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故事:汶川地震中的“范跑跑”,后来怎么样了,小编实地调研
土耳其大地震,让我想到了一个人,一个老师,一个抛下自己的学生独自逃跑的人,没错,他就是范跑跑,近日小编实地到曾经的地震灾区汶川等地带进行调研,让我们来还原当时的那段历史和那个有名的范跑跑

地震来临,范老师第一个冲出教室
2008年,汶川地震爆发,那一刻地动山摇,国人的心随之被吊了起来。
此时范跑跑老师正在上课,突然来临的地震让教室跟着晃了起来,一时间地动山摇,天崩地裂。
范跑跑老师不愧是北大毕业的高材生,他的反应比别人快了许多,瞬间他就知道一场超级强震来了,他的反应快到来不及告诉他的学生,地震来了,大家快跑。

他在下楼梯的时候,也许是太紧张了,竟然从楼梯上滚了下来,他以极快的速度连滚带爬的跑出了教学楼,到了操场上。
等到了操场上的时候,他才发现整个操场上稀稀拉拉没有几个人,他是那第一批跑到操场上的人。
如果根据结果来判断的话,那范跑跑老师不应该是北大数学系毕业的,或者北大体育系更适合他吧?
过了一会儿,大批的学生才跑到操场上,这时候惊魂未定的范跑跑老师看到了自己的学生,他最先问的第一句话是“地震了你们不知道跑吗?”,但是对于自己班的学生是不是都跑出来了,有没有人被困在教学楼里却只字未提。

自此开始,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们都用另一种眼光来看待范跑跑,而“范跑跑”这个名头也开始正式属于他。
与此同时,在地震灾区的很多老师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他们以自己的行为告诉范跑跑什么才是为人师表。
德阳市东气中学教导主任谭千秋,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四名学生,完全抛弃了自己的生死,而自己的生命却永远留在了那片土地上。
映秀小学老师严蓉,在大地震发生之际数次来回往返教室,接连救出13名学生,而自己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映秀中心小学张米亚老师,在生死攸关的时刻,用自己的双臂,将两个学生牢牢压在了自己的身下,献出了自己年仅29岁的生命!

现在的范跑跑去了哪里?
范跑跑以“跑”闻名,迅速成为了全国知名的人物,当然也陷入了舆论风波之中。
地震后的日子,我们回头再说,先说一下近期的范跑跑。
2015年,跑跑同志从他后来的学校又一次辞职,和妻子搬到了四川成都的一个郊区,开展了自己的教育实践。
2015年,范美忠从光亚学校辞职,和妻子吴文冰一起居住在四川成都锦江区的三圣乡附近。他和妻子以及友人,一起在成都市郊开展了教育实践点。
经历过那场风波范跑跑,似乎也看淡了人生,他的教育实验点是完全基于他自己的设计,学生中包含不是患病的孩子。
他的学校条件比较简陋,但是手工劳动以及体育设施等却比较齐全,只是不知道的是范跑跑给孩子们灌输的都是什么样的思想和哲学。
此时的范跑跑经济生活上并没有多大的改善,虽然他是一个把自己个体的精神世界看的很重的人,但是现实生活让他也不得不低头。

再到近期疫情爆发,而他的户外教育也不得不被迫终止,失去了收入来源的范跑跑住在乡下的房子里,每天靠直播授课维持生计。
范跑跑有两个孩子,他以自己的教育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而谈到过去那段历史时,他似乎已经看淡。
当有人问到如果再发生地震,他会不会为孩子们留下时,他似乎有所犹豫,也许经历过人生沉淀的范跑跑,此时的想法也有所不同了吧。
范跑跑之所以当时做出抛弃学生而独自逃生的行为是如何发生的?小编在调研中听到了很多说法,似乎寻到了一些答案。
范跑跑成长轨迹
1)从小乡村到北大
如果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那范婆婆是一个标准的凤凰男,他原名叫范美忠,1972年的时候,出生于四川的一个偏僻小乡村。
以他的家庭条件,能读完初中就很不错了,因为他的父母为了养活整个家庭,已经耗费了很大的心血。
但是父母偏偏认定了教育这条路,不得不佩服老人家的眼光,如果没有他们的坚持,就不可能有北大的高材生范美忠,更不可能有后来的范跑跑。
但是有一点特别要提的是,范美忠从小的性格就比较孤僻,也特别暴躁,喜欢独来独往,不愿与人相处。
周围的人们也觉得他太合群,甚至觉得他将来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可是不管自己的孩子怎么样,父母总是对他最真心,在父母的坚持下,范美忠继续上学,而且学习成绩非常优秀。
范美忠学习成绩一直是班里的佼佼者,但是由于他孤僻的性格,没有什么朋友,除了学习之外,他就去看书,最喜欢看的是武侠小说。
也许在武侠小说中,他寻找到了理想的自己,是一种自己精神的宣泄和寄托,更是他对外界生活,对大城市的向往。

1992年范美忠你非常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历史系,不要说在他们当地,在整个地区也是有很少人能做到。

2)自由和个体意识强烈
大学期间相对宽松的校园环境对范美忠以后的人生哲学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他对自由和个体意识的觉醒。
在范美忠的认知中,人们就应该追求个体价值的实现,而不必要在乎其他人的看法和想法,这与范美忠小时候相对孤僻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1997年大学毕业的范美忠选择了回到家乡任教,当上了历史课老师,这一方面说明了他难忘家乡回馈社会,另一方面是不是也说明了他一定程度上难以适应大城市里的生活?

如果好好的教书,这也没什么,哪个学校能有北大毕业的老师还是很不容易的。
但是范跑跑却有点跑偏,他将自己对个人价值极端认识灌输给他的学生们,而脱离了教学大纲的规定和要求。
如果在国外这也没什么,但是在这样一个应试教育的社会中,范跑跑的教学方式很难被认可。

当学校的领导和他谈话希望能有所改变时,范美忠不仅没有认同,反而我行我素,坚持自己的教学方式,还振振有词的给学校领导讲大道理。
最终学校领导忍无可忍,在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压力下辞退了范美忠。
范美忠并没有后悔,在他的认识中,教育就应该是真正的教书育人,而不仅仅是学习一些简单的书本上的知识点,而是让学生去探寻自我价值的实现。

3)再就业
2005年范美忠在朋友的介绍下到都江堰的一所学校任教,这是一所私立学校,范美忠和校长很谈得来,教育理念比较符合,于是就在这里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教育生涯。

在这里范美忠如鱼得水,校长对他也很器重,毕竟北大毕业的老师还是很少见的,而范美忠也对自己的教学方式有所改变,不再那么剑走偏锋,所以总体上在这里还是很顺利的,而他也成为了一名学生眼中的好老师。
4)一次火灾,让范跑跑现了原形
在这所学校里,有一次发生了火灾而范美忠的表现,也为他以后在地震中的表现埋下了伏笔。
当时的范美忠有时候会晚上住在学校的寝室里,这一天就在半夜里范美忠隐隐闻到一股焦糊味,他起身查看,发现楼道里已经开始冒烟。
有少量的学生已经开始往外跑,此时的范美忠没有丝毫的犹豫,全然没有关注自己寝室里的其他学生,迅速冲出了教室。
事后当有人提起这个事情的时候,范美忠不以为然,他认为自己追求的就是个体,所以在这种生死攸关的瞬间,选择自己逃跑是没有问题的,他绝不是那种做出自我牺牲的人。
一切都因为那场大地震而发生了改变。
范跑跑成为舆论中心
地震来临时,很多老师做出了英勇的事迹,救护了自己的学生,人们为他们钦佩的同时,也想到了范跑跑。
“为了纪念他的英勇行为”,人们给他取了个名字,范跑跑,由此没人再记得他的本名范美忠,而范跑跑则成了他的专用。
对他的行为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大部分人非常鄙视,认为在灾难发生时,作为为人师表的老师,理应照顾自己的学生,不能只顾着自己去逃生。

有少数人对他的行为表示理解,求生是人的第一本能,灾难来临时做出求生的行为无可厚非,所以对于范美忠的行为不必太过苛责。
本来这件事情随着地震的过去也会逐渐淡化,人们也会忘记范跑跑有这么个人,但是范美忠自己的一篇文章,却把自己再次推向了舆论漩涡的中心。
范跑跑惊世骇俗的文章
事发没多久,范跑跑不甘寂寞,在当时很火的某网络论坛上发表了一篇惊世骇俗的文章《那一刻地动山摇——“5·12”汶川地震亲历记》的文章,就是这篇文章让他再次进入了舆论漩涡的中心。
这是一篇长约五六千字的长文,他叙述了地震中发生的各种事情的经过,并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解。

这下彻底激怒了网友,很多人开始对他口诛笔伐,尤其是文章中那句话更是让人无法忍受,我们把这句话摘录如下:
“我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
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
因为成年人我抱不动,间不容发之际逃出一个是一个,如果过于危险,我跟你们一起死亡没有意义;
如果没有危险,我不管你们你们也没有危险,何况你们是十七八岁的人了!”
一方面我们佩服范美忠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另一方面这种连自己母亲都不顾的行为真的对吗?
就这样,范跑跑的事情逐渐发酵,甚至大到无法控制,对他人们也从最初的质疑演变成了辱骂甚至人身攻击。

更要命的是,他的事情还引起了国外媒体的关注,并对这件事情进行了报道。
但是让很多支持范美忠的人没有想到的是,国外的媒体也对范围中的行为提出了质疑。
《悉尼晨报》,《俄罗斯今日报》等媒体都认为范美忠在关键时刻抛弃了自己的学生,独自逃生的行为是可耻的,不配做一个教师。
有在国外的华人华侨则指出,如果在美国范美忠这种逃跑的行为会被学校直接解雇,而且会被取消教师资格。
这件事也引起了北京大学的关注,该校历史系的党委书记写下了一篇文章《北大以范美忠为耻》对他进行批评。

虽然当时学校的校长表示会顶住压力,坚持使用范老师并且不会因为他的行为而质疑他的执教水平,但是在社会的强大压力下,还是不得不解雇了他。
重新就业
可毕竟在美美忠为一家之主,需要照顾老婆孩子,于是他四处找工作,并在北京某家教育公司找到了工作。
但是该公司居然嚣张宣传他是“中国第一文科教师”,这让广大网友实在无法接受,在社会的强大压力下,他没有能够成功在这所学校就职。
后来实在没有办法,他选择了在偏僻的乡村成立自己的学校,当然也吸引了部分认可他的一些学生和成年人。

争议不断
虽然范跑跑的生活已基本处于平静中,但是社会上对他的讨论却并没有停止。
过去多年后,人们对范跑跑逐渐由当时的谴责转变为一种理性的思考和讨论,各种文章也纷纷出现,比如《裸奔者范美忠:汶川地震后,“范跑跑”的这七年》和《我是这社会的一员,并欠你一个道歉》这样的文章。
其中一个人对他的看法,简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她就是记者吴聪灵,当初她骂范美忠骂的最凶,后来竟然向范美忠隔空喊话:“今天,我就个人过去所有言论、文字对你的不敬处、伤害处,表示深深的歉意。对不起!”

而他之所以有此转变,也是是受到了什么触动,只是前后的不一致也让人费解。
范伟忠在地震时的表现,无论网民怎么评论,其实对他个人意义已经不大了,只是通过这个事情也的确给人出了一个难题,在灾难降临时,每个人该怎么选择。
小编快评
小编认为,选择自己独自逃跑的,从任何方面来说都不应该被苛责,更不应该受到惩罚,但是如果他受到鄙视,我是理解的。
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选择,有人选择了自私,更有人选择了奉献,如果说对自私者不要去过度谴责的话,那对那些做出伟大选择的人,则应该大力弘扬,他们才是我们的榜样和力量,他们才会带给我们震撼,才会让人世间更美好。
北岛有一句诗恰似如此:“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每个人的选择在选择时就应该了解到选择所对应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