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毒蛇——眼镜王蛇


简介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King Cobra,Hamadryad)是一种亚洲特有的眼镜蛇科(Elapidae)毒蛇。它的平均长度为3.18至4米(10.4至13.1英尺),最长记录为5.85米(19.2英尺),是世界上最长的毒蛇。该物种的颜色因栖息地而异,从黑色带白色条纹到不间断的棕灰色。
眼镜王蛇栖息在南亚到东南亚的森林中,主要捕食其他蛇,包括它的同类。一只雌性眼镜王蛇会筑巢来存放卵,卵在整个孵化期间都会受到保护。
与眼镜蛇属蛇类(Naja)相似,眼镜王蛇的威胁表现包括张开脖子、抬起头、眼神交流、喘气、发出嘶嘶声,偶尔还会冲锋。尽管它有着可怕的名声,但它尽可能避免与人类发生冲突。冲突通常只发生在眼镜王蛇无意中暴露自己或被追逐时;然而,如果被激怒或走投无路,它可以在远距离和高空进行攻击。该物种的咬伤可能涉及大量医学上重要的神经毒性毒液,除非及时给予抗蛇毒血清,否则可能导致快速死亡。
由于受到栖息地破坏的威胁,自2010年以来,它已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的易危物种。
与其他蛇类的关系
1945年,Charles Mitchill Bogert认为眼镜王蛇与眼镜蛇属(Naja)蛇类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将眼镜王蛇归类为眼镜王蛇属(Ophiophagus)。科学家使用细胞色素B的基因分析和多基因分析表明,眼镜王蛇是接近曼巴蛇(Mamba)的遗传谱系的早期分支,而不是眼镜蛇属。
形态特征
眼镜王蛇的皮肤是橄榄绿的,躯干上有黑色和白色的条纹,这些条纹汇聚到头部。头部被15个灰褐色和黑色边缘的盾牌覆盖。口鼻圆,舌黑色。上颌有两颗毒牙和3-5颗上齿,下颚有两排牙齿。鼻孔在两个盾之间。大眼睛有金色的虹膜和圆形的瞳孔。它的头罩呈椭圆形,覆盖着橄榄绿的光滑鳞片,两个最低的鳞片之间有两个黑色斑点。它的圆柱形尾巴上面是黄绿色的,有黑色的标记。它的头部顶部有一对大的枕部鳞片,颈部有17至19排光滑的斜鳞,身体上有15排鳞片。幼鱼是黑色的,有指向头部的白色、黄色或浅黄色的斑纹。成年眼镜王蛇长3.18到4米(10.4到13.1英尺)。已知最长的个体长5.85米(19.2英尺)。腹鳞均匀呈椭圆形。背鳞呈斜向排列。
眼镜王蛇是两性异形的,雄性在繁殖季节体型更大,颜色更白。在喀拉拉邦捕获的雄性长3.75米(12.3英尺),重达10公斤(22磅)。捕获的雌性最大长度为2.75米(9英尺0英寸),体重为5公斤(11磅)。已知最大的眼镜王蛇长5.59米(18英尺4英寸),是在泰国捕获的。它不同于其他种类的眼镜蛇的大小和头罩。它更大,脖子上有一条更窄更长的条纹。
分布
眼镜王蛇广泛分布在南亚和东南亚。它发生在海拔2000米(6600英尺)的地方,从印度和尼泊尔南部的台莱到不丹和印度东北部的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孟加拉国以及缅甸,華夏南部,柬埔寨,泰国,老挝,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
在印度北部,Garhwal和Kumaon以及Uttarakhand和Uttar Pradesh的Shivalik和terai地区都有记录。在印度东北部,有记录的眼镜王蛇分布在西孟加拉邦北部、锡金、阿萨姆邦、梅加拉亚邦、那加兰邦、曼尼普尔邦和米佐拉姆邦。在东高止山脉,它发生在泰米尔纳德邦和安得拉邦到沿海的奥里萨邦,也发生在比哈尔邦和西孟加拉邦南部,特别是孙德尔本斯。在西高止山脉,喀拉拉邦、卡纳塔克邦和马哈拉施特拉邦以及古吉拉特邦都有记录。它也发生在大安达曼群岛的巴拉唐岛。
习性
像其他蛇一样,眼镜王蛇通过它的分叉舌头接收化学信息,它可以收集气味颗粒并将它们转移到位于其口腔顶部的感觉受体(雅各布森器官)。当它探测到猎物的气味时,它会轻弹舌头来判断猎物的位置,舌头的双叉是立体的。它能感知地面振动,并能探测到100米(330英尺)外移动的猎物。
待到猎物中毒后,它会把猎物整个吞下。由于它灵活的下颚,它可以吞下比头部大得多的猎物。它被认为是昼行性的,因为它在白天捕猎,但也很少在晚上被看到。
眼镜王蛇是一种顶级掠食者,除大型蟒蛇外,它在所有其他蛇类中占主导地位。它的食物主要包括其他蛇类和蜥蜴,包括印度眼镜蛇,金环蛇,鼠蛇,蟒蛇,绿鞭蛇,颈槽蛇,白环蛇和珠光蛇。它还通过追踪气味来捕猎马拉巴尔竹叶青和翘鼻蝮蛇。在新加坡,有人观察到一条眼镜王蛇吞下了一条暗影巨蜥(Clouded Monitor,Varanus Nebulosus)。
当食物匮乏时,眼镜王蛇也以其他小型脊椎动物为食,如鸟类和蜥蜴。在某些情况下,眼镜王蛇用它肌肉发达的身体绞杀猎物,尽管这并不常见。在一顿大餐之后,由于新陈代谢缓慢,它可以在没有另一顿大餐的情况下存活好几个月。
眼镜王蛇没有攻击性。它通常会避开人类,在受到干扰时溜走,但众所周知,它会积极地保护孵化中的蛋,并迅速攻击入侵者。当受到惊吓时,它会抬起身体的前半部分,伸出引擎盖,露出尖牙并大声发出嘶嘶声。在新加坡遇到的野生眼镜王蛇看起来很平静,但当被逼得走投无路时,它们会奋起自卫。
眼镜王蛇拥有一种强大的神经毒性毒液,被咬后30分钟内就会死亡。大多数被眼镜王蛇咬伤的人都是耍蛇人。泰国的医院记录显示,被眼镜王蛇咬伤的情况非常罕见。
眼镜王蛇很容易被近距离接近的物体或突然的动作激怒。当抬起身体时,眼镜王蛇仍然可以向前移动,进行远距离攻击,人们可能会误判安全区域。它可以在一次攻击中咬多口。
雌性眼镜王蛇的妊娠期为50至59天。眼镜王蛇是唯一一种用干落叶筑巢的蛇,从3月下旬到5月下旬。大多数巢位于树的底部,中心高55厘米(22英寸),底部宽140厘米(55英寸)。它们由几层组成,大部分有一个腔室,雌性在里面产卵。卵数由7至43只不等,孵化期为66至105天,孵化期为6至38只。巢内的温度并不稳定,而是根据海拔从13.5到37.4°C(56.3到99.3°F)而变化。雌性在巢中待2到77天。幼龟长37.5至58.5厘米(14.8至23.0英寸),重9至38克(0.32至1.34盎司)。
幼年眼镜王蛇的毒液和成年眼镜王蛇一样强大。它们可能有明亮的标记,但随着它们成熟,这些颜色通常会褪色。他们是警觉和紧张的,如果受到干扰就会非常具有攻击性。
野生眼镜王蛇的平均寿命约为20年,算是寿命很长的蛇类。
眼镜王蛇的毒液
与中南半岛射毒眼镜蛇(Naja siamensis)等东南亚的著名毒蛇不同,眼镜王蛇不会喷射毒液。
眼镜王蛇的毒液由细胞毒素和神经毒素组成,包括α-神经毒素和三指毒素。其他成分有心脏毒性作用。它的毒液产生于一种叫做口后毒腺的解剖腺。
对于东南亚的眼镜王蛇,它每次咬一口可以释放高达420毫克的干重毒液(400-600毫克),通过静脉注射对小鼠的LD50毒性为1.28毫克/公斤,通过皮下注射为1.5至1.7毫克/公斤,通过腹腔注射为1.644毫克/公斤。为了研究目的,通过挤奶获得了多达1克的毒液。
眼镜王蛇毒液中的长链神经毒对人体的亲和力很强,即使是神经毒含量偏低的马来西亚眼镜王蛇咬伤也有明显的神经毒症状。作为对比,舟山眼镜蛇(Naja atra)的神经毒对人效果就没那么好。
在对泰国眼镜王蛇的研究中,2岁以下的眼镜王蛇LD50可达0.45mg/kg,但是随年龄增长不断变弱,成年平均为2.5mg/kg。
由此可推断,在泰国地区眼镜王蛇毒性与食性的关联,幼年眼镜王蛇因为体型限制,捕食的猎物更广泛,带有哺乳动物,需要更多的神经毒含量去制服这些猎物,从而毒性更强。随年龄增长,食性单一化为蛇和蜥蜴。针对爬行动物的毒素含量变多,对应神经毒含量减少,从而毒性变弱。
華夏的眼镜王蛇是整体毒性最强的种群,测得的LD50通常在0.34-0.6mg/kg。
毒素会影响受害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剧烈疼痛,视力模糊,眩晕,嗜睡,最终瘫痪。如果中毒严重,就会发展为心血管衰竭,受害者就会陷入昏迷。由于呼吸衰竭,病人很快死亡。因此,需要大量的抗蛇毒血清来逆转症状的发展。
源自马的多价抗蛇毒血清由印度Haffkine研究所和King预防医学研究所生产。泰国红十字会生产的一种多价抗蛇毒血清可以有效地中和眼镜王蛇的毒液。在泰国,一种姜黄根的混合物已被临床证明,当摄入眼镜王蛇的毒液时,可以产生强大的恢复力。正确和及时的治疗对于避免死亡至关重要。成功的先例包括一位客户在接受准确的抗蛇毒血清治疗和住院护理后10天内康复出院。
并不是所有的眼镜王蛇咬伤都会导致中毒,但它们通常被认为具有重要的医学意义。不同地区的临床死亡率各不相同,并取决于许多因素,如当地的医疗进步。泰国的一项调查报告称,因眼镜王蛇咬伤而接受治疗的35名患者中有10人死亡,其死亡率(28%)高于其他眼镜蛇物种。阿德莱德大学临床毒理学系认为,这种蛇未经治疗的死亡率一般为50-60%,这意味着这种蛇有大约一半的机会释放含有非致命数量毒液的咬伤。
威胁
在东南亚,由于森林砍伐和农业用地扩张,眼镜王蛇的栖息地遭到破坏,这是对眼镜王蛇的主要威胁。此外,为获取其肉、皮和中药而进行的偷猎也对其造成了威胁。
动物保护
眼镜王蛇被列入CITES附录II。它在華夏和越南受到保护。在印度,它被列入1972年野生动物保护法附表二。杀死眼镜王蛇将被处以最高6年的监禁。在菲律宾,眼镜王蛇(Banakon)被列入该国濒危物种名单。它受到《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和保护法》(第9147号共和国法案)的保护,该法案将杀害、交易和消费受威胁物种定为犯罪,(某些情况——如土著生存狩猎或对人类生命的直接威胁除外)最高可判处两年监禁和罚款2万菲律宾披索。
文化意义
眼镜王蛇在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和缅甸的神话和民间传说中有着显赫的地位。在缅甸,有一种仪式涉及一条眼镜王蛇和一位女耍蛇人。施咒者是一名女祭司,她通常会在蛇身上纹上三个象形文字,并在仪式结束时亲吻蛇的头顶。Pakokku部落的成员在上半身用混合了眼镜蛇毒液的墨水纹身,每周接种一次,他们相信这样可以保护他们免受蛇的伤害,尽管没有科学证据支持这一点。
眼镜王蛇被视为印度的国家动物,在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和缅甸的神话和民间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会喷射毒液的蛇
非洲:
唾蛇(Hemachatus haemachatus)
阿氏射毒眼镜蛇(Naja ashei)
西非射毒眼镜蛇/马里眼镜蛇(Naja katiensis)
莫桑比克射毒眼镜蛇(Naja mossambica)
斑马射毒眼镜蛇(Naja nigricincta)
黑颈射毒眼镜蛇(Naja nigricollis)
环纹射毒眼镜蛇(Naja nigricincta woodi)
黑颈射毒眼镜蛇(Naja crawshayi)
努比亚喷毒眼镜蛇(Naja nubiae)
红颈射毒眼镜蛇(Naja pallida)
亚洲:
舟山眼镜蛇(Naja atra)
孟加拉眼镜蛇(Naja kaouthia)
安达曼眼镜蛇(Naja sagittifera)
缅甸眼镜蛇(Naja mandalayensis)
菲律宾眼镜蛇(Naja philippinensis)
萨马喷毒眼镜蛇(Naja samarensis)
中南半岛射毒眼镜蛇/泰国眼镜蛇(Naja siamensis)
爪哇喷毒眼镜蛇(Naja sputatrix)
苏门答腊喷毒眼镜蛇(Naja sumatrana)
巴拉望射毒眼镜蛇(Naja miolep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