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学——结构洞 理论
如果两个群体之间缺少直接的联系,那么从网络结构看,就好像在这两个群体之间存在一个空洞。
而能够把这个空洞填补起来的中间人,就在网络里边占据了这个空洞的位置,他们是社会网络中的搭桥者。
结构洞这个概念,是由芝加哥大学的Ronald Burt教授与1992年在其《Structural Hole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一书中提出。
指的是社会关系网络当中相互之间不存在直接或间接联系,拥有互补资源或信息的节点之间存在的空位。
以社交网络为例,社交网络中往往呈现出一定的社团结构(community structure)。社团内部的节点之间连接相对紧密,而社团之间的连接则相对稀疏。
从网络结构看,结构洞可以表示若干个社团之间的非冗余联系。
关联这些子网络的非冗余节点的空位,就相当于网络结构中的洞穴。
占据这个空位的节点,就是相应的结构洞占据者。
结构洞占据者更容易地获得网络中不同社团的信息,并控制网络中的信息传播关键路径。
结构洞占据者对于网络结构、网络信息传递的研究有比较重要的意义。也被用于社交网络用户未来行为的预测。
例子:一个中层经理,他占有的结构洞越多,就越可能被提升。
有研究机构以工程师为样本,做了一个研究,他们发现这些工程师每增加一个联系人,如果这个联系人是他的上司,它的绩效评价将提高10%。
如果这个联系人是来自另外的一家公司,他的绩效评价会提高20%。
如果这个联系人是同一个公司的,不同部门的同事,他的绩效评价的促进程度可以达到24%。
如果这个联系人是在不同地域办公的同事,那么这个工程师的绩效评价将会提高28%。
也就是说,他们之间的跨度越远,对他的帮助就越大。
结构洞好处——信息先机优势
首先是因为结构洞能给人带来信息优势。
假设有三个群体,他们互不来往,而我恰恰是在这三群人中间占据了结构洞的位置,只有我能够把这三群人联系起来。
那么如果有一件事发生在其中一群人的身上,那我就会比另外两群人更早的得到这条信息。如果这条信息非常具有价值,那我就能占有先机借机获利。
结构洞的好处——信息多样化优势
除了占有先机,处于结构洞位置的人,还拥有更加多样化的信息来源,这些多元化性的信息通路,能够给他们带来新鲜的、有价值的信息。
这些信息不仅能够帮助他提高工作表现,还能促进科研和产品的创新。
例子:一物降一物
一家公司采购部门在跟供应商谈判的时候,总是拿不到理想的合作条款,采购部门把这个问题归结为公司的市场地位不高,员工的谈判能力不强。
但有这的一人,他在这个公司里边占据了结构洞的位置,他了解公司的全局,他就站出来提议说,这个问题应该拉上市场部和供应商一起谈,市场部手里有资源可以和供应商交换,把报价压下来。
站在现在看过去,过去很聪明的人,貌似也一般般,但若站在未来看现在,有没有发现,自己好一般般好傻逼?
你可能接下来会再问信息优势这个还是太软,有没有什么真金白银的好处?
比如:我可能占据了结构洞的位置,接触的人多信息多,但是我是一个服务部门,我所在的部门比较弱势,我只能成为大家心目中的好人,这个结构洞对我来说有什么用呢?
例子:信访局的逆袭
我们都知道,在地方政府的信访局往往是一个既没有实权,也不掌握资源的部门,因此,信访局局长在同级的官员里边的地位也不太高。
但有一个城市的信访局的局长,他就非常了解官场权力的博弈之道。
他召开现场办公会,邀请有关部门到信访局来现场解决问题,而那些受到邀请的政府部门的头头们,也不好不去,只能硬着头皮帮助他解决问题。
这样的做法获得了市领导的首肯,他觉得这个做法非常好,干脆开通了一个市场热线,就设在信访局。
且信访局处在各种负面消息的入口处和中心位置,信访局局长对各方面的情况是最有把握和研究的,他常常能够为市长出谋划策解决市场热线中遇到的难题。
结果,这使得信访局一下子就成了当地政府的核心部门,这位局长也成为了该市的风云人物。
他所做的就是把信息优势转化为了控制优势,从而提升了自身在这个官场网络中的重要性。
比如说客服:看起来,客服是一个最不待见的部门,里外两头受气。但一个有水平的客服,他其实掌握了一项巨大的优势,那就是他对公司的产品和用户最了解他,把自己的思考整理出来,对公司领导的决策往往有巨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