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概念解释 第21课

2022-12-28 12:51 作者:历史老师定哥  | 我要投稿

1.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历程及特征

二战后的民族独立运动从20世纪40年代末一直延续到80年代,其发展脉络总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5年至20世纪50年代初),亚洲和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并取得胜利,苏丹、突尼斯、摩洛哥、利比亚等一系列国家独立。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民族解放运动在非洲和拉美广泛展开,第三世界崛起,至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独立的国家达到41个,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之一。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民族解放运动向纵深发展,世界殖民体系崩溃,出现联合反帝反殖反霸局面,开始了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体现出如下特征:一是时间长一持续半个世纪,范围广,并且不断向纵深发展。二是成果大。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全部获得独立,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第三世界的崛起有力冲击了两极格局。三是一些国家独立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民族解放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两大潮流的进一步汇流。四是大多数国家是通过和平方式取得胜利的。

第三世界尽管赢得了政治自由,建立民族国家,但并没有与原有的殖民体系彻底切割,没有瓦解西方国家在国际贸易和全球经济秩序中的支配、主导地位,殖民主义在第三世界国家遗留的经济、政治影响仍然存在。另一方面,第三世界国家的社会和经济的转型发展空间有限,更多的只是政治权力在大量接受西方教育的精英之间移交。

2.“蒙巴顿方案”与印巴分治

二战造成英国国力下降,面对印度人民的斗争,英国无法维持对印度的殖民统治,不得不调整政策。1946年,由英国派出的内阁使团与印度各派政治势力讨论印度的自治事宜并提出了联邦制下自治(或独立)的构想。1946年5月16日,英国发表了关于印度的白皮书,其中提到印度将来可成为英国自治领;各省先分成三个辖区,印度教占一个,伊斯兰教占两个,由三个辖区选举制宪议会,制定联邦宪法。该方案未能成功实施。1947年6月,英国政府公布了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根据该方案,印度被分割成:(1)巴基斯坦国,包括西巴基斯坦和东巴基斯坦,人口7000万;(2)印度联邦,包括英属印度的其余部分,人口2.25亿;(3)王公土邦562个,占印度面积2/5,人口8100万,在政权移交后享有独立地位,但可参加印度或巴基斯坦。1947年8月14日和15日,巴基斯坦和印度分别宣告成立,印、巴正式分治。印巴分治局面的形成,既有印度次大陆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之间的矛盾的原因,也是英国殖民者利用这些矛盾实行分而治之政策的产物

3.《埃维昂协议》

又称阿法协议,即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的协议。1962年3月18日,阿尔及利亚共和国临时政府和法国政府的代表在法国东部埃维昂城经过几轮谈判,签署了阿法协议的总声明,习惯上称《埃维昂协议》。该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自1962年3月19日12时起,在阿尔及利亚全境结束军事行动;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人民有权行使自决权,成立独立主权国家;阿尔及利亚在3-6个月内举行公民投票,以决定是否独立;独立前的过渡时期,阿尔及利亚的行政管理权移交给双方人员组成的临时行政委员会;3年内法国分批从阿尔及利亚撤出全部军队,但保留米尔斯克比尔的海军基地,租借期15年,同时在一定期限内保留其他军事基地;法国公司保持在阿尔及利亚的石油租借权,并可以优先取得新租借地;法国向阿尔及利亚提供为期3年的经济援助,后者同意仍留在法郎区内;还包括双方在其他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合作;等等。同年7月3日,阿尔及利亚进行自决公民投票后宣布正式独立,结束了法国在阿尔及利亚133年的殖民统治。

4.卡斯特罗

菲德尔·卡斯特罗(1926-2016),又称老卡斯特罗,出生于古巴,在古巴接受教育,是古巴共和国、古巴共产党和古巴革命武装力量的主要缔造者,古巴第一任最高领导人,被誉为“古巴国父”。1953年7月26日,26岁的卡斯特罗率134名爱国青年攻打圣地亚哥的蒙卡达兵营,旨在夺取武器,在全国掀起反对巴蒂斯塔独裁政权武装斗争,即揭开了古巴武装斗争的序幕。卡斯特罗兄弟等人幸免于死,被捕入狱。出狱后立刻着手组织革命组织“7·26运动”,并赴墨西哥组织秘密武装。1956年12月,卡斯特罗等12名幸存者进入山区开展游击战争,他本人任起义军司令。1959年元旦,巴蒂斯塔逃往国外,卡斯特罗出任临时革命政府总理(后改称部长会议主席)和革命武装力量总司令。1961年4月,向全世界宣布“古巴实行社会主义革命”。此后,他领导的“7·26运动”与人民社会党和“3·13革命指导委员会”合并,组成了古巴共产党,卡斯特罗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1962年,他任古巴社会主义革命统一党第一书记。1965年该党改名古巴共产党后,他任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1976年取消总统制后,卡斯特罗任国务委员会主席兼部长会议主席。2016年11月25日,卡斯特罗逝世。

5.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苏伊士运河是埃及境内一条国际通航运河,全长175千米,它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缩短了欧亚两洲的航程,是沟通欧亚非三洲的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运河自开通以来,一直为英法所控制。1882年,英国派兵占领埃及,在运河区建立了它在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1936年,英国又通过与埃及签订的条约,肯定了英国在苏伊士运河区的驻军权。二战结束后,英法等殖民国家受到很大削弱,埃及的民族解放运动有了较大的发展,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公司全部财产移交埃及。1956年9月19日,美、英、法召集18国再次在伦敦举行会议,讨论建立“苏伊士运河使用协会”问题,仍未达成协议。英法为夺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与以色列联合,于1956年10月29日对埃及发动军事行动(即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苏伊士运河危机”“西奈半岛战役”“卡代什行动”等)。英、法、以三国的行动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指责。英法两国的军事冒险最终以失败告终,只有以色列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自身目的。埃及虽然战败,但在美苏的干预下赢得了苏伊士运河的全部主权。

6.巴拿马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巴拿马人民为收回运河主权,曾进行了半个多世纪的艰苦斗争。1903年11月8日,美国迫使刚刚独立的巴拿马签署关于建造一条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通航运河的专约,以一次付给1000万美元和九年后每年支付25万美元租金的低廉代价,取得运河的单独开凿权和永久租让权。巴拿马运河自1880年起开凿,1914年竣工,全长81.3千米。从运河中流线向两侧延伸宽度为16.09千米的地带为运河区,面积为1432平方千米。运河于1920年正式通航,使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的航程缩短1万多千米,极具战略和经济价值。运河凿通之后,运河区成了“国中之国”,升美国国旗,实行美国律,由美国总统任命运河区政府总督。巴拿马人民进行了长期的艰苦斗争,1974年美国终于不得不同意“迅速结束”它对运河的管辖权。1977年9月7日,巴拿马和美国在华盛顿签订了新《巴拿马运河条约》与《关于巴拿马运河的永久中立和经营的条约》。新条约规定,巴拿马运河由两国官员组成的运河管理委员会管理,运河区的司法和移民机构、海关、邮局等逐步交由巴拿马管辖和经营;在运河区升巴拿马国旗;新条约于1999年12月31日期满后,巴拿马将全部承担对运河的管理和防护;在此之前,美国全部撤走其在巴拿马运河区的军队;运河永久中立;等等。1999年12月14日,巴拿马和美国举行了巴拿马运河主权交接仪式,同年底,巴拿马正式回了运河的主权。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国会在新条约批准后所做的修正案,还是在实质上保留了美国在巴拿马有武装干涉的权利。尽管修正案被国会勉强通过,但足以反映出美国国会中反对归还巴拿马运河主权的势力仍相当强大。

7.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1997年7月2日,一场金融风暴首先席卷泰国。在国际炒家的不断抛售下,泰铢贬值,泰国金融危机爆发。不久,这场风暴波及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等地。泰国、印尼、韩国等国的货币大幅贬值,同时造成亚洲大部分主要股市的大幅下跌;冲击亚洲各国外贸企业,造成亚洲许多大型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社会经济萧条,打破了亚洲经济快速发展的景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泰国、印尼和韩国是受此金融风暴波及最严重的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中国香港也被波及,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也相继破产。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这场金融危机暴露了一些亚洲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推动这些国家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健全宏观管理体制,建立防范机制。

8.第三世界

“第三世界”(The Third World)的概念,大约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泛指不属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的经济不发达的亚非拉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该词于60年代以后被广泛使用。1973年9月,不结盟国家在阿尔及尔通过的《政治宣言》中正式使用了“第三世界”这个概念。第三世界的崛起发端于万隆会议。一般认为,万隆会议和“万隆精神”是第三世界形成的起点,标志着亚非国家开始作为一支崭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的舞台。不结盟运动是第三世界发展的里程碑,其主要诉求是反对参加大国军事集团和与大国结盟,不允许在本国建立大国军事基地,要求尊重各国主权、共同参与解决国际政治经济的重大问题等。1964年出现的77国集团,以维护发展中国家经济权益,变革以控制和掠夺为核心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公平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为斗争目标,20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高潮,是第三世界力量的发展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的重要而鲜明的标志。其行动主要体现为推动南北对话和加强南南合作,重点是南南合作,以南南合作推进南北对话的发展。近年来“第三世界”一词已不太常用,更常用的是发展中国家。

9.南北对话

“南北对话”是指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围绕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加强南双方的经济合作等问题所进行的国际性的经济会议和谈判。因发展中国家多在南半球,习惯上被称为“南方”,发达国家多在北半球,习惯上被称为“北方”,故名“南北对话”。南北对话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酝酿于60年代初。为改革国际经济旧秩序,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通过不结盟国家会议、77国集团、石油输出国组织以及其他一些原料生产国组织积极展开活动,终于在1964年推动了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举行,揭开了南北会谈的序幕。1974年,联大特别会议通过《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宣言》和《行动纲领》,标志着南北关系问题被正式提上国际议事日程,受到各国的广泛重视,对话的范围深入原料、贸易、发展、技术转让、国际货币金融等各个领域,并取得了一些成果。1993年10月,各国议会联盟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召开南北对话促进世界繁荣大会,会后发表的《最后文件》,呼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要求发达国家取消所有最穷国家的政府债务,敦促发达国家及国际金融机构向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并提供技术。在推进南北对话过程中,原欧洲共同体国家对非洲、加勒比海沿岸、太平洋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实施国际贸易中的“非互惠”原则,即单方面对后者的优惠原则,是南北关系中的积极因素。但总的来说,南北对话进展不大。

10.南南合作

“南南合作”是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技术合作,是促进发展的国际多边合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绝大部分处于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分,于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这些国家之间为发展民族经济,开展专门的经济合作,就被称为“南南合作”,如中国与拉丁美洲的合作、中国与非洲的合作、非洲各国之间的合作等。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确定了南南合作磋商原则,促进了原料生产国和输出国组织的建立,提出了在发展中国家间实施资金和技术合作,因此被认为是南南合作的开端。197年9月18日,138个联合国会员国在阿根廷通过布宜诺斯艾利斯行动计划。该计划为南南合作建立了一个框架,包括尊重主权、不干涉内政和各国平等权利。1982年,首届南南合作会议在印度新德里召开,1983年和1986年先后在北京和吉隆坡召开南南合作会议,这三次会议是南南合作的重要里程碑。南南合作的实质,是面对不平等的南北经济关系,实行联合自强,共同发展。南南合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推动发展中国家间的技术合作和经济合作,并致力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与环境、中小企业发展、人才资源开发、健康教育等产业领域的交流合作。2015年9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共同主持召开南南合作圆桌会。2019年3月19-22日,第二次联合国南南合作高级别会议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召开,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会议肯定了南南合作对消除极端贫困作出的贡献,同时指出南南合作只是对于传统合作方式的补充,不能取代南北合作。

-END-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啦~如果大家有什么疑问,也欢迎留言区告诉我们。你们的意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

想刷【精选好题】选定哥《小题精练》、掌握【基础知识】选《定哥笔记》、构建【知识体系】选《定哥脑图》、记忆【历史时间】选《记忆卡牌》、【轻巧便携】选《小黄书》、【押题猜题】选《红宝书》 更多好物还在定哥熊猫屋等着仔仔们(๑˙ー˙๑)         

👉🏻关注:微信公众号:历史老师定哥,更多干货等你来拿~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概念解释 第21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