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造出第一颗核弹的美国科学家,杨振宁师姐为啥逃到中国农村养牛?

2021-04-08 21:30 作者:天业路商业观察员  | 我要投稿

“我们从没想过要在中国住那么久,只是当时的中国太吸引人了以至于不想离开。”

说出这句话的人名叫琼·辛顿,她的名字可能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知道,但她却在我们国家的乡村阡陌间生活了大半个世纪,成为第一个获得中国绿卡的外国人。

她给自己取了一个颇具古风的中文名字“寒春”,寒褪春来,寓意极美。

这位与中国深深结缘的老人已去世十年之久,她的故事、她的人生、她的心境皆如她的名字那般美好。

01、精英家族,天才少女

1921年,寒春出生于美国芝加哥一个颇具名望的白人农场主家庭。

少年时期的寒春

她的家族是实打实的精英世家,曾祖父乔治·布尔是数学家、祖父是科学家,也是成功的收藏家、祖母是《牛虻》的作者伏尼契,是一名美国畅销书作家、父亲是律师、母亲也是很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与她一起来到中国的哥哥韩丁,是深受中国欢迎的作家。

她跟随家中长辈,耳濡目染之下,从小也喜爱读书,不过不像祖母一般喜好文学,也不似母亲热爱教育事业,她选择了物理。1942年,她十分顺利地考入了威斯康星大学,成功拿到了物理学硕士学位,毕业后跟随诺贝尔奖得主——美国物理学家恩克里·费米。

在大学期间,她对“原子轨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也是老师最看重的学生。于是硕士毕业之后,她选择继续在学校里研究物理学,也开始了读博的计划。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她考入了芝加哥大学,在这所顶尖的学校里专研物理真的是她最开心的事情。

在那里,她认识了她的同门小师弟杨振宁,不过这个小师弟却不太省心。有一天,两人在一起做实验,小杨同学合错了电闸,险些让寒春遭电击而丧命。

当然,这都是他们职业生涯中的小插曲,两人天资过人,又有着异于常人的恒心和坚韧,使得未来两人都成为物理学界优秀的科学家。

上世纪40年代,一天,她收到了一封信,寄信人是康奈尔粒子回旋加速器小组。她展信细读才知道这是一个军事项目在招人。她将信中的表格仔细填好,寄回了寄件地。

过了几天,年仅23岁的寒春因物理学上的才能和老师费米、也是这个研究项目总负责人的推荐,成功入选了“曼哈顿计划”,成为其中为数不多的女性科学家之一。

她去往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开始了一场她以为的纯核物理科学研究。

“曼哈顿计划”有多恐怖,她那时还并不知情。她只是带着对物理研究的美好希冀参与了此项研究,丝毫不知道一场浩劫已悄然酝酿。

02、“曼哈顿计划”,她毅然远走

经过了三年的漫长攻坚,1945年7月16日,美国成功地进行了全世界第一次核爆炸,这预示着这个利用核裂变反应来研制原子弹的计划大获成功。

在那之后,美国又造出了可以进行实战投掷的两枚原子弹,而它们最终的用途无需赘言,全世界都知道了。

1945年8月6日,三架B-29载着核弹一路长驱直入,飞至日本广岛上空,投下了一枚原子弹。三天后,又在长崎投下了另一颗。

她亲眼目睹了日本两地的爆炸,15万的日本平民就在一瞬间死无全尸,这令她感到深深的恐惧和不安,因为自己间接促成了这场浩劫,是自己为美国军方递上了杀人的利刃。

同事看到蘑菇云升腾的那句惊呼“这是日本人的骨头和肉!”更令她寝食难安,日日自责。

不仅如此,后来她在芝加哥大学读博时,偶然发现她的奖学金也是由美国军方提供的,意欲何为,不言自明。这一系列的发现将她的初衷和固有认知全然推翻,她一开始所期望的学好物理以造福人类像是一个天大的笑话,经历的所有事都在告诉她:

你的愿望,在美国永远无法实现,别再痴人说梦了!

正在她挣扎迷茫之际,远在中国的哥哥韩丁和未婚夫阳早传来了一些消息,对她来说,是给她慰藉的灵药。哥哥韩丁是记者,一直在中国观察世情世态、记录写作。他的一些作品是研究中国世情的重要资料。

未婚夫阳早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从康奈尔大学毕业后去往中国延安支持后方建设。他本是联合国难民救济总署的奶牛专家,在延安生活过一段时间后,便毅然决定卖掉自己在美国的小农场,到中国定居了。

在中国期间,阳早给寒春写了一封又一封信,信中写道:“你快来看看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来晚了就错过末班车了。你那个物理研究什么时候做都不晚呀!”

“我在中国看到了以前从未见过的场景……”

说实话,寒春在那时对中国了解不深,也并不知道中国的环境是否适合自己。

后来,她读了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书中纪实性的文风、真实的故事都在向她展示1936年6-10月间作者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所见所感。

读完了这本书,她不再犹豫了,这个古老却奋进的国度值得她为之奉献一生。

临行前,杨振宁开车送她,教她说了第一句中国话:“这是一支笔“。

自此,世上再无琼·辛顿,只有——寒春。

03、中国,成为她的故乡

一约既定,万山无阻。

寒春乘着“戈登将军号”客轮从美国出发抵达了上海,即使到了上海、踏上了中国的土地,还是不能顺利地走到未婚夫身边。彼时的上海,国民党在那里设了层层封锁线,寒春几次想突破封锁都未能成功。

她只好辗转到达北平,开始了漫长的等待,她不断回想起临行前心中的那个声音“共产党的中国是一个希望之乡”。

就这样煎熬着、等待着,时间终于到了1949年的春天,北平解放了。

一天,她终于等来了她梦寐以求的消息“可以去延安了”。她从床上一跃而起,赶忙收拾了行李,在两个战士的保护下坐上了去往延安的运输车。她终于到了阳早生活的延安。

延安的生活比她想象的要艰苦多了——茫茫黄沙千里,原野土地荒芜,这便是战后的延安。

寒春在延安

在瓦窑堡的窑洞中,两人举行了一个小小的婚礼,没有奶油蛋糕、没有婚纱、没有牧师,她只用泥巴做了个蛋糕,上面写了一些祝福的话。他们还唱了《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的主旨可谓贯穿了他们的一生。

自此,这片希望的土地上多了两个追求信仰与梦想的异国来客。

在寒春的心中,这里的生活虽然贫穷,但她的每一天都过得充实快乐,这里生活着的每个人都在为了美好的生活贡献自己的力量。

她感慨:“美国什么都有,他们用那些在那造原子弹。瓦窑堡什么都没有,只有战争留下的烂铁,破刀,但他们用这些炼成人吃饭的锅。”

记得高尔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天才就其本质而言,只不过是对事业、对工作过程的热爱而已。”

曾经,寒春的天赋皆在物理,志也在物理。

如今,她将所有的精力都用于奶牛研究,“让每个人都喝上牛奶”是她朴素又伟大的愿望。

阳早在延安负责管理30多头奶牛,这些奶牛是当时人们全部的营养供给。寒春成了丈夫的助手,他们两个先是到陕北与内蒙古交界处的三边牧场里帮助当地人改良当地的牛羊,以便产出更多、更好的牛奶。

他们一头扎在人迹罕至、通讯不发达的牧场里,一心只做这一件事。阳早虽是牧场分管畜牧技术的副场长,但他一直身在一线劳动。为了改善牧场物资不足的状况,他带着场工们一起种玉米、新品种的牧草,还挖了许多个地窖储藏冬季青饲料。

新中国成立后20天,他们才知道这一消息,夫妻二人相视含泪:“真了不起啊!我们终于建立了一个新国家!”

1952年,他们成功地将一千多头奶牛带到了西安草滩农场,在这里又过了11年。

他们辗转于牧场之间,许多人都在对他们说:你们为了我们受了很多罪,但寒春却告诉他们:”我实在不记得我受过哪些罪,也许,我并不认为我那是在受苦受罪!“

她太喜欢这样的生活了,吃穿是配给制,自己不用操心,只需要一心一意地工作,仅此而已。

04、身受非议,仍不改初心

小师弟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寒春在牧场里默默地养奶牛;

美国称她为“逃走的原子间谍”时,她还是在陕北默默地养奶牛。

她从未参与过中国的原子弹研究,她相信中国人民的智慧:“我没有参与,中国自己就能造出原子弹。”

面对有些人提出的让她参与中国原子弹研究的邀请,她都坚定地拒绝了:“共产主义不需要原子弹,但需要每一个中国人都喝上牛奶”。

他么夫妻二人为了这一个愿望,付出了一生。

2003年12月,阳早逝世,寒春把丈夫的骨灰埋在了牧场的草地里,她觉得丈夫应该埋在牛场中能看见牛的地方,这样他就能朝夕看见自己心爱的牛群了。

而寒春自己呢,她抛弃了美国优渥的生活条件、大好的科研环境、光明的前途未来,来到中国,为了刚刚起步的新中国建设奉献了所有。

面对所有的困难,他们都没有退却,对于寒春而言,她觉得十分满足:“我从不后悔,我参与了20世纪最伟大的两件事情——原子弹和中国革命,这就足够了。”

2010年,寒春逝世,享年89岁。

“春寒春意暖,向阳花木早”。斯人无双,后世沐其恩泽。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无法核实版权归属,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作者:洛书


造出第一颗核弹的美国科学家,杨振宁师姐为啥逃到中国农村养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