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娱!过度商业化的KPOP产业!偶像与粉丝的关系还剩下什么?
关于KPOP产业,不论是早期出道开启市场的元祖偶像还是现今迈向国际的Artist,都能看出kpop产业对于艺人的经营开始出现变化,尽管在韩国演艺圈中,偶像的位阶依旧比其他数秀的艺人来的低,但都无法忽视偶像对于韩流发展的影响。

打开韩国偶像的发展史来看,或许强大的练习生体系可以培养出许多优质的艺人人才,但整个系统的营运上却依旧有着无改变的问题及争议,练习生们不仅要面对高压的环境,出道后可能也无法受到与其他类别艺人般相同的尊重。

因此从练习生到出道成为线上的偶像,看似能够有更多元的发展,但需要承受的压力及外在因素,却也没有因此减少,反而只能跟着市场,并在发展已久的巨大体系下生存。

回顾当初偶像在韩国的社会地位,根据韩媒《프레시안》报导当初在朴轸永曾因为演出服装被某电视台局长指说,「既然是毕业于延世大学的歌手,就不要穿的像戏子一样」。

但朴轸永却直接将他第二张专辑的名称起为《戏子》。尽管指的是下层马戏团的成员,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在舞台上表演的艺人的蔑视,但朴轸永也透过自身的作品给了当时保守的大众音乐界带来了冲击。

除了朴轸永外,BigBang及BTS等富有强烈自身性格色彩的团体也开始出现,不再只是以偶像为中心的发展,而是将范围延伸至艺术家,提高艺人的发展性,之后像是(G)I-DLE队长小娟亲自设计新专辑的概念与风格等,都能看出偶像的性质正在逐渐被改变。

但尽管偶像们可以开始针对自己的作品表达更多的想法,随着KPOP的蓬勃发展,从席卷亚州的全盛时期到进入市场的饱和时期,如今逐渐朝向国际发展的情况下,海外粉丝也大幅的增加,虽然给了原本饱和的市场有新的方向,却在无形中成为另一种限制。

事实上,在迈向国际化的过程中,虽然给予了练习生出道的动机、鼓励才能开发、也让许多经纪公司强化品牌和艺人的形象,严格控制偶像的私生活,但这样有效运营的偶像系统助长了过度的偶像商品化、音乐体裁的统一化。

像是近期SM及HYBE的营运手法就让外界开始担忧,过度商品化与商业化的后果是否会对产业造成无法想像的后果。根据韩媒《프레시안》报导,像是在先前SM的收购战中,公开的SM 3.0计划实在让人担忧。

在SM 3.0计划的核心策略中提出了IP多元化等计划,目的就是让IP能从专辑、音源、演出等形式,以艺术家为中心的第一次IP商务模式扩散到周边、IP许可、影像及粉丝平台等第二次IP商务模式的运用。

但让韩媒提出质疑的问题在于,以漫威在推出《复仇者联盟》等漫画人物为例,虽然在往后的开发和收益上可以多方被运用,但是偶像和虚拟角色不同,作为IP,从偶像的征选、出道到管理,若是过于依赖以收益性为主的决策,尽管让艺人的IP被多元应用,成为多样化的商品,但也可能出现泛滥的问题。

当IP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商业模式的运用后,从原本的唱片,音源,演出等,延伸到影像、粉丝平台等商品时,收益肯定会增大,却也变相的成为强化公司对偶像的控制和支配力。

此外,像是先前SM宣布即将在下半年进驻Weverse,HYBE也将在Weverse中添加私人聊天的功能,虽然加入平台的粉丝们能够享受到多种形态的服务,但也间接限制了K-pop粉丝们的社会功能,毕竟当少数平台开始壮大,粉丝交流也会开始失去自发性。

除了粉丝交流平台,过度刺激粉丝、诱使粉丝消费也是一个问题,像是韩媒《京乡新闻》也针对现今KPOP市场的变化提出疑虑,特别是针对HYBE的营运方针上,表示相当忧虑。
除了向自身股东提出了Dynamic Pricing(门票价格变动制),有如竞价拍卖般提高价格的销售方式,用提高价格来赚取暴利,也变相利用了粉丝想去看艺人演出的需求,扰乱了原本的市场秩序。

虽然HYBE早在之前以平台Wevershop作为独家贩售自家旗下艺人商品的通路时,就已经推出了许多高价但品质上却没有更高保证的周边商品,加上配送和退款处理等延迟问题,造成许多消费者的不满,但眼看作为消费者的粉丝权利渐渐弱化,若再以企业为中心主宰了消费者的选择权,粉丝与偶像之间的关系拿掉商业行为后,恐怕也会走向荡然无存的结局,而K-POP能否永续经营下去将会是未来产业可能会面临的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