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一次看是枝裕和的作品,简单说一下感想

2023-07-09 13:51 作者:雨阁呀  | 我要投稿

先说一下总体感受:稍感乏味、主题含蓄。可能是我不太适合这种以女性视角为主的写实性家庭电影。

再说一下我攥写这篇长评的目的:本人看电影很少会出现极度无聊的情况,无论是左岸派、伯格曼的反情节,还是戈达尔的极致反传统,抑或是维尔托夫早期的实验记录电影,都没出现过。因此我很想剖析一下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我将从电影结构和本人自身原因找到答案。

叙事:纪实性强,弱化戏剧性,影片多数笔墨在四姐妹的日常生活上,强调人物的性格特征而削弱了外在冲突,按照罗伯特对故事的划分,属于典型的最小主义电影

视听:固定镜头、长镜头为主,剪辑节奏简洁舒缓,线性叙事穿插平行蒙太奇,符合对现实的静默观望,景别以中全景为主。声音方面,音乐缓慢抒情,多处使用了虫鸣等环境音,营造一种真实感。同时影片中多次出现了海的场景,具有一定的含义。

接下来着重分析一下我对《海街日记》感到乏味冗长的原因,同时以北野武《菊次郎的夏天》和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为分析对比对象。这三个电影都属于写实性的家庭最小主义电影。(但三者的家庭类型各有侧重,《菊次郎的夏天》严格来说位于最小主义和大情节之间)

先谈《海街日记》和《菊次郎的夏天》两者的叙事结构,两者最为明显的区别就是《菊次郎的夏天》的主人公(正男和菊次郎)在前半部分有明显的戏剧性需求:寻找妈妈,这就导致在前段中《菊次郎的夏天》中属于不规范的大情节电影(之所以成为不规范,是因为并不完全符合好莱坞的经典叙事结构)。对比《海街日记》,在浅野玲住到镰仓的姐姐们的家时,影片并没有给出明确的需求,或者是说,四姐妹的需求是继续生活,然后这种日常性的生活并不属于戏剧性目标,因此《海街日记》相比于《菊次郎的夏天》的前半段就更加具有纪实性。而《菊次郎的夏天》的戏剧性需求使得影片不论以何种纪实日常推进,观众都能预知到一个必备情节:寻找妈妈的目标是成功还是失败,这种必备情节一定程度上设置了悬念,从而引发观众的观影兴趣。再看《海街日记》,由于没有戏剧性需求,也就没有必备情节,相当于缺少一个悬念,观众对于影片的发展没有一个预知的了解,因此在大量的日常镜头之下,倘若没有能够让观众移情的角色或情节,观众很容易陷入困倦的状态。当然,移情是一个因人而异且相当复杂的概念,对某些观众而言,《海街日记》里没有因果关系的日常生活若能引发共情,那么他就能读懂影片背后的潜文本,从后接触到更深层面的含义。不可否认的是,《海街日记》的确存在潜文本,最为典型的则是绫濑遥饰的香田幸,不过,这种潜文本的阅读能力并不是每一个观众都具备。再说《菊次郎的夏天》的后半段,菊次郎决定带着正男回家,但是这里的“回家”已经不是一个戏剧性需求,因为对正男和菊次郎而言,回家只是一个相当日常性的行为,因此《菊次郎的夏天》的后半段也成为和《海街日记》一样没有戏剧性目标的最小主义电影,单看后半段,对比《海街日记》,就能发现《菊次郎的夏天》中几乎所有看似毫无关系的行为确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治愈正男,或者是谁这群聚在一起的人之间的相互救赎,这也是影片潜文本之一,当然,《菊次郎的夏天》还有更为深层次的主题,大家可以观看后自行探索。

接着再谈《海街日记》和《东京物语》的叙事结构,两者有着相似的结构:《海街日记》里浅野玲到镰仓的姐姐家,《东京物语》里父母亲到东京的孩子们家,两者都没有提到戏剧性的需求,都是换了一个地方生活,但是《海街日记》的浅野玲是因为对继母的不满,《东京物语》里是父母对孩子的关切和爱。那么为什么同是最小主义的家庭写实电影,在观看《东京物语》时本人却没有感觉困乏呢?先从两者之间日常写实来谈,《海街日记》里是四姐妹对外的日常描述,比如工作经历、学校日常,且冲突性较少,较为明显的冲突则是绫濑遥和母亲之间充满斥责的对话,同时还花了大量笔墨描写四姐妹之间相处时的日常。再看《东京物语》,里面的几乎所有日常均为家庭内,且视点大多局限与父亲与母亲,与《海街日记》不同的是,虽然《东京物语》表面上是家庭之间的客套往来,但实际上却充满了冲突,其冲突的根源就是几个孩子都想把父母交给另外的人应付,这个冲突并没有直接表现在影片上,而表现于潜文本中。因此,可以总结出两者在日常描写中的特点:《海街日记》重视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同时极少具有冲突性;《东京物语》重视个人与家庭,且日常之下无不表现着冲突。在好莱坞中,冲突是经典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构建激励事件,能推动叙事,引发转折,区别是经典结构中的冲突都不是隐藏于潜文本当中而是直接表现于银幕上。虽然《东京物语》的冲突并不直接,但正是由于这种无法言说的浅冲突,打破了所有日常的枯燥,引发一个悬念,让观众期待这种浅冲突是如何被解决的。《海街日记》里香田幸和母亲的冲突则是直接显现于银幕上,且持续事件很短,因此不够设置悬念,这个冲突仅仅是强化了性格,引起共情。非常有意思的是,《海街日记》和《东京物语》的长女都刻画地相当立体,香田幸工作上照顾病人,回家后照顾妹妹,且拥有着其他妹妹没有的责任和依赖感;《东京物语》的长女是一个争议极强的角色,她不建议给父母买好的东西吃,甚至最先提议将父母送到热海旅游以免麻烦自己,当母亲死后,她又在众人面前说如果是父亲先死了会更好。虽然她的话尖酸刻薄,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也有一定的道理。两部影片对长女的刻画极其成功,易让人移情。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海街日记》的描写了大量和社会外界接触的日常,比如绫濑遥、佳乃的工作,缺乏工作经验的人在观看此类片段时,除非有戏剧性的冲突,否则是无法移情的,《东京物语》中的家庭日常则不一样,因为每个人都有家,每个人都有父母,因此在发觉到这种冲突时,自然而然便会移情于影像中的父母。

上述两段主要从电影结构上分析了我对《海街日记》有种感觉的原因,至于本人自身的原因,在我写到这里时已经明白了。

那《海街日记》里有没有对女性生活的关怀?我认为是有的,影片对三姐妹男朋友的刻意塑造是为了影射父亲给她们带来的影响,至于更深层的主题,是仅仅为了表现女性的独立生活,还是刻画姐妹间的情谊?我无法继续挖掘。



第一次看是枝裕和的作品,简单说一下感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