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有什么差异?为何会产生如此差异?
余秋雨先生在《中国文化课》一书中,将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和古希腊时期称为文明的“奠基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国文化不仅没有缺席,而且大放异彩。

同时,突飞猛进的还有古希腊文化。有趣的是同一时期,不同的地域,同时涌现出大批的精神文化巨人。他们就像是互相约好了,然后在云头分道扬镳,去向不同的地方,引领出不同的文化和教育。
是什么让这样有趣的事情发生呢?是什么让教育的方向迥然不同呢?
01服务对象不同
公元前六世纪后,周王朝日渐式微,王室无力控制各诸侯,各地诸侯各自为王,发动战争,逐鹿中原,抢占领土。
由于再无统一政权管理,周礼也随之崩溃,各个小国未有统一的制度和礼仪。
当时只有一个公认的规则,那就是胜利,谁的领土大,谁能打胜仗,谁就是厉害的。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社会到封建制社会的过渡期,在这样的混乱的时代下,原有的规则被打破,新的规则在逐渐建立。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阶级制度的变革,奴隶有了一定的选择权,可以选择自己的雇主。
另外一个重大的变革是教育下行。在奴隶制社会,教育是贵族大家的专享,于广大的奴隶而言那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诞生了如老子、孔子、墨子、庄子、荀子等一批文化思想巨人,他们都在寻找丢失的礼仪和制度,从而找到让天下回归太平的“大道”。
这个时期思想家教导弟子,最主要还是为各个王服务,希望自己的倡导和思想能够得到认同和青睐,所以此时的教育目的是“治国平天下”。
古希腊此时处在罗马时代,由于其地理地形的特点,他们实行的是奴隶社会的城邦“民主”制度。

当时他们的农业受地形的影响,发展非常有限,因此古希腊的手工业和商业非常发达。
他们的生活很富足稳定,也诞生了很多思想家,如赫拉克里特、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他们引领了当时的文化教育方向。
与中国的“实惠”不同,他们更多的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对人权的争取、对自我的认识,是一种“理性”的追求,他们的教育目的更多地倾向于“修身养性齐家”。

这是不同的时代背景促成的教育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教育本来就是为社会服务,符合当时时代的教育便是最好的教育。
02不同的制度,不同的教育
前面我们说了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的一个过渡期,教育阶层下移.西周宗法制的“金字塔”的教育制度已经名存实亡,学术思想冲破了上流社会的束缚,逐渐向民间扩散。
这就让一些有想法,有抱负的年轻人纷纷投在名师的门下,期望学成之后,能够跻身“士”的行列。

在当时,各国君主都会对这些士大夫非常尊敬,当遇到和自己的理念相合的士大夫时,便会奉为座上宾。
这就造成了一股追名逐利的学习风气,可是这也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在战火纷飞的时代,只有得到君主的认可,才有更大、更稳定安全的生存空间。
在生死面前,是逐利还是做学问似乎都不再重要,那只是生存的手段而已。

反观古希腊的社会制度,虽说是奴隶制,可是一些强大的城邦的社会秩序非常稳定,上流社会的人们富足安稳,奴隶们也是“心甘情愿”的被压迫。
受教育也是上流社会的专利,在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之后,有“闲暇”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人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奥秘。
他们大多进行较为理性的思考和辩论,寻求人与自然更高的关系。

古希腊的儿童自从懂事开始,就先接受家庭教育,到了年龄就会送到私塾学校读书,接受系统的教育,近乎和我们现在的上学制度类似。他们的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能配得上雅典公民的身份。
值得一提的是,在古希腊,接受教育虽然是每个公民权利和义务,可是他们的公民只有一种人,就是本城邦的男性。女性和奴隶以及外邦人都不能算作是公民。
因此虽然看似可以接受很好的教育,其实只有极少的人能够享受到。关于女性受教育这个点,倒是和孔子不谋而合,孔子就说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就学习本质而言,当时的教育,并不能让当时的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但是能够妥善地“应对”时局。
古希腊的智者们的“为求知而求知”的教育行为显得更为纯粹而高贵。
然而,这种高贵和纯粹只能是少数人的事业,大部分人还是会有所追求,有所求的。
03求同与察异 殊途同归
无论是春秋战国还是古希腊,不管教育背景如何,但是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点,是他们之后几千年文明教育的起点,在历史上都是辉煌的存在。

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塌,官学解体,私学初兴,形成了一个人身自由、言语自由,行动自由,思想自由的时代,出现了诸子百家,互相争鸣的繁荣景象。
不论各行各业,不管身份阶层,只要你交得起学费,都可以来学,这样的教育制度下移,比起古希腊的贵族民主制,的确进步了很多。
其实说起东西方教育的不同之处,不止是2000多年前,即便是现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依然受着影响。

再说毫无礼仪约束下的春秋战国,战争也是一群莽夫的硬碰硬,没有战术,没有规则可言,只有谁最后能胜利,谁就是赢家。
各国的臣民也没有归属感,学有所成的士大夫,更像是去各国应聘,出自名师的,自然机会就多,也更加受重视。
他们为谁服务,也是看自己在君主那得到的尊重与重视程度。当时最受欢迎的学科自然是纵横捭阖之术,也就是对排兵布阵的兵法学习。其他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也是争相传道授业,找到适合的君主。

这样的教育有着浓重的功利色彩,不再是“为了求知而求知”,这样的教育目的其实在后世的每个朝代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众多学子的学习态度,甚至慢慢地形成集体潜意识一代一代地继承着。
虽然礼乐崩坏之后,有着“春秋无义战”的说法,可是古希腊的战争也并非就都是正义之战,相比我们而言,他们更加残暴与血腥。
古希腊文明原本有强悍好斗的民族特性,让古希腊人都有浓厚的尚武精神,连带他们的教育也是偏向竞技和角斗士的精神。

古希腊斯巴达对男子进行军营式训练和教育,近乎残酷而且毫无自尊和人性,经常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睡无被褥。
这样的教育同样影响着后世,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如二战时期的法西斯,对士兵的训练和斯巴达的训练方式如出一辙。
古希腊雅典统治者对民众的教育则偏向于文化学习,对生产生活的知识非常漠视。
同是古希腊的文明,但是依然会有不同,和他们各自处于的历史背景和经济背景是分不开的。
雅典无论是历史背景还是经济背景都是比较安逸的状态,因此智者们可以追求更高的精神需求,也有足够安全的环境和稳定的生活支撑他们做那些高贵的求知。
无论是蕴含中庸之道甚至追名逐利的“实惠”教育的春秋战国文明,还是古希腊斯巴达的尚武精神教育,还是雅典高贵而优雅的求知主义教育,在人类教育以及思想文明的历史长河中,都具有不可颠覆的基石,也是不可磨灭的丰碑。
为什么春秋战国与古希腊同为东西方文明的起源,但是后期发展方向和进程却完全不同?
这是因为东西方文化起源就有本质上的不同,我们主张天时地利人和,主张人和社会自然和谐共处,对学生着重培养其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而古希腊的教育散发着哲学的光芒,探求人与自然的关系,用怀疑于探究的精神去追本溯源。
在一顺一疑之间,差距慢慢拉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都离不开怀疑的精神,有了怀疑,有了好奇,才会有快速的发展。
虽然在上世纪的中国依然落后,但是现在的我们已然成为让西方大国都不可忽视,甚至是忌惮的存在。

最后,用余秋雨先生的神话故事来总结,两千多年前这些思想巨人同时出现这个有趣的现象。
他说:万物的创造者天神看到人间已经拥有很多文明,但是仍处在战乱、吵闹之中,就想要让人类静一静,好好地接受一次精神文化的培训,还配备了一批水平非常高的老师,将他们分散到世界各处。
于是公元前6-公元前2世纪,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和古希腊时期,就出现了一批带领精神导师,而且他们还因地制宜,为各方发展了不同的文化,成为今后几千年的精神文化的导师。
余秋雨先生的神话比喻真的贴切,将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在不同的地域,几乎同时出现了这样一批智者,就像是约好的,为迷茫的人类提供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