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们这一家

2022-03-05 01:09 作者:沙漏国际音乐  | 我要投稿

每当暑假来临,我会拖着行李箱去苏黎世搭乘飞机飞往香港,再乘坐出租车一路向皇岗口岸。到达空调开得十足的深圳时,望向口岸和蔼的工作人员,我心中总是默默念着三个字:“回家咯!”


回到家中的第一个月要花一段时间调整时差。因为家中没有乐器,所以一个人在家的白天,除了在手机上寻找朝思暮想的美食外卖,其余时间就是看书、看电影、看乐谱以及听音乐。偶尔有兴致时会做手帐,做一整套的迷你房子和场景模型。因为这段时间,我结束了一整年的工作和学习,处于一个极度疲劳的状态,需要独处、思考、放空,将脑中闲碎事情整理干净,便于第二个月继续“奔走”。在父母回家前,为了不被唠叨,我需要将弄乱的一地狼藉收拾干净。偶尔我妈打开我房门时,最刺激的事情就是我赶紧把所有东西全部擀到床边藏起来。




父母在家的日子,我们一家三口通常各自做各自的事情,互不干扰。父亲会坐在客厅的桌子前,将整张桌子整理得干干净净,倒上一杯啤酒开始看书、抄书、写心得。而母亲则会找一个地方背单词,并且准点与网络教师上课对话。偶尔,她也会将健身房的某样练习带回家。在我不那么累的时候,我会跟她一起做一些力量练习。每当此时,我妈总会告诉我:“你如果想永葆青春,最好的方式就是健身。”无奈,我很懒,常常不想动弹。偶尔,三个人会一时兴起,一起做我们的家庭游戏——博弈。


由于父母是工商管理硕士,我这个音乐人总是喜欢在网上找一些博弈题给他们出考题。看父母智斗的过程,能看出他们对彼此的爱为什么这样长久且深刻。母亲性格勇敢,向来靠心算,属于谋略型人;而父亲则老老实实沉默思考,涉及需要打数学公式草稿时,便立即在纸上写出各种可能性的公式。两人答题的维度也不一样,父亲答题会先涉及理论,再预测全局,通常会从心理学、数学、经济学、社会学的角度去思考;而母亲的手段比较霸道,习惯从数学和人性角度解答。对于在旁边观察却答不出题的我来说,这就是一幅活的歌剧。如果我有乐器,一定在旁配音,诠释一人似火、一人似水的画面。这是极其有趣的。


父亲一直是一个非常会享受生活的人,家中有一套上好的音响,整个客厅开了音乐后就像是电影院。偶尔我妈在睡懒觉的时候,我们两个人就偷偷把音乐声音开大,闹醒她。这个时候,我妈总是发着脾气让我把音乐关掉。父亲躲在旁边笑,我则故意以严肃的口吻跟我妈开始讨论“为什么要这么晚起床?论早起的好处”。


说到“为什么”,也有一件有趣的童年趣事:小时候看的书更多是母亲推荐的,那时候我特别喜欢问为什么。每每钻牛角尖式地问我妈一个问题,她回答了以后又能产生新的问题,最后把她问得哑口无言,她意识到她的学识已经不能回答我的所有问题了。于是她在某个天气晴朗的午后,给我带回全套《十万个为什么》图文版,“诶,你有了这个书就再也不用问我为什么了。”不过,这套书的确为我解答了许多问题,我依然记得童年想不通某个问题的时候,或是在家中无聊的时候,常常边翻阅这套书边感叹,这个世界真神奇啊!


说到家中的书柜,那一定是百宝箱。因为家中没有太多玩具,我就只能成天翻箱倒柜找书。父母的书柜加上自己的书柜组成了今天的我。妈妈爱看文学、心理学、史学以及古诗这一类的书籍。这些我童年时很难看懂,倒是能看懂家中全套世界文学名著的翻译版本。父亲爱书如命,他的书柜永远在更新,总能找到许多有意思的书。他也乐于将书送给我,每当我看中一本,找他要便是。多半情况下,他的书柜里总有我正在寻找的书,从经济学到社会学书籍都有。大概除了美术史外,其他类型的书他都看吧。


我第一本在家中耐心看完的书是《飘》。每当生活遇挫,我总会想起斯嘉丽在乱世中无论如何都勇敢坚强地活着。她也成为了我心中最重要的精神引路人,无论生活如何,第一件事情是要好好打扮,活得精神抖擞。第二件事情,则要保持勇敢,不畏惧他人眼光。而第三件事情则是坚强,只有自己可以救自己。


我在洛桑的书柜中有音乐理论、音乐史、艺术史、哲学、诗、剧本等书籍。父亲前两年送给我全套迷你国学书,让我有时间就看,不忘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我还找他要来了全套《叔本华》,因为在国外的日子有时候挺无聊的。人的一生越活越像小时候。现在的我,最像小时候那个翻箱倒柜找书看的自己,没有别的事情可做。


我们一家人偶尔也会一起去看电影,通常都是一些我从来不会看的电影类型,例如3D版《星球大战》。有段时间,我痛恨人家撒谎。父亲这样善于教育的人给我推荐了一部意大利电影,情节是一场饭局上,大家玩游戏,规则是只说真话。父亲最终的评价是:“你看,当这个世界所有人都只能说实话的时候,大家都没法过了。”母亲则在旁边说:“就是,你也要学会原谅别人的谎言。人家说谎,还不是因为害怕吗?”我十来岁考试没通过,闷在家里不出门也不讲话,父亲让我看《肖申克的救赎》。十几年来,每当跌入低谷时,我总会将这部电影重新看一遍。


说到饮食,我也综合了父母两人的口味。父亲和我每天研究哪里的饺子、面以及早茶好吃;和母亲则每天研究哪种辣椒更香。他俩如果在家,我们就会找个晚上一起吃火锅。母亲总苦着脸问我:“你就不能换一换吗?”如果可以,我大概能天天晚上吃火锅。


偶尔,我们也会有争执的时候。我和父亲喜欢嘲笑我妈的某个习惯。我妈先是沉默,跟着我们一起笑,突然声音分贝提高:“我是你们俩说的那样吗?”我和父亲立即灰溜溜地各自躲起来。不知道父亲在房间里是什么反应,我是会躲在房间里笑个不停的。


偶尔我跟妈妈起争执时,声音大到引来父亲。母女俩分头向他告状,父亲则变成法官,坐在中间冷静倾听分析,然后指出谁有理谁没理。总之他的理念就是:“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我们没有任何权利去改变他人。”




父母平时不大理我,随便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是当我心情不好时,他们就会观察我一阵子,再轮流出来陪我聊天。父亲说话必带笔纸和书,预备好了再跟我聊,帮我将一件我想不通的事情全方位剖析。而母亲先摸摸我的头,再以不同的“人”的角度为我解答。他们既是我的父母,又是我的老师,同时也是我的心理医师。


这就是我的一家,平平淡淡,睿智沉稳的父亲、有趣聪明的母亲,再加上一个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我。多年来,父母对我的教育总是令我心头一暖。他们用毕生所学引导我,每一个教育环节有质有量,温和且有深度。遇上我这样心思极度细腻敏感的女儿,想必也是非常让他们头疼的一件事。偶尔我伤心得哭起来时,父母都会坐在旁边不说话,想尽办法哄我开心。为了教育我,他们花了很多心血。


人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海,他们把我养育成了一个将所有心血献给艺术、音乐、教育且励志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他们对我的爱不止山海那般广阔,而是我的整个世界。

谢谢我的家,一个乌托邦般的家。

我们这一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