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天提高60分!总分413!清美交叉学科交互第一名的“偏执”复习计划

报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交叉学科(交互方向)
初试总成绩:413分(专业方向第一)
手绘|138分
上机|129分
政治|70分
英语|76分

为什么选择考研
我本科所学的专业是冶金工程,研究生阶段的研究方向我个人不是很感兴趣,对于这个专业未来的职业规划也不是特别理想,在面临毕业的时候内心很迷茫恐慌。偶然知道交叉学科这个项目后,被他的培养方式所吸引,学姐也为我分析了我考研的优势,综合考量自己的能力之后,我就踏上了考研之路。
坚定自己的选择
选择考研,选择清华,注定是一场不平凡的修炼。最初2018年决定报考交叉学科时,也很明确这场选拔充满着不确定性,考题永远没有标准的答案。在备考的每个阶段,都会不断地质疑自己的能力,打破自己的方案,陷入情绪的低谷。就我自己来说,我时常会想自己从来没系统地学过设计,我拿什么和别人竞争?现在再去回想这些时刻,觉得其实很没有必要,希望屏幕前的学弟学妹们能够打消相似的困惑,因为交叉学科是一个包容度很高的专业,你只要抓住机会让老师发现你独一无二的亮点,就会成功。
part 1备考历程

第一年考研整个过程还是比较慌张的,5-6月份的时候对专业课的认识还非常浅,仅仅是停留在阅读了一些交互相关的书籍这个层面上。7月份参加了梦清的暑期集训课程,那段时间经历了第一次上机、手绘练习,其实结果都挺惨不忍睹的,看看周围同学的学习成果自己也备受打击。但是在MC学长和JJQ学姐的指导下我逐渐明白交互是怎么一回事以及老师想在你的答卷中看到哪些闪光点。零基础/专业跨度较大的同学,一定要利用好暑期的时间把专业课的基础打好。

课程结束后我选择了和朋友在北京进行备考,11月的时候又参加了梦清的提高班,那个时候教室的氛围已经比较紧张了,身边的同学们都能够快速的完成考题,我也算勉强能够做完但是效果都不理想,不过线下课程的一个优势就是能够有很多直接交流的机会,我在那段时间学习到了很多新颖的表达方式,之后的一个月卷面又有了一些优化的空间。第一年以政治64,英语60,上机117,手绘111的成绩收场,只能说准备的还是不够充分。出成绩后我低迷了一个月,不停地问自己去工作还是再考一次?可能还是不甘心一年的付出没有结果吧,我决定再试一次。

清华官微记录下了在考场外等候我的室友
第二年我没有很快就进入备考状态,我找了一份UI设计工作,一方面想巩固自己上机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想更加完成地参与到一款产品的研发中,从概念、原型、高保真设计到实现的这个过程,学习到一款产品是如何真正落地的,我想这样对我的上机考试也有一定的帮助。到7月份的时候,我辞职开始专心备考。
由于第一年的上机成绩还算过得去,再加上工作的过程中也保持着对上机的学习,第二年7月份开始我都将重点放在手绘的准备和练习上。第二年的备考相对来说轻松了很多,自己也更加明确哪些方面是重点,制定的个人学习计划也更加有针对性。
第二年我没有很快就进入备考状态,我找了一份UI设计工作,一方面想巩固自己上机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想更加完成地参与到一款产品的研发中,从概念、原型、高保真设计到实现的这个过程,学习到一款产品是如何真正落地的,我想这样对我的上机考试也有一定的帮助。到7月份的时候,我辞职开始专心备考。
由于第一年的上机成绩还算过得去,再加上工作的过程中也保持着对上机的学习,第二年7月份开始我都将重点放在手绘的准备和练习上。第二年的备考相对来说轻松了很多,自己也更加明确哪些方面是重点,制定的个人学习计划也更加有针对性。
我每天的安排大概是这样的:
8:30-10:00 过一过自己不熟悉的英语单词+回顾政治考点,后期刷题
10:00-11:30 浏览各类科技,设计网站积累素材,临摹1-2组界面
12:00-2:00 午休
2:00-3:30 刷英语阅读题,做完以后听一遍唐迟老师的视频解析,理解文章的段落和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遇到不会的单词单独摘抄出来记忆。
3:30-22:00 这个时间段基本都是在间歇地练习手绘,从标题、人物建模、产品造型、交互手势、到场景表达等,或是将一些灵感想法画在A3纸上。
备考交叉学科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我们需要摄入各个领域的知识,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但是保持适当的投入产出比是很重要的,根据自己的状态,有节奏地进行完整地上机和手绘练习并给学长学姐进行评估,这样既能定期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也能根据他们的反馈及时调整下一步计划。
part 2备考经验

政治
第一年64,第二年70
政治的客观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最终的得分,而客观题中的多选又是得分的关键所在,我总体的复习都是围绕着客观题展开的。由于我是理工科学生,在政治方面思路不够,所以我开始准备的时间大概是7月中旬。
7-10月份,跟随徐涛老师的网课,梳理各个考点。每听完一章节的课程,就搭配肖秀荣老师的1000题进行检测、查缺补漏。
10-11月份,二刷肖秀荣1000题,标记出自己的错题,再去寻找错误的根源;一刷徐涛老师的习题集,充实自己的题量,明白客观题的考查形式;不断地刷历年真题(时政部分除外),去理解出题人的套路和常见的陷阱,对于排除错误选项很有帮助。
11月,建立自己的错题本,每道题目不要盲目追求正确率而去蒙答案,四个选项都要能够清楚对应的的知识点,正确选项我会当成一个考点去记忆,错误的选项旁边我会写上正确表述对比着进行复习;开始购买一些模拟题来做,每道题目的学习方法如上,不会的题目要重新翻书回顾知识点,大意做错的题目要引起重视记住自己为什么错。
12月份,大量刷市面上的各种模拟题,基本上每个考研政治老师的题我都买来做了。主观题相对来说大家的分差都不会太大,平均在30左右,我最后只熟背了肖四,考场上灵活运用了一下题目材料,最后得了31分,大家不用太担心主观题。
英语
第一年60,第二年76
单词:第一年开始准备的比较早,4-5月把红宝书背完了,介绍大家使用一个背单词的方法(百度搜索17天搞定gre单词),可以制定出每天要背和要复习的内容,我个人还是认为使用纸质版书籍背诵更容易记忆,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下载一些背单词的APP。
阅读:从8月份开始基本上每天做1-2篇,反复使用97-19年的真题,第一遍做完之后无论对错都去看新东方唐迟老师的讲解,理解文章的逻辑关系。其次是阅读中不会的单词以及一词多义的单词要单独进行记忆,因为这类词很可能重复出现在今年的考题中。最后建议大家预留出1套真题最后阶段模拟。
翻译:11月份开始,我听的是新东方唐静老师的翻译课程,掌握长难句划分的方法和翻译的顺序,对阅读理解也有一定的帮助。
作文:我花的时间不多,考前背了十篇王江涛的大小作文也看了刘晓艳老师的作文课,最后用真题试写了几篇,大概归纳出自己的一个写作模版。
上机
第一年117,第二年129
第二年在上机的准备上相对放松了一些,保持每天临摹界面+每两周以考试的要求完成一份完整的练习这样的模式进行。

新冠肺炎感染趋势信息图
界面临摹:前期尽量选择市面上各类交互流程比较成熟的APP进行临摹,学习他们对信息的排布,对图标和控件的设计,对字体字号的把控以及关键功能的交互流程,临摹的时候努力做到1:1。时常浏览Pinterest、Behance、Dribble、花瓣、UI中国等设计网站,可以搜集到各种类型的界面设计。
上机练习:每次选定一个当前较为热门的社会话题,比如人工智能医疗、共享经济、安全出行等,分析各类用户的需求进行具体功能的设计,每做一个界面都要体现出功能点,不断询问自己这个部分是否能够解决用户的需求,每完成一份上机,我都会给学长学姐评估,及时改正方案上的不合理之处。对于PPT版式风格的选择,建议大家多尝试,寻找一种简单又美观的版式能够事半功倍,我大概到12月初确定自己能在考场上快速绘制的风格,也把具体的参数背下来直接运用。

手绘
第一年111,第二年138
第一年准备的时候我的马克笔手绘基础为零,所以第二年4-5月我都在进行一些基础学习,主要是利用b站学习一些透视原理,马克笔使用方法,产品设计手绘。之后每天都保持练习人物,动作,手势等,多积累一些素材上考场就不会没有可画的。


下面为大家强烈推荐这几个网站:
Pinterest:搜索visual note/graphic note等关键词,会有很多优秀的视觉表达手法,很值得学习,我最终手绘的风格和配色就是在临摹这些作品的过程中形成的。
kickstarter/indiegogo:定期浏览,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点子可以帮助思维发散
https://sigchi.org/ ACM人机交互顶会:搜索interaction design可以了解到人机交互最前沿的一些科技,例如最新的交互方式,交互装置,AR/VR的应用等等。交叉学科的一些老师也经常在这个会议中发表论文,多花一些时间了解他们正在研究的项目,思考如何将这些技术运用到自己的手绘设计里并在平时的手绘练习中尽量将这些技术表现出来,是自己的方案更具有前瞻性。
同样地,我会在每周根据一个题目按考试要求完成一次手绘练习进行方案积累,今年考试比较特殊,临考时改变了考试用纸要求,画纸变小而内容不变,我认为更加考验手绘细节和方案的创新性。学弟学妹们要注重平时对方案、交互方式和素材的积累,在考场上遇到没想法的题目不要太慌张,你们有足够的时间可以思考,可以多从自己准备过的方案中发散。

part 3寻找平衡的心态
2018年第一次参加考试,整个备考的过程我都非常紧张,一直担心自己学习的时间不够,从早到晚都安排得满满当当,盲目地去追求学习时长而忽略了效率,最后两个月让自己的心态很不稳定。
第二年我吸取了经验教训,劳逸结合,每周都会抽出一天充分的休息调整身心状态。我没有像第一年那样以结果为导向,分散了对于考研结果的注意力,把整个备考的过程当作自我提高的一个机会,无论是对于知识的学习还是意志力的锻炼,这可能都我难得的经历。
学弟学妹们在备考过程中,要学会暗示自己鼓励自己,消除焦虑保持一个积极平稳的心态,无最终结果怎样,这段时间的学习都不会是浪费时间,偶尔有心态炸裂的时候,可以出门走一走和朋友聊聊天,不要被考试所束缚。
作品集
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大家可以积累一些想法创意,初试后再进行完善形成一个完整的项目。由于我是跨专业考研,在此之前没有项目作品,一开始走了很多弯路,经常陷入一个点就停滞不前浪费了很多时间,后来发现一边做一边修改才是设计一本作品集最好的方式,建议大家有想法就立刻行动。
作品集的项目内容要丰富,可以从服务设计、交互装置等方面扩充;展现自己的本科背景与交叉学科能够如何更好地结合,各种技能爱好,让老师发现你的可塑性。

复试笔试
今年的考察形式比较简单,要求在十分钟之内将作品集的某个项目复画出来,应该是检验快速手绘能力和作品集项目的真实性。我当时重新绘制了我作品集中的一个手绘产品图,对着摄像头展示后老师说没问题差不多,就进入下一个环节了。

复试面试
今年的面试采用的是网络面试,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陌生。临近复试,梦清的老师又为我们组织了一场模拟面试,严格参考清华的复试流程,学长学姐对我的作品集修改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准备过程中,大家可以和相邻专业的同学互相面试,从项目描述文案、肢体语言的表达、专业问题回答思路等方面准备,这样既可以消除一些紧张感也可以互相进步。
part 4最后
最后,感谢梦清的各位老师在我备考过程中给予我的帮助,感谢家人的无条件支持,感谢室友两年的陪伴和鼓励你们永远是最相信我的人。
愿每一个偏执的你,都能圆梦清华!

写在最后
高莹婷初来梦清是2018年的7月暑假集训营
当时的她
在手绘基础和上机设计的表现上
都是比较稚嫩的
和班里的其他同学相比也存在一定的的差距
课下总能看见“着急”的她
追着老师们问问题
改画稿
可以说一战时的高莹婷
还在急切的赶路
急切的成长
也正如她自己对自己的描述
“偏执”
第二年的她
不变的还是她的“偏执”和坚定
变化的是她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状态
她学会慢下来思考细节
学会停下来反思自己
练习不追求多
和追求精
慢慢地去巩固和扎实基本功
慢慢地积累和沉淀自己的知识和思维
再此祝贺高莹婷同学圆梦清华!
设计这件事
其核心还是在设计思想
“怎么画”只是基础
“画什么”才是最终奥义
欲速则不达
需要在练习中去慢慢体会
所蕴含的思想
所传达的意旨
所透露的关切
“匠心”
才能
“比心”
那么正在急切赶路的同学们
也不妨停下来想一想
走的太急
往往错过了沿途的风景
而这风景
也恰恰正是你赶路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