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说课稿
(教材分析)《克和千克》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 在学生初步建立物体有轻重的观念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 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既是质量单位教学的“起始课”,同时又是后续学习“吨的 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学情分析)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 实际意义还缺乏了解,所以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基础,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 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 克=1000克,认识常见的秤,知道用秤称物品的方法。 2.让学生经历猜一猜、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称一称等实践操作过程,体 验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是本节课要突出的重点,让学生 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是本节课要突出的难点。 (教学设想)教学中,我遵循“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 数学”这一新课程理念,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提供学生熟悉的生 活情境,创设富有生活意义的操作活动,激励学生在操作中体验生活的数学,在 操作中发现,在发现中感知、体验、学习,从而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规律,将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三、巩固新知,应用拓展。四、畅谈收获,拓展延伸。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在创设情境这一环节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充分利用主题图创设了学生熟悉的 超市购物的生活场景,引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 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动手实践这一环节中,我立足于学生动手进行 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不仅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也感受到了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乐趣。在建立克的概念时,开始我只是通过 掂一掂、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建立克的概念,学生没有经历称一称的过程,只是 在表面感受而没有真正建立克的质量观念。通过汲取同行们的建议以及多次试 讲,我将原设计改为:借助1个2分硬币和1粒大豆让学生估、比、掂、称,再 掂,充分地体验1克到底有多重。接着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大 约是1克,加深对克的感受。让学生经历“估计→感知体验→验证→再次感知→ 实际应用”的过程,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建立正确的表象。之后由1粒大豆循 序渐进,感受重量的递增,估一估10粒、100粒、500粒有多重,并通过掂、比、 称等多种感官活动,让学生感知10克、100克、500克有多重。使具体的质量不 断内化,形成一定的经验,使学生学习真正成为实践、操作、体验的过程。这样, 使学生在多项操作活动中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 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以上认识,又通过与各 位老师在论坛上的研讨及试讲。在建立千克的概念时,我设计了估一估、掂一掂、 比一比、猜一猜、拎一拎等操作活动,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熟悉的实物结合在一 起,初步感知1千克的质量观念。为了让学生感知1千克到底有多重,我让学生 估一估1袋苹果的质量,然后称一称,再掂一掂。学生在感知1千克的质量之后, 通过比一比1个2分硬币与1千克苹果的重量区别,猜一猜1千克棉花和1千克 铁,谁重?拎一拎自己的书包有多重,从而深化概念,使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在 感悟中交流,在交流中形成鲜明的表象。 教学进率这一环节的设计是通过认真思考论坛中同行们的建议,特别是在学 校试讲时,同学年组的教师提出的建议,我进行了再设计。采取以小组合作的学 习方式,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 去研究、探索。于是我出示2袋500克的盐和1袋1千克的苹果,让学生按照学 习提示先猜一猜谁重?然后通过算一算、称一称、比一比来验证,最后说一说发 现了什么?从而使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并总结出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1千克 =1000克。随即追问5千克=()克,4000克=()千克。既体现了边 学边练,又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推理和判断思维能力,使学生体验了合作探索新 知的成就感。 在认识常见的秤时,我展示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 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巩固新知,应用拓展)为了有效地巩固所学的知识,体现练习的趣味 性、灵活性,知识应用的开放性,学科间的整合性。我设计了不同层次、不同类 型的练习。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中去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而课外小知识,既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真正实现了人人参 与,人人学会。(预设:在这里如果学生提出字母g表示什么?或用斤和公斤表 示物品的质量时,我要加以解释。) (四、畅谈收获,拓展延伸)最后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调查物品的轻重,使所 学知识得到延伸,既加深对克与千克的认识,还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数学的乐趣与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总之,在整个教学流程的设计上我 力求充分关注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力求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 和空间,便于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在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文章来源:易公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