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板(十)记叙文
记叙文表达方式和作用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

记叙文中穿插议论
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答:
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文章末尾议论)揭示记叙的目的意义及文章主旨的作用;。
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议论文中记叙作为例证出现: 证明论点
说明文中的描写: 点燃作品使之生动的作用。

塑造人物手法及作用
答题方式:
本段运用了… …的描写手法, 塑造了(如果是侧面描写用衬托)……形象,表现了……性格,体现了……精神品质等
塑造人物手法包括:语言、动作、神态、肖像、心理(正面、侧面、细节)描写。
分析:
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在于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这里的“社会矛盾”与“现实生活”就是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因此,每一个形象的塑造都是有其目的的,分析时如果能抓住人物形象,把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目的揭示出来,就能顺利达到分析主题思想的目的。

表达方式作用类
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抒情:引起读者的共鸣,深化中心,画龙点睛。 描写:身临其境,栩栩如生
说明: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 记叙文中议论: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概括记叙文的中心
答: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 抒发了作者的 ……的感情。

概括文章主旨:提炼中心、主题
答题方式:
“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或其它词要准确选择)了……的深刻道理或主题内容。
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句子在文中的位置
位置不同,作用不同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总起全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推动情节发展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使结构严谨
答题思路:
找到原句,读这句话大前两句和后三句,一般答案在次范围 文体不同,句子的作用也不同:在记叙文中,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在议论文中,表达中心论点及分论点;在说明文中,集中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有的句子还交代了原因或者之所以这样说的依据。

文章开头、中间、末尾段某句作用
答题方式:(结构和内容两方面)
第一段: 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 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 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注意读懂文章,非本文作用不要多答)

问文中某一具体情境下你的感受体验做法。
答题方式:
A 指出这一具体情境下蕴含着的思想意义,道理;
B 结合文中具体的事例谈你的感受、体验、做法,并说明理由。
C 总结你的观点

阅读体会体验启示见解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 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 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 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表达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或直抒胸臆。需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依据含义深刻的语句、段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常见: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如: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父亲深深的怀念。对索溪峪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对于蕴含在语句中的作者的态度,联系作者写作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文章的写作手法,主要内容、中心意思和结构层次进行理解,尤其要联系句子或语段所在的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理解。
例如《荔枝》作者写母亲剥荔枝时的动作:细致的描写突出了母亲一生的勤俭、辛劳。联系母亲临去世前舍不得吃一颗荔枝的举动,母亲对儿孙深深的疼爱之情着实令人感动。

特殊语句表示关系作用
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 转折关系 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 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 强调后者。
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
(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答:
文章通过……的叙述或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表现了 揭示了 批判了 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
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精神(品质性格思想个性)。
分析:
通常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 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
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 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C 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找出文
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注
意要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精神或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