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分析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与主观真理论

2022-03-05 01:15 作者:后面的鼎  | 我要投稿

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与一般存在主义相近,意图在虚无主义的基础上强调人存在的特殊性、但正如人的存在是特殊的,存在主义有时也隐隐表现出另一种思想即“人是受孤立的”。一些积极立场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意图通过修改原有结构来改变这种倾向,而尼采则大肆赞扬这种孤立,将之作为超人的挑战,即永恒轮回学说。

克尔凯郭尔认为,这种孤立是不可避免的,他将其称为“人的孤独”并表明只有“爱”作为一种交际手段才能缓解这种孤独。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他对主观感性的热爱,这与他的信仰和家庭有关。克尔凯郭尔排斥理性,认为理性的作用被尤其是黑格尔之流过度地夸大了。

他非常不满黑格尔的理论,认为他是被理性冲昏了头脑,意图以正、反、合与宏大叙事消解个人的价值与存在意义,这是克尔凯郭尔所不可能容忍的,因为他的理论模型中只有“成为存在的个人”才是最终归宿。

为了达成这一归宿,克尔凯郭尔强调个人应当注重自我的实现,而自我的实现须借助他所定义的“自由选择”和信仰。“自由选择”克尔凯郭尔看来,就是在理性不再加以控制的“主观体验”中作出的选择,也就是纯粹的,发池式的情绪发泄。而信仰作为人与上帝的交往,也是非理性而充满悖论的。只有理性不再过度指点人的行为,个人能够直面人的“内求性”,我们才能在这之中发现如何成为存在的个人。而这些主观的,非理性的,“内求性”的体悟便是克尔凯郭尔所钦定的真理,即所谓“主观真理论”。

在发觉主观真理的过程中,个人将会经历三个阶段,即:美感一伦理一信仰。美感在克尔凯郭尔看来是原始的爱欲体现,伦理则是社会责任关系的个性反映。人首先要在享乐与社会责任中作出抉择,这是第一阶段;当人受了社会的约束时,又要在充满约束的群体和自我实现中作出抉择,即克尔凯郭尔所说的爱的伦理和超越伦理约束的信仰间的矛盾,这是第二阶段;

最终全身心投入自我实现的人觉悟了真理,通过苏格拉底式彻底的追问或耶稣式帮扶的救赎回归了自由的心灵。克尔凯郭尔坚信,只有由美感到伦理再到信仰最终重归美感,人才能成为“存在的人”,这便是第三阶段。


分析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与主观真理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