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使用同轴照明改善双目线扫3D测量

2021-01-09 20:26 作者:外星眼机器视觉Halcon  | 我要投稿


图1:相机
尽管同轴明场照明在3D测量应用中具有显着优势,但重要的是要考虑工作距离和图像质量之间的权衡。选择正确的照明对于获取计算3D数据所需的高质量图像至关重要。这通常是通过定向同轴明亮场照明或日光灯完成的。本文使用各种样本,根据彩色图像质量和高度图比较了这两种照明方法。可以证明,对于表现出大量次表面散射的材料,同轴照明几何形状有利于3D测量。在实践中,应记住,在光路中引入分束器会导致相机系统的工作距离发生偏移,并且图像质量会稍有下降。 

图2:管灯照明(左)和同轴明场照明(右)的示意图。

将源光线从平面样本直接反射到相机中的照明方案称为明场。对于线扫描相机,有两种可能的方法来实现这种设置:通过倾斜相机和光源,使相对于表面法线的角度相同但方向相反,或者使用分束器。不建议使用第一种方法,因为它可能导致遮挡和梯形失真效果。图1显示了使用分束器的同轴明亮场照明设置的原理,而不是使用日光灯的设置。筒灯是广泛应用的最佳照明选择。它降低了镜面反射的强度,并均匀地照亮了弯曲的光泽材料。因此,对于许多应用来说,筒灯是一个普遍的首选,只有某些材料需要使用同轴明亮场照明。一个例子是表现出强烈的次表面散射的材料,这意味着光束在特定方向上部分穿透材料并被散射多次,导致光束以可能不同的方向从不同的位置出射。结果是透明的物质外观。这样的材料的例子是大理石,皮肤,蜡或某些塑料。在此类材料上使用日光灯会产生非常均匀的外观,几乎没有纹理,这对于3D重建来说是有问题的。与管状光照明相比,使用同轴明亮场照明会导致从表面到摄像机的反射更直接。这种第一表面反射有助于图像纹理。因此,减少了进入照相机的次表面散射光的相对量。将同轴设置与3D相机一起使用时,必须考虑一些特定的属性。为了进行此测试,使用了Chromasens 3DPIXA双目线扫立体像机。首先,由于其余的光被定向在分束器的两次过渡中的其他位置,因此最多只能有25%的光源强度到达摄像机。其次,玻璃是一种有源光学元件,会影响成像和3D计算质量。稍后,本文将仔细研究这些因素,并提供一些有关机械系统设计的准则,以解决由此产生的影响。但是首先,在此对明场照明对样本选择的影响的讨论,并提供何时应使用此类照明设置的想法。

比较明场和管灯照明

为了捕获不同样品在两种照明方法之间的差异,使用了Chromasens CORONA II Tube灯,对于明场,使用了带有扩散玻璃的CORONA II顶灯以及由Schott North的1.1 mm Borofloat玻璃制成的分束器

图3显示了由石蜡制成的蜡烛的扫描图像,石蜡是一种表现出强烈的地下散射的材料。

使用同轴照明(右图)时,表面纹理清晰可见,高度图显示蜡烛略微弯曲的形状。相比之下,日光灯(左图)的纹理非常低。随后,大部分高度(黑色假色区域)的高度信息无法恢复。该纹理仅在同轴照明下可见,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从表面反射的光在最终图像中比次表面散射光更占优势。但是,这两种效果之间的比率随表面倾斜度的不同而变化。表面法线与相机观察角度的偏离越大,直接从第一表面反射的直接光越少。因此,图像中的纹理变低。对于蜡烛样品,超过15°的偏差会导致无法恢复高度信息。从右图可以看到蜡烛的外边缘。下一个示例是电子电路板基板材料,这种表面通常是半透明的塑料,表面光滑。扫描的样品如图3所示。管光图像中的基材区域(左)显示低纹理,导致部分低性能的高度重建(假彩色图像覆盖中的黑点)。使用同轴照明(右图),从材料表面反射回相机的源射线的量大于表面下的散射光。图像纹理更高,并且高度重建性能得到改善。但是,如果将球的高度作为焦点而不是检查基板,则情况会变得更加复杂,因为同轴照明会导致球顶部出现镜面反射。如果这些区域饱和,也会对高度测量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最佳照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测量任务和所使用的材料,并且通常只能通过测试来确定。分束器本质上是平面平行玻璃板,可在不改变其方向的情况下抵消通过的每条光线。该偏移量的大小取决于入射角,玻璃的厚度及其折射率。因此,分束器的厚度应仅为出于稳定性原因所需的厚度。在下面的分析中,假定分束器中的硼浮法玻璃的厚度为d = 1.1 mm。分束器影响的结果是该点的移动,从该点可以在所有三个空间坐标中获取最清晰的图像。沿传感器方向(称为x方向)的变化导致成像系统的放大倍率变化可忽略不计(<0.4%,对相机类型的依赖性很小)。

图4:使用管状闪电(左)和同轴照明(右)插入具有错误颜色高度的球栅阵列的图像。

相机:横向分辨率为15μm的3DPIXA;CP000470-C01-015-0040沿扫描方向(称为y方向)的变化仅会偏移图像的起点。如果扫描线的确切位置很重要,即在滚动时,相机需要相对于预期的扫描线移动以下位置:Δy= d *(0.30n – 0.12)。该方程对所有玻璃厚度d有效,并且是对n的实际依赖关系的线性近似,其中n是引入光路的玻璃材料的折射率。近似值在n = [1.4,1.7]的间隔内。位移的方向朝向靠近样品的光束分离器的一端,因此在图1中的方案中,必须将摄像机移到左侧。沿系统的x轴和y轴,工作距离的变化是不同的,这是因为分束器倾斜45°导致像散。在y方向上,工作距离增加了ΔZ ÿ = + d *(0.24n 0.23)。如上所述,该公式对所有d和n = [1.4,1.7]有效。沿x方向的工作方向变化不是恒定的,而是根据成像点的位置而变化,这会导致像场弯曲。像散和像场弯曲都会略微降低图像质量,这会影响分辨率极限附近结构的成像。但是它们不应影响3D算法,因为通常只能计算大小为几个像素的高度结构。另外,对于上述光学效果,分束器还更改了由3D算法计算出的绝对高度值,即到相机的绝对距离。每个相机的高度变化的确切值略有不同。通常,相机和样本之间的测量距离会减小,因此结构看起来比实际位置更靠近相机。在模拟显示0.2%的变化的情况下,此变化在整个高度范围内都是恒定的,并且在整个视场中也是恒定的。总而言之,相对高度测量值根本不受影响,绝对测量值偏移恒定的偏移量。由于不知道所计算高度的精确变化,因此不能使用高度图的零平面将摄像机调整到正确的工作距离。建议使用自由工作距离来设置摄像机,并从上方用Δzy对其进行校正。外星眼机器视觉认为:在某些半透明材料上,即那些表现出较大的次表面光散射的材料,使用同轴照明可以导致图像纹理的显着增加,这大大有利于3D高度的重建。但是,使用同轴照明时,摄像系统光路中分束器的附加玻璃会对光学质量产生负面影响。此外,系统的工作距离会略有变化,并且绝对测量值会偏移恒定的偏移量。

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分享,如侵删

使用同轴照明改善双目线扫3D测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