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天,447.68米!
截至5月17日,玉兔二号巡视器在月背工作500天,行驶里程447.68米,距着陆器292米,实施了石块探测、车辙探测、撞击坑探测等科学探测试验。敢于尝试必然会有所得,500天来收获丰厚,取得的多项成果对全人类的月球研究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月球背面荒无人烟,贸然前去自然心有不安,我们就给玉兔二号带上了4个超能的“科学家”,有了它们的加持,玉兔二号闯荡月背自然就更加潇洒自如,那么这四个功不可没的“科学家”都是谁呢?在500天里都有哪些斩获呢?
01丨全景相机

玉兔二号通过全景相机获取了着陆区和巡视探测路线上的近月表图像,根据科学探测需求对月表特定区域进行成像,并在科学探测点进行月表环拍。许多独家照片都由它拍摄完成,是一个“眼界宽广”的摄影师呢!
02丨测月雷达

测月雷达主要对玉兔二号移动路线上月壤的厚度和结构,以及月壳浅层结构进行探测。每次玉兔二号移动行走时,测月雷达就开机探测,探测时间由玉兔二号移动时间决定。在它的助力下,我们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着陆区域地下40米深度内的地址分层结构,发现地下物质由低损耗的月壤物质和大小不同的大量石块组成,并阐述了其作用与演化机制。该项成果是我国月球与行星探测领域的又一重大发现,研究成果不仅深化了我们对月球撞击和火山活动历史的理解,还为月球背面的地质演化研究带来了新的启示。
03丨红外成像光谱仪

玉兔二号利用红外成像光谱仪对可达区域内反射率较高的区域(如新鲜撞击坑边缘等)、反射率较低的区域(玄武岩覆盖区域、车辙等),以及具有特殊月表形态或地物的区域(松散月壤、石块等)进行了探测,获取了月表不同区域或特定目标物质成分的光谱探测数据。
这位“科学家”在科学探测点开机工作,根据探测需求执行全波段采集和全波段定标自动流程。中国科学家们获取的就位光谱探测数据,成功揭示了月球背面的物质组成,证实了月幔富含橄榄石的推论的正确性,加深了人类对月球形成与演化的认识。证明了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SPA)存在以橄榄石和低钙辉石为主的深部物质,为解答长期困扰国内外学者的有关月幔物质组成的问题提供了直接证据。
04丨中性原子探测仪

玉兔二号利用中性原子探测仪对月表环境能量中性原子进行了探测。根据科学家团队申请,飞控的驾驶员们在符合安排的条件下开展正对和背对太阳的长时间探测。
经过对中性原子探测仪科学数据的详细分析,我们获得了能量中性粒子在月球表面通量的能谱。又通过对不同探测时刻能量中性粒子的能谱与入射太阳风的速度的对比,发现了能量中性粒子能谱的能量与入射太阳风的速度有很强的相关性。
在这4位“科学家”齐心协力的帮助下,玉兔二号不仅在月球生存了500天,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就在昨天11时50分,玉兔二号再次唤醒,开启了新一个月昼的探测工作。驾驶员们又将与玉兔二号密切配合,能取得哪些成果呢?这个月的『玉兔二号驾驶日记』,我们再来揭秘。
作者 | 宋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