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以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当时诸侯王是以什么方式抵制的?

西汉元朔二年(前127年)正月,汉武帝刘彻颁布了“推恩令”,以这个“阳谋”来削弱当时诸侯王的势力。慢慢的使诸侯王再也没有威胁中央朝廷的实力,解决了自文景二帝以来,诸侯王一直威胁中央朝廷统治的这一大难题。
可以说纵观中国古代的削藩历史,汉武帝的这招“推恩令”,也是无出其右的,可谓是相当之高明。
虽说这招“阳谋”很是高明,但毕竟是削弱了当时诸侯王的实力,这些诸侯王就没人反抗吗,有没有采取什么方法抵抗呢,今天贫道就来具体说说。
一、先来说说何为推恩令
推恩令实施于汉武帝时期,当时的历史背景在于,诸侯王的势力很大,已经威胁到了中央朝廷的统治和集权。
这个难题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开国之初,在西汉开国以后,汉太祖刘邦采取了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的模式,为什么两者并行?不全部采取郡县制呢?
因为采取分封制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以期这些刘家自己人将来在朝廷危难之时,可以供卫中央朝廷,达到江山永固的目的。其实刘邦这个安排也属正常,毕竟相信血缘亲人是人之常情。

但到了文、景二帝时期,最初以期供卫中央朝廷的诸侯王,并没有起到正面作用,反而开始威胁中央朝廷统治,甚至在汉景帝时期爆发了七王之乱。
虽然七王之乱以中央朝廷胜利而告终,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诸侯王的势力。但诸侯王的势力依旧很大,成为中央朝廷当时的一大内忧。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了推恩令:“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通俗来说,推恩令这个阳谋高明之处在于,我就是要削弱你的实力,但是我要披着“推恩”这个高尚的外衣。
原来诸侯王的封国,只能由嫡长子继承,现在朝廷开恩,允许诸侯王的儿子们都有继承权。比如说如果你有5个儿子,那么可以将王国分给5个儿子,子孙可以依次分享,直到地尽为止。可以说是相当之高明,使诸侯王的封国在传递继承过程中是越来越小。
二、诸侯王没人反对,却有人通过其他方式抵制

关于推恩令,有一点大家要注意下,虽说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但并没有强制实施,汉武帝是将分封与否的决定权交与了诸侯王。
比如说你有5个儿子,但是你不想将封国分给这5个儿子,只想交给嫡长子,或者只分给其中3个儿子,那么也是可以的。朝廷不会强制说如果你有5个儿子,必须将你的封国分成5份,让这5个儿子继承的。
可以说推恩令的推恩内容很好,朝廷又不会强制实施,所以自然也没有诸侯王反对,因为他们根本找不到反对的理由。
虽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之后,也有诸侯王意图谋反之事,但并不是因为反对推恩令,而是早有野心罢了。
当然诸侯王也不是傻子,也采取了一定措施,来抵制或者减缓这种被实力削弱的过程。
在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以后,诸侯王是不得不响应。尤其是那些与汉武帝血缘关系已经疏远的诸侯王,大部分表现得都很是积极。

有了他们带头,其他诸侯王自然也要有所表示,但是他们也清楚,如果真要彻底地贯彻这个政策的话,封国全部分封给子弟的话,那么他们的封国用不了几代就会分封殆尽的,最后是彻底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自己这一支也会泯然众人矣。
所以这些诸侯王分封子弟,看似是积极响应,实则都是分封很少的,以避免自己的地盘越来越小。
诸如东汉末年刘皇叔刘备的先祖中山靖王刘胜,史书记载是“胜为人乐酒好内,有子百二十余人”。有着120多个儿子,虽然先后分封了五次,但只是分封了20个儿子而已。
还有的诸侯王是干脆一个都没有封,这些人基本上都是汉武帝兄弟,依仗自己与天子的亲密关系,就是不分封其他儿子。
虽说诸侯王这种分封很少甚至是不分封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推恩令,或者说是减缓了自己王国被削弱殆尽的速度,保存了自己的实力,但也只是一时之效。
随着时间的发展,他们的王国因为推恩令的原因,是一代代被削弱,再也没有威胁中央朝廷的实力,汉武帝这个“削藩”的温和手段,还是很高明很成功的。

喜欢这篇文章的转发和点个赞长按5秒给个三连,顺便关注天天,关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寿百,年入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