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注解篇~【第七十九章】解䷧(上篇-原文及注释)

【原文】
解。利西南。無所往,其來復吉。有攸往,夙吉。
初六。無咎。
九二。田獲三狐,得黃矢,貞吉。
六三。負且乘,致寇至,貞吝。
九四。解而拇,朋至斯孚。
六五。君子維有解,吉,有孚于小人。
上六。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
《彖》曰: 解,險以動,動而免乎險,解。解,利西南,往得眾也。其來復吉,乃得中也。有攸往,夙吉,往有功也。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解之時大矣哉。
《象》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過宥罪。
剛柔之際,義無咎也。
九二貞吉,得中道也。
負且乘,亦可醜也。自我致戎,又誰咎也?
解而拇,未當位也。
君子有解,小人退也。
公用射隼,以解悖也。
【注释】
1)解:
解1.卦名。通行本为第四十卦,帛书本为第三十卦。此与《蹇》卦为卦爻翻覆的关系,故次列于《蹇》卦后。卦名“解”字出自九四、六五两爻之“解”字,其义亦相近。《解》卦上卦《震》雷,下卦《坎》雨。云雷纠结、密云不雨的情况已经解除(上《坎》下《震》为云雷之《屯》,含雨的云层从震雷中解离开而下降为雨,这便是卦名“解”的基本涵义。乖蹇晦气已经解除,小人恶夫已被解去,爻辞即申说此义。肃冬之冰封解释、地冻消解,彖、象、杂、序即取此义。
解2.象征“舒解”险难。
2)利西南:
解1.西南为温暖之方,万物舒缓之地,解之时利于南行。
解2.西南,象征“众庶”之地。此言舒解险难,利在施于众庶,使群情共获舒缓,故曰“利西南”。《坤》之“得朋”在西南,《蹇》、《解》之“利” 亦在西南,三者取象皆同,但寓旨各有所主:《坤》卦主于阴柔者当“顺行”、“居后”;《蹇》卦主于济蹇利在从平易入手;《解》卦主于舒解险难当施于众庶。三卦用象同而旨趣异,各须具体辨析。
3)无所往,其来复吉:
解1.“无所往”,谓若不向西南行而止于原处。“来复”,当指七日之内。一卦往复经七个爻位,故《复》卦说“七日来复”。此云若无所行往而止于原处,则只限于七日之内吉利,逾此期限则不吉矣。此戒人在解之时,不宜久滞原处,当速南行。《盅》卦“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巽》卦九五“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吉”与此“来复吉”相近。
解2.这两句说明无危难之时无所前往,以来复安居、修治其内为吉。世有无事求功,故诫以无难宜静;亦有待败乃救,故诫以有难须速也。
4)有攸往,夙吉:
解1.“夙”,早、速。谓若打算南行,则不须犹疑,宜早行动为吉。
解2.这两句与前文“无所往,其来复吉”对举,说明出现危难之时,应有所前往,并以及早前去、迅速舒解为吉。
5)无咎:
解1.解之初,晦事已除,好事未形,故仅得“无咎”。
解2.指初六当危难初解之时,以柔处下,上应九四,故“无咎”。
6)田获三狐,得黄矢,贞吉:
解1.“田”同“畋”,猎。猎得狐、得黄矢,均为吉兆。狐象祥瑞,黄为吉色。《吴越春秋》说:“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我家嘉夷,来宾为王”。狐为祥瑞,自可
避邪,《山海经》郭璞注:“九尾狐,太平则出而为瑞。”
解2.“狐”,喻隐伏之患;“黄矢”,喻居中刚直。此谓九三当危难初解之后,上应六五之君,犹如担负清除隐患的重任,故以“田获三狐”为喻;又禀阳刚之质而居中,刚柔相济,故有“黄矢”似的美德;以此趋正长守,必能不负舒解险难、清除隐患的使命,故日“贞吉”。
7)负且乘,致寇至,贞吝:
解1.“负”,肩背货物。“且”,又。肩背货物,又乘坐车上,其货物贵重已经外泄,故招致強盗寇抢,占问不利。从爻位来看,六三阴爻不中,又处刚位,复居下卦之极,张扬其主角,故有寇至之吝。而《大有》九二“大车以载,有攸往,无咎”,其财物以大车载之而无寇至之咎,因其阳刚居柔位,又处中,能含藏其密。《系辞》所谓“机事不密则害盈”即此之类。
解2.此谓六三处“解”之时,阴柔失正,乘凌九二阳刚之上而攀附于九四,犹如“小人” 窃居高位,故以负重而乘车,招致强寇来夺为喻,明其居于非份之位,不能长久;但爻辞又发规劝“小人”改邪向善之意,故特诫其趋正自守、以防憾惜。
解3.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
8)解而拇,朋至斯孚:
解1.“解”,松解、解脱、放开。“而”同“尔”,你。帛书作“其”,亦通。“拇”,足拇趾,在此指足。九四在上卦之下,故称足,《鼎》卦九四“鼎折足”同此。“解而拇”,谓放开脚步往西南行,因为卦辞说“利西南”、《坤》卦卦辞说“西南得朋”。九四之所以要“解其足”,是因为九四已人《震》体,震为动,故不宜“无所往”,而当迅速放开脚步往西南行进。“朋”朋贝,钱财。“斯”,乃,于是。“孚”,《程传》、《本义》释为“验”,即为证验、报应。帛书作“复”,《论语·学而》皇侃疏“复犹验也”,《汉书·谷永传》注:“复亦报也”,与“孚”同。然“孚”(报)有善报、恶报之分,下文“有孚于小人”则恶报也。此言放开脚步往西南行进,乃有得财之报验。
解2.这两句说明九四阳居阴位,下比六三,为之所附,犹如足趾生患,妨碍其与初六相应;故须“解”其“拇”,然后可致初六“朋至”,阴阳相“孚”之德乃见。
9)君子维有解,吉,有孚于小人:
解1.“维”,系缚。“孚”,验、报。君子系缚得到开解而转吉,则小人將有恶报。所谓君子道长,则小人道消。
解2.“维”,词气助词。此言六五柔中居尊,不应九三,为能舒解危难的“君子”形象,故获吉祥。六五不但能解难,又能以孚信之德感化“小人”,使之诚服无怨。
10)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
解1.“隼”,凶猛之恶鸟。“墉”,城。射获恶禽,喻晦事解去,故云“无不利”。《金史·石土门传》载:太祖射获乌鸟,石土门解释说:乌为恶鸟,今射获之,乃为吉兆。与此相同。
解2.“隼”,恶鸟,喻六三。这三句说明上六处《解》之终,居震动之极,为舒解危难的 “王公”之象;而六三 “小人窃位”,犹如恶隼盘据“高墉之上”,上六能“射”而 “获之”,排除患害,故“无不利”。
11)解,险以动,动而免乎险,解:
解1.《解》卦下卦《坎》险,上卦《震》动,故云“险以动”。《震》动为外卦而《坎》险为内卦,表明动而出险。传释“解”为避免、解脱。
12)利西南,往得众也:
解1.西南为《坤》方,《坤》为众,故云“往得众”。方解之时,正宜顺应人心,行往南《坤》平易之地,若反悖人心,复行折往北《坎》险难之境,是不能得众也。
解2.此句释卦辞“利西南”之义,谓西南既为“众庶之地”,则前往解难必得获人拥护,故“利”。
13)其来复吉,乃得中也:
解1.“来复”,指遵循自然规律。“中”,正道。
14)有攸往,夙吉,往有功也:
解1.二“往”字指往西南方行进。
15)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
解1.此“解”字为松解,缓解之义。“天地解”,是指天地否闭、阴阳闭隔的状态得以缓解,冰冻解释,冬寒解去。“作”,兴起。《解》卦上卦《震》雷,下卦《坎》雨,故云“雷雨作”。“甲”,种子的外壳。“坼”,绽开。《释名·释天》:“甲,孚甲也。万物解孚甲而生也。”《说文》:“甲位,东方之孟,阳气萌动。从木,戴孚甲之象。”
解2.这两句以上下卦有“雷雨”之象,广举 “天地”、“草木”当春而“舒解”的情状,阐发《解》卦大义。
16)解之时大矣哉:
解1.“时”,因时致用。《彖传》以为,解之时,当顺应天地物理人心,遵循自然规律,行宽松之政,处简易之事;反此而为苛政,行险事,则有悖于《解》卦之意蕴。故云:“解之时大矣哉。”
17)雷雨作,解:
解1.《解》卦上《震》雷,下《坎》雨,雷动于上,雨降于下,故云“雷雨作,解”。“作”,兴起。
解2.言万物当春,因雷雨而纷纷舒发生机,为“舒解”之象。
18)君子以赦过宥罪:
解1.“宥”,宽大处理。有过失者赦免,有罪恶者宽大处理。天地万物解缓之时,圣人因之以行宽松之治。此推衍《彖传》“解之时大矣哉”。
解2.以雷比刑,以雨比德泽,以雷行于上,雨降于下,比刑罚之下有德泽。君子观此卦象及卦名,从而减轻刑罚,多施德泽,有过者赦之,有罪者宽之,开脱犯人之囚拘。
19)刚柔之际,义无咎也:
解1.“际”,交接。“义”同“宜”。“刚柔之际”可有如下三种解释:其一,初六柔爻居刚位。其二,初六柔爻承比刚爻九二。其三,初六柔爻应刚爻九四,然据《象传》,当以第二种为是。因九二“得中道”,故柔爻初六承接刚爻九二为“宜无咎”。而九四“未当位”,初六应之不当说“义无咎”。
解2.刚,指九四;柔,指初六;际,交际,即相应;义,犹“理”。初、四相应,是刚柔相际接也;刚柔相际,为得其宜。难既解而处之刚柔得宜,其义无咎也。
20)九二贞吉,得中道也:
解1.九二阳刚居柔位,又处卦之中,故云“得中道”,其次,“中”谓正,指选择了正确道路。此是就卦辞“利西南”而说。九二西南进往,是得中道。
解2.从爻位看,九二以阳居阴,有“失正”之象。但刚直处中,有“得黄矢”之美,遂能排除隐患,建树“田获三狐”之功,故爻辞称其“贞吉”。《象传》“得中道”一语,即指明此爻能够守“正”获“吉”的关键因素。
21)负且乘,亦可丑也:
解1.“亦”,实在。“五”,怪异。肩负货物而又身乘大车,实为可怪异之事。又从爻位上看,六三本当承负阳刚九四,而又凌乘阳刚九二,此为怪讶乖悖之事。
22)自我致戎,又谁咎也:
解1.“戎”,寇,寇抢。“咎”,责怪。
解2.本爻的大旨是:当危难舒解之后,局势固已安稳,但隐伏之患必然还存在,而“小人窃位”则是最为可忧的隐患。故《象传》指出,此患将能导致“兵戎”之灾,即申述爻辞“致寇至”的涵义。
23)解而拇,未当位也:
解1.九四已入《震》体,震为动,本当放开脚步迅速行动,今反居柔守静而“无收往”,故《象传》责之为“末当位也”。
解2.二、四两爻皆有“王臣”之象,而居位均未正。九二能“获三狐”,赖其中德;九四被小人纠附,一方面由于居位“未当”,另一方面又因其“不中”之故。
24)君子有解,小人退也:
解1.“解”,谓解开系缚而获通达。“退”,被斥退、屏退。
解2.六五以“柔中”之德舒解危难,故能以诚信感化“小人”。此即转化邪恶者向善,亦排除隐患之义。
25)公用射隼,以解悖也:
解1.“隼”为猛禽,象征悖逆者。“解”,除去。处解之时,亦有悖逆之事(如“负且乘”、“未当位”)及悖逆之人(如所射之“隼”),故不宜过于懈怠。
解2.“悖”,指六三。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此说一方面表明上六 “射隼”,正当其时,故“无不利”;另一方面又揭示上六处“解”之极,危难虽已舒解,但新患或将又萌,故当预藏成器,随时警惕,不可因一时之“解”,而忘他日之“蹇”。
【预告】
下一章解䷧(下篇-通说及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