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是怎么“独立思考”的

2022-03-15 13:42 作者:小燕子贝克  | 我要投稿

如何“独立思考”

作者:老贝

                             2022年11月16日星期二(V1.3)

  在网上冲浪时,很多人都会强调我们要“独立思考”,问题是,如何独立思考?他们并没有教我们。我在此抛砖引玉,提出我个人的见解。欢迎大家的批评与指正。

  目录:

一,    在自己已知的范围内与想要了解的事情找到关联

二,    发散思维,寻找其他可能相关的因素

三,    进行“破坏性”检验

四,    如何加强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一:在自己已知的范围内与想要了解的事情找到关联

 

  在观看一个视频,阅读一段文字的时候,我们需要明白作者的论点以及论据。并且我们自己也要在脑海里面进行推演。作者得出的结论,与什么事物有关,我自己能不能根据这些事物之间的关联推出与作者一样的结论?以一段文字为例展开分析:

 

 

 

 

社会生产力、人类劳动技能和思维判断力的大幅提高,都是劳动分工的结果。……

……在有些制造厂,这十八道工序分别由十八名工人担任,然而,在其他制造厂,有时一个人要兼任两三道工序。我见过一家这种类型的小制造厂,由于只雇用了十名工人,因此有些工人担任了两三道工序。

尽管他们很贫穷,所使用的必要的机器很简陋,但他们如果努力,一天也能造出约十二磅重的针。每磅有四千多枚中等大小的针,照此计算,这十名工人每天就能造针四万八千多枚,也就是每人每天可造针四千八百枚。

但如果他们独自工作,没有接受专门训练的话,那么,他们肯定不能每人每天制造二十枚针,说不定连一枚也造不出来。他们不但造不出现在由适当分工合作而加工数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连这数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或许也无法完成。

凡是能采用分工的工艺,一旦采用分工制,便会相应地提高劳动生产力。各种行业与职业的划分,似乎就是这种好处造成的。

《国富论》(1776年) 作者:(英)亚当·斯密

第一卷 第一章 论劳动分工

 

作者先提出了“劳动分工能促进生产力”的观点,再提出了制针厂的例子,同样的人,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工具,有大为不同的劳动结果。

 

当我看到这个例子的时候,我想的是:1,原始社会的时候,基本上是一个人为自己做所有需要的事情。2,随着时代发展,社会的职业种类是越来越多,也就是说产生了劳动分工,并且分工越来越细致。3,自己周边的情况:我擅长学语文,但是我不会画画;我的同学擅长画画,但是不擅长学语文。我跟同学可以优势互补,我跟同学都开心。4,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是不是与原文描述的符合?时代的发展与原文所说是不是一致?

 

这样,我就构建了自己的逻辑链条,我自己得出的结论与作者相同,我也就“初步”认为作者的这个叙事是正确的。到目前为止,我不需要额外的查阅资料,这些都是根据我的生活经历粗略推导得出的结论。

 

 

二:发散思维,寻找其他可能相关的因素

 

 

  引文中描述的是在经济学中的关于劳动分工的问题,我对经济学了解不多,为了了解相关概念,需要通过不同途径查阅资料。在不同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就像“1+1=2”一样,几乎没有造假的可能。为了尽可能的保证资料的准确性,优先查找国内外学术界认可的,权威性较高的书籍、网络资料(像某度百科的那种优先度基本上是最后)。也可以询问教师、学者。

  引文有关的是“劳动分工”,“生产力”,“制针厂的生产”。根据我找到的资料,加上自己理解。将概念与引文结合,可以得到:

 

劳动分工:每人只负责一道或两道工序,是重复的,机械性劳动,基本只靠肌肉熟练性。

生产力:单位时间单位个体产出的劳动价值大小,对应到原文就是一个人在一天时间内使用相同的劳动工具能生产多少根针。

制针厂的生产:针的总产量。

 

在制针厂是这样,在其他的行业是不是也是这样?“劳动”是全行业劳动的统称,那么“劳动分工促进生产力”有没有普适性?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查阅不同行业的历史改进情况。不需要查阅所有行业,从中挑取几个有代表性的行业即可。

  我查阅了汽车制造、农业与炼钢业。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美国福特汽车的“流水线”改造,这个改造恰恰就是进行了劳动分工的升级迭代。这次改进降低了汽车的制造成本,提高了汽车产量,符合“提高生产力”,符合更深度的进行“劳动分工”。那么,我可以进一步认为,引文的结论具有“普适性”。

 

到目前为止,我明确了自己的逻辑链条与作者的逻辑链条,我也基本相信作者的结论了。

 

 

 

三:进行“破坏性”检验

 

 

  但是这样得到的结论一定是正确的么?会不会有特殊情况的发生呢?我们再回顾一下作者的逻辑链条:

 

 

工人不分工 ——》 产量低   工人分工——》产量提高   

工人进一步分工——》产量进一步提高

 

 

有没有可能工人进行了分工,但是产量没有提升呢?这个需要在网上查资料,也需要结合自己经历。在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就想到了“集体农庄”,苏联的“集体农庄”制度长期为人诟病,中国历史书上也强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卓越贡献。但是,按照作者的逻辑,集体农庄的田地规模大,参与劳动者多,劳动分工更细致,产量应该更高,不是吗?

  在经历了第一第二阶段后,我已经基本相信了这个结论,这时候我需要想办法让其逻辑自洽。在集体农庄中,的确是分工更好了,但是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受到了影响。劳动分工带来的积极影响无法抵消劳动积极性下降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产量比单干底。这时逻辑就自洽了,作者的结论仍然是成立的。

  存不存在一种情况,就是产量提升并不是劳动分工的功劳,而是生产技术改进带来的呢?这时就需要观察产量上升的每个阶段,找出原因。最后我发现,产量提升不一定是由于分工改进,但是分工改进一定带来产量提升。因此作者的逻辑还是成立的。

 

………………………………………………

 

  经过一系列的“左右互搏”,作者的结论都成立,有时候需要加一些限制条件(例如牛顿运动定律就要求在宏观低速条件),或者额外添加特殊情况。那么这个时候作者的理论就是非常完善的了。这一步骤尤其多用于部分年代久远的科学结论,例如亚当的《国富论》成书于1776年,而今天经济学理论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看此书时需要对部分结论作出修订。

 

 

 

四:如何加强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每天接受到的讯息那么多,想要对每一条讯息都作出判断是不可能的,太繁琐且耗时间了。实际生活中我也很少进行判断。只有在感觉不对劲或者讨论争议性观点的时候,我才会实行以上步骤。

很多时候,我主要靠第一步进行初步判断,头脑第一感觉没什么问题,就默认它是正确的。有时候感觉不对劲,就会停下来,细想之后,发现自己是错的,就想为什么我一开始我会判断错。如果还是不对,我才会继续深入挖掘。

想要减少确认信息的时间,就需要我们拓展第一步的范围。

1,   建立事物间的联系,“要多想”,每个事物,每个讯息就像海洋中的孤岛,需要帆船将其链接,帆船越多,链接越紧密。找到事物间的共同点,进行对比、类比。昨天下雨了,过几天突然停电了,这俩事有关联吗?有没有可能是下渗的雨水溶解了土壤中的物质,破坏了埋藏于地底下的电线呢?类似地,很多事物之间总有着隐秘的联系,你也能在许多大佬的文章中发现,他们为了论述A,必须先介绍背后的B。

 

2,   拓宽自己的知识范围,阅历边界。先说知识范围。一个人在学校中学到的东西大多是片面死板的。历史老师只会让你死记硬背知识点,而不会告诉你不同事件之间的背景,有时候你不理解,为什么要XX,实际上这是历史的必然,当时的掌权者并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数学老师教你的题目,高中阶段尤甚,大量的奇技淫巧,“超纲方法”,却并没有培养你的理性思维。我们学习理科,除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这些都需要自己的磨练。看教科书上的伟人事迹时,重点不在于他们发现(发明)了什么,而在于他们观察到了奇异的现象,他们知道了有这样的理论后,为什么他们会进一步的这样去做。也就是说,我们要掌握他们的思考方式。综上,倘若一个人只靠学校里面的知识过活,却没有其他拓展,想指望他能独立思考是很难的。他必须要花费大量时间在查资料,验证准确性上。

我从初中开始,就开始看杂七杂八的书,对于年轻人来说,看书不要精,而在杂,不同方面都略微了解一点,“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培养自己初步的世界观,基本了解这个社会是如何运转的。待年纪稍长,晓得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可以在此专攻。在互联网发达的当代,想要查阅一个知识点,是非常简便的,但是要入门某个学科,就需要看“大部头”的书,帮助你搭建完整的体系结构。这样在接受不同讯息时,都能有基本的判断能力。而不用将信将疑。

再说阅历边界。人正常生活的圈子其实是很小的,所涉猎的行业也非常稀少。正常人的一生,无非是上学、上班、死亡。我们所能做的,不需要多么宏伟,只需要在放假休息的时候。骑上自行车出去转一转,附近的工厂,农田,河流。哪怕是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都去看看,与大叔畅谈人生,跟大妈说说家常。听他们说说经历。在聊天的时候将话题控制在过往变迁历史,大爷大妈的从业经历。通过小人物窥探行业的景象。回老家探亲访友就是最好的时候,既不会因为无话可说而扯到你的终身大事而尴尬,也不会显得无趣乏味,正好回味当年的光辉岁月。借着这个机会对中国社会各阶层行业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体会到最新的一手信息。这是在书本上得不到的。

 

好了!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希望各位读者在看了我这篇文章后有所收获,倘若作者在此后有什么新的感想,都会在本文进行修改。有不同意见的读者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们的指导意见!

 


我是怎么“独立思考”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