一定生活水平人口数量的能力。
04.073 城市生态平衡 urban ecological balance
在一定阶段内,城市生态系统内各要素之间,保持相对稳定和良性相互关系的一种状态。

04.074 生态敏感性 ecological sensitivity
当一个生态系统受到系统之外人类活动或自然变化的干扰时,其对干扰和改变的敏感程度。
04.075 生态适宜度 ecological suitability
不同生态因素对给定的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状况和程度。是土地利用开发适宜程度的依据。
04.076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 urban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保障城市生态系统基本安全和良性循环的各种生态要素类型、组成及其空间分布形态与格局关系。生态要素包括动植物、土地、矿物、水体、气候等自然物质要素,以及地面、地下的各种建筑物和相关设施等人工物质要素。
04.077 生态补偿机制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运用政府和市场手段,调节生态保护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公共制度。
04.078 生态修复 ecological restoration
对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辅以人工措施,加速其恢复或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的行为。
04.079 城市生态修复规划 urba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lanning
运用生态学原理,对城市受损生态系统进行评价、规划,综合安排加快山体修复、开展水体治理和修复、修复和利用废弃地、完善绿地系统等措施,以达成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专项规划。

04.080 城市生态功能区划 urban ecological function zoning
依据区域生态特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环境敏感性的空间分异规律,将特定区域划分为不同地域单元,并确定各单元的主导生态功能。
04.081 城市生态用地 urban ecological land
用于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保护重要的生态系统和生物栖息地,完善城市各种生态功能,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稳定的用地。
04.082 生态缓冲区 ecological buffer
在城市与重要生态功能区交界地带,以植物为主、发挥一定缓冲作用的过渡区域。
04.105 低碳交通 low-carbon transportation
以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交通运输发展方式,以减少传统化石能源等高碳能源的消耗的状态。
04.106 慢城 slow city
慢节奏的城市生活模式及其城市空间形态,一般为人口 5 万人以下城镇或社区,减少机动交通,增加绿地和徒步区域,保护城市的个性特色和本地象征性产品,没有快餐区和大型超市。其实质也是一种放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包括慢餐、慢行、慢学校等。
04.107 循环经济园区 recirculing industrial park
在生产过程和生产资料流通等方面,实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经济活动的产业园区。

04.108 静脉产业园区 venous industrial park
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转化为可重新利用的资源和产品,实现再利用、资源化和环境安全的产业园区。
04.109 低碳产业园区 low-carbon industrial park
在建设、生产、管理等全过程中,统筹兼顾碳排放与可持续发展,实现碳排放量最小化的产业园区。
04.110 [单位]GDP 碳排放 unit GDP carbon emissions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一般以万元国内生产总值(GDP)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统计。
04.111 智慧社区 smart community
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智能交通等信息技术,提供智能化社会管理与服务
的一种新的社区形态,能够使居民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高效、安全。
04.112 智能交通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ITS
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对交通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发布、交换、分析和利用,使交通运行更加智能、安全、节能、高效,并为交通参与者提供多样化服务的交通管理模式。
04.113 智慧城市规划 smart city planning
充分借助物联网、云计算、规划支持系统等技术,通过多知识融合与数据挖掘等技术,以实现城市发展智能决策、智能运行等的一系列规划。

04.114 数字城市 digital city
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以传感方式自动采集城市数据,以数字化方式展现城市多元信息,并进行动态监测管理,最终为城市管理、生产、生活等提供服务的虚拟城市形态。
04.115 数字城市规划 digital urban planning
以数字化的手段来实现对城市空间资源的有效配制与合理安排的一种规划方式。
04.116 城市信息系统 urban information system
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把各种与城市有关的信息按照空间分布及属性,以一定的格式输入、处理、管理、分析、输出的计算机技术系统。是用以反映城市规模、生产、生活、功能结构、生态环境及其管理的信息系统。
04.117 规划信息系统 planning information system
进行城市规划的各种信息系统的统称。是计算机、通信、网络、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数据库等技术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综合应用。
04.118 规划管理信息系统 information system of urban planning administration
应用信息系统技术支撑规划行政许可工作的信息平台,是覆盖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全过程的图文一体化办公自动化系统。
04.119 行政审批一体化平台 integrated administration approval platform
运用信息网络技术,通过信息化管理和行政审批数据共享,来提高行政审批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透明度的一种信息化平台。
04.120 规划“一张图” one-map of plans
以现状信息为基础,以法定图则为核心,系统整合各类规划成果,具备动态更新机制的规划信息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

04.121 时空数据挖掘 spatio-temporal data mining
从海量、高维的时空数据中提取出隐含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包括时空分布规律、时空关联规则、时空聚类规则、时空特征规则和时空演变规则等。
04.122 大数据 big data
一种极为巨大复杂的数据形式,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等特征,传统的数据处理或管理方法无法应用在这类数据上。
04.123 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IoT
(1)狭义上的物联网指连接物品和物品的网络,实现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和管理。(2)广义上的物联网则是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的融合,将一切事物数字化、网络化,在物品之间、物品与人之间、人与现实环境之间实现高效信息交互的网络。
04.124 信息与通讯技术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
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概念和新的技术领域。
04.125 规划数据库 planning database
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和城市规划管理来设计的,专门用来存放与城市规划有关数据和信息的数据库。
04.126 规划数据标准 standard for planning data
针对城市规划数据制定的统一的数据框架和标准,包括统一的数据分类、分级、记录格式、编码、质量等,可以规范规划编制成果和规划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内容,推动城市规划信息共享。
04.127 3S 技术 3S technology
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统称和集成。
04.128 空间数据 spatial data
用来表示空间实体的位置、形状、大小、分布特征、相关属性等方面信息的数据。包括点、线、面以及实体等基本空间数据结构。
04.129 空间数据模型 spatial data model
地理信息系统(GIS)中组织空间数据的模型。是对现实世界的抽象表达。

04.130 决策支持系统 decision support system,DSS
辅助决策者通过数据、模型和知识进行决策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其为决策者提供了分析问题、建立模型、模拟决策过程和制定方案的环境,可以帮助决策者提高决策水平和质量。
04.131 空间决策支持系统 spati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面向空间问题领域的决策支持系统,主要用于求解难于具体描述和模拟的空间问题。
04.132 元胞自动机 cellular automate,CA
以元胞空间(例如城市网格)中的元胞(例如城市网格中的一个地块)作为基本单元,以元胞当前状态(例如用地性质)及其邻居状态确定下一时刻该元胞状态作为基本规则,通过每个元胞的局部动态变化来仿真大规模复杂问题(例如城市用地演变)的一种动力学模型。
04.133 多智能体系统 muti-agent system,MAS
由超过一个智能体组成的联合决策系统,系统中的每一个智能体都是一个独立的决策个体(例如一个家庭),它通过自己从环境中获得的信息自主地做出决策(例如家庭选址),并和其他智能体进行协作、协商、交流,从而仿真大规模复杂问题(例如城市住区分布)。

05.001 社区 community
(1)由居住在一定范围内的个人、家庭及社会群体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以及较密切的社会交往。(2)互联网环境下,出现的按照行业职业、特定话题或爱好等进行分类或具有运营性质的网络板块或交流群体。
05.002 城市社区 urban community
(1)城市区域内,由一定规模的城市居民组成的社区。(2)城市社会管理的组织方式和管理单元。

05.003 乡村社区 rural community
(1)乡村地域内,由一个或多个联系密切的村庄组成的社区。(2)乡村地区社会管理的组织方式和管理单元。
05.004 社区营造 community building
从社区生活出发,集合社会力量与资源,通过动员社区人群的参与,完成的社区组织、治理和发展的过程。
05.005 社区参与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社区居民自觉自愿地参加社区活动或事务,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影响利益相关者
决策的行为。
05.007 社区组织 community organization
(1)社区内各主要团体,为满足社区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相互作用模式。包括社区自治组织、社区中介组织、社区专业服务组织等。有时也指由此而形成的特定管理机构。(2)一种社区治理方法,即将社区中各类人群动员起来,建立机构,协同努力,达到社区发展目标的过程。
05.008 居住空间分异 residential differentiation
具有相同或相近经济收入、文化背景或其他社会特征的人群,聚居于特定的居住地域,并与相邻地区的人群特征存在较大差异,这种相对隔离的变化过程及其形成的状态称为居住空间分异。
05.009 隔离指数 index of segregation
衡量城市中不同群体居住分布均匀(集聚)、孤立性(临近性)特征的一组数值。
05.010 邻里社区 neighborhood community
基于邻里关系认同、维系与发展的社区形式。
05.011 邻里效应 neighborhood effect
由于生活在相邻地区而形成的地方社会环境互动,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产生的趋同性影响。
05.012 社区结构 community structure
社区中各要素内部及要素互相间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作用关系或构成方式。
05.013 社区治理 community governance
为实现社区发展目标,与社区发展相关的各种力量相互协调合作,共同管理和处理社区公共事务的制度安排和互动过程。

05.022 保障性住房 subsidized housing,affordable housing
简称“保障房”。政府为保障中低收入且住房困难家庭的居住权而为其提供的限定居住标准、销售价格或租金的住房。
05.024 福利性住房 welfare housing
俗称“福利房”。(1)由国家或单位作为一种间接性的报酬或作为一种社会保障方式提供给使用者使用的住房。(2)义同“保障性住房”。(3)在我国特指计划经济时代,根据职工的级别、家庭情况等一系列标准,由单位分配的“公房”。
05.027 经济适用房 affordable housing
又称“可支付住房”。由政府根据当地的收入水平和住房价格确定适用对象,提供政策优惠、限定套型面积和销售价格,按照合理标准建设,面向城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供应,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住房。
05.043 社会区分析 social area analysis
依据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状况与种族状况等特征分区,在对其内部及其与其他分区之间关系的分析、度量和评价基础上,研究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一种方法。
05.044 社会空间结构 social space structure,socio-spatial structure
各类社会要素和特征及由此形成的社会结构在地理空间的分布和相互作用关系。
05.045 社会空间分异 socio-spatial differentiation
由于社会结构的不断分化而在空间上呈现出分化、极化甚至隔离的状态及其过程。
05.046 社会空间极化 social spatial polarization
(1)不同空间范围内社会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扩大的动态过程或结果。(2)富裕人群和贫困人群各自向特定地点集聚的过程及其形成的状态。
05.047 社会空间隔离 socio-spatial segregation
不同收入、文化、地位、种族等的人群分开聚居,并以有形物或无形的边界予以阻隔的过程及其形成的状态。

05.057 社会规划 social planning
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社会发展目标,统筹安排社会资源、协同社会行动、布局各类社会事业和设施的总体部署。
05.058 社区规划师 community planner
为所在社区谋求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参与社区规划、管理、更新和复兴等事项的规划人员。主要有三种来源:作为志愿者的规划师,由政府指派的规划师和社区聘用的规划师。
05.062 公众参与阶梯 ladder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美国学者谢里·阿恩斯坦(Sherry Arnstein)根据公众参与程度将公众参与的类型划分为8个层次,由低往高分别为:操纵、引导、告知、咨询、劝解、合作、授权、公众控制。
05.064 邻避设施 not in my black yard facility,NIMBY facility
一些对于社会运行必不可少,但又容易引发当地居民、组织或机构担心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负面影响并进而引发社会矛盾的公共设施。如垃圾回收站、垃圾填埋场、核电厂、殡仪馆等。
05.070 小规模更新 small-scale regeneration
在城市街区内或局部地段进行零星、小范围的不破坏地区社会脉络和空间肌理的改善、改造活动。
05.071 渐进式更新 incremental regeneration
在时间维度上强调适度节奏、逐步推进、成熟一片完成一片的一种城市更新方法与城市改造模式。

05.072 内城复兴 inner-city revival
针对中心城区衰败状况采取的综合性城市复兴手段,包括政治改革、环境保护、文化复苏、经济重振、环境整治等多种举措,以实现中心城区在经济、社会、环境上的持续改善和再度兴盛。
05.073 旧城改造 old city renovation
又称“老城改造”。局部或整体地、有步骤地改造和更新老城区物质空间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城市建设活动。包括调整城市结构、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改善和更新基础设施、整治城市环境、保护城市历史风貌等。
05.074 棕地更新 brown field regeneration
对受污染的工业用地或废弃地进行污染治理、开发、改造和再次利用的城市更新活动。
05.075 社区更新 community regeneration
对衰败社区进行综合整治和改造,使其恢复活力的规划建设活动和制度。
05.077 公私合作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
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在城市更新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或运营中进行相互合作的一种模式。具体形式包括联合投资、合同承包、租赁、对已有设施的运营维护协议等。
05.084 城市更新计划 urban regeneration workable program
根据城市更新规划制定的有关实施项目安排的工作计划。可包括项目执行阶段、实施程序、资金来源、人员统筹等。
05.090 原拆原建 compensatory replacement of demolished housing
一种房屋翻建行为,指在原地址按照建筑原貌和原面积,原样翻建的房屋建造活动。

06.054 文化遗产 cultural heritage
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留存下来的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文物和传统文化。也是市民集体记忆的表现和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可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06.064 遗产地 heritage site
文化或自然遗产本体及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地域所构成的空间区域和人文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环境的总合。
06.065 遗产缓冲区 buffer zone
为了合理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在其周围划定的一定区域,其利用和开发受到法律规定和/或约定俗成的限制。
06.067 文化景观 cultural landscape
人和自然多样互动形成的共同的景观。根据其特征分为三类:①人类主动设计的景观,包括庭园和公园等,美学和使用往往是其重要的建造原因,这些景观有时会和宗教或其他古迹关联。②有机进化的景观,是人类社会、经济、管理、宗教作用形成的结果,是对其所在自然环境顺应和适应的结果。③关联和联想的文化景观,其重点在于自然元素在宗教、艺术和文化上的强烈联系,而文化上的物质实证退居到次要地位。
06.068 文化线路 cultural route
遗产的形态特征定型和形成基于其自身的动态发展和功能演变,展示人类迁徙和交流的特殊的文化现象,代表了一定时间内国家和地区内部或国家和地区之间人的交往和文化传播的陆上道路、水路或者混合类型的通道。

06.069 工业遗产 industrial heritage
又称“产业遗产”。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的文明遗存,它们具有历史的、科技的、社会的、建筑的或科学的价值。这些遗存包括建筑,机械,车间,工厂、选矿和冶炼的矿场、矿区,货栈仓库,能源生产、输送和利用的场所,运输及基础设施,以及与产业活动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如住宅、宗教和教育设施等。
06.070 20 世纪遗产 20th century heritage
产生于 20 世纪、年代不甚久远(如不足 50年历史)的建筑、建成环境和文化景观。包括所有样式和功能的建筑、城市集合体、城市公园、庭院和景观、艺术作品、家具、室内设计或大型工业设计、土木工程、纪念性场所,以及建筑档案、文献资料等。
06.071 乡土建筑遗产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heritage
社区根据传统的和自然的方式自己建造的建筑遗产。
06.084 最小干预 minimal intervention
又称“最低限度干预”。以保证文物古迹安全为前提,避免过度干预影响文物古迹价值及历史文化信息的保护方式。
06.085 可逆性 reversible
对文物古迹所采取的必要干预和改变,由于历史信息和技术条件的不确定或局限性,宜采取在一定阶段后可以恢复到干预前状态的措施处理。
06.142 生产性保护 productive protection
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遗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
06.143 文化生态保护区 eco-cultural protection area
在一个特定的文化区域中,通过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修复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互相依存的物质环境。包括更大范围与人们的生活生产紧密相关,并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

06.156 活态遗产 living heritage
至今仍保持着原初或历史过程中的使用功能的城乡建成环境遗产,主要指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等以原住居民为主的历史地区。

想必大家应该都看到了由《中国城市规划》等发布的
《城乡规划学名词》
历时五年,《城乡规划学名词》终于付样,这是我国第一次独立出版城乡规划学的科学技术名词,是城乡规划行业的一项基础性公益工作。
今日免费赠送《城乡规划学名词》电子版
一共121页超多超详细的名词

咨询欢欢老师了解领取方式


风暴设计教育在线咨询
单击二维码扫描添加咨询老师


高效且专业的手绘、考研培训机构——风暴手绘基地
官方网站:www.fengbaojy.com
微信平台:fbsh2008
免费热线:400-8855-280 17754976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