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师小哲】我的RM历程(3)——完结
这次就直接补完吧。
上次说到来到我大三那一年,我们面临两个巨大的困难就是招不到人和实验室限制。不过也不是完全招不到,只不过相比前两年真的很少,并且由于实验室限制我们不得不尽早开始方案讨论和新技术开发等工作,大部分老队员都不再担负培育新人的任务,几辆重要的车基本上是一个机械组老队员画完整的一辆,即使这样也没法做到画完所有车,再加上实验室加工时间限制的很严格,即使抽出一些钱去发外做一些复杂的零件(还好我们这边有激光切,少量零件可以切得很快,3D打印机也可以在实验室里开一夜,但有些需要铣或者车的零件就比较麻烦)也并没有使进度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程度。这一年四代队长继任了,作为电控组成员他的能力是说的过去的,也很关心队伍,虽然一开始他这也没办法从根本上改变现状。
说说另一边,RCS。RCS本来也是本部的一支队伍,算是学校官方的机器人队,我们之所以只能拿漳州校区的章去比赛也是因为RCS有厦门大学的章。RCS以前基本上是不招收大一新生的,毕竟名气还算大,能招到的人很多。我们海韵机器人队这边的二代队长当时就是因为他们不招收大一新生才加入海韵机器人队的(当时也是一群自动化的学生想搞RM,自动化的老师也想搞,然后当时海韵机器人队招新生,二代队长就)。海韵机器人队自建队起就和RCS关系不好,虽然我对当时的事情也不是很熟,多是听二代队长自己说的。前几年,因为航院搬去了翔安,RCS也搬去了翔安,但是因为翔安和思明(本部所在地)在一个市,我们依然没有办法拿到本部的章。
RCS搬去翔安后管理也出现了重大的问题,RM的成绩也迅速下滑,有一年还没有打RM而专注RC导致RM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很多人对RM并不熟悉,他们也面临着很严峻的问题。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两边开始沟通,商量合并的事宜。考虑到两个队伍关系不好的情况主要是几年前的同学间的问题,现在的两边的队员没有必要继续这种敌对的关系,而是以大局为重。最重要的是,两边的情况真的都是不联合就在崩溃的边缘,于是,两队终于合并了(其实本部还有一支打RM的AI赛的队伍,他们的初代队员基本上是和我同一届的,都很熟,不过这个比赛我们也没精力去打,加上这个比赛一个学校可以多只队伍,所以也没什么竞争关系)。合并后,队伍名仍然是RCS,海韵机器人队的四代队长成为合并后队伍的RM的队长。
但磨合期还是很长的,当时两边的方案都做的差不多了,同一兵种组合并后该选择哪边的方案等问题都需要协商,更重要的是,两边的架构就有很大差别,比如海韵机器人队的指导老师只负责给我们提供经费、场地等,所有技术都掌握在同学们的手中,一代代传下去;RCS则是指导老师会进行技术指导并影响方案。
不过这一年的合作其实还算是不错的,两边的优势也发挥的不错,至少春节前基本完成了所有兵种的一代车(虽然有很多问题,例如一代工程的悬挂和抓取设计出现严重失误)。但是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所有的计划。我这一年主要负责的是二代工程车的主体部分,主要是因为工程组连续退队了两名组长,于是我这个机械组组长就只能接任了,看过一代的图纸后还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最终打算推倒重做。当时也没想到疫情会那么严重,不过这一版工程我画的是真的保守(之前挺老队长说过,刚开始画车的时候一心只想莽,想法很多,越往后越保守,担心的事情就多了,当时真的深刻理解了这句话),很多板子都选取的很厚,用的也都是成熟的模块,工程车东西多(气瓶、电路板等一大堆东西都要留地方),也想尽办法腾出足够的空间,一切都是求稳,如果真的做出来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超重了。当然,因为疫情没法回学校,所以并没有做出来(唯一做出来的兵种是二代步兵),线上审核拿了个二等奖,也还可以吧,虽然做出来实物车估计问题就很多了。
第四年,我基本上是半退队状态了,担任顾问,不参与实际设计,只负责一些方案审核等工作。这一年问题依然严峻,海韵这边的人更少了,只能刚好做一辆车(毕竟都是老将了,理所当然地分到了工程,毕竟这届工程还缩尺寸还改功能,确实不好做)。这也导致我们整个队伍向翔安那边倾斜。他们那边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其中比较严重的是缺少传承、新人习惯另起炉灶。本来我们这边有很多成熟的技术,比如基本上不会卡弹的拨弹机构、几种较为成熟的悬挂方案、比较成熟的下供弹方案等,但是新人偏偏选择用新技术,比如英雄用了并不成熟的下供弹42mm方案(之前海韵这边也做过,不过效果不好)、步兵采用拼插方案(虽然设计的的确很厉害,但是没有好好考虑拆卸的问题,拆起来极其麻烦,为了拆一个RFID基本要拆掉整车)
另一个问题是不熟悉规则。临近省赛,我看到翔安那边寄过来的英雄,发现这车过不了检录,连夜进行了修改(当然,我们这边的一代工程也有这方面的问题,不过二代就好多了)
终于,临近我毕业,海韵这边的实验室也被封掉了,信息学院和电子学院搬去了翔安,海韵这边只剩下唯一一个技术组成员了。我也不知道海韵这边会怎么发展了,就祝他们好运了,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