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小学语文一年级考据学习(二)~

2022-03-15 13:40 作者:八戒自由自在  | 我要投稿

会意字,是说字的整体是各部分的意思组成的,比如人言为信,组合意思的方式造的字就是会意字,日月明,小土尘,双木林,三木森,三人众

春天的诗,咏柳,搜一下贺知章

贺知章(约659年— 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唐代诗人、书法家。

少时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开元中,张说为丽正殿修书使,奏请知章入书院,同撰《六典》及《文纂》。后接太常少卿,迁礼部侍郎,加集贤院学士,改授工部侍郎。俄迁秘书监。他为人旷达不羁,好酒,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天宝初,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赐镜湖剡川一曲,御制诗以赠行,皇太子以下咸就执别。建千秋观以隐居其内,未几卒,年八十六。肃宗赠礼部尚书。 

贺知章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李适之等谓“饮中八仙”;又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司马承祯等称为“仙宗十友”。其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其中《咏柳》《回乡偶书》等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全唐诗》录其诗19首

哇塞,贺知章原来还是状元

来考据一下啥叫乙未科

从高祖李渊到唐明皇前期,所有进士都称为“乙科”。唐明皇为彰显文德,下了道诏旨说:“近世没有甲科,从朕开始,就要打开甲科大门,让最优秀的人才成为天下人的表率。”终唐一代,“甲科”成为进士科中前三名的代称。

宋朝发生了很大变化,前期的进士考试,甲科、乙科还都是指进士而言,且甲科一定是优于乙科的。直到北宋后期,甲、乙科还都是进士分档的概念,即甲科为一档,乙科为二档,甚至出现了第三档。

到了明、清,又出现甲、乙科之称,就比较容易区别了:凡经过殿试的正规进士都叫甲科,未经殿试的举人都叫乙科。

但是我觉得不对,乙未科明显前面两个字是一起的,好多个朝代都有乙未科状元

想了想找了个乙未科状元的年代搜“公元1175年是乙未年”,于是出来了

 乙未年是中国传统历法六十干支纪年中的一个,乙未年的地支为未,对应十二生肖中的羊,所以这又可称为羊年

乙未年公历是哪一年?

1、第1千年(指从公元1年至1000年间的这一千年):35年、95年、155年、215年、275年、335年、395年、455年、515年、575年、635年、695年、755年、815年、875年、935年、995年。

2、第2千年:1055年、1115年、1175年、1235年、1295年、1355年、1415年、1475年、1535年、1595年、1655年、1715年、1775年、1835年、1895年、1955年。

破案了

695年是乙未年,那年开的科举叫乙未科啦~

忽然很想了解下官职,他“离职”前做到秘书监,是几品。。

第一个是小说看多了,话说我觉得《科举制男装大佬》写的真的很有水准,里面就是唐朝中后期的架空,涉及到官职左侍郎啦尚书啦入阁啦什么的。。。。第二个是看中国文学史时候,里面的诗人词人真的基本都胸怀抱负,好多都在官场沉浮了,各种官职飞舞。。。

等我去我的书库里面找一下古代官制

太失望了,这个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通过两本下来,确定是。。。可以不看了的。。

还是百度吧

这个架构图挺好的,不过具体几品还再看看

哇塞,太傅是正一品啊,京兆是从二品,六部尚书是正三品,秘书监是从三品

好了,先这样吧。。。我知道贺知章是从三品辞职的。。。

不过这个爵位,开国侯是从三品。。。。不是开国封的侯呢?高适最后封侯,是从三品吗?说是所有大文学家中官位最高的。。。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唐朝的官袍颜色具体是怎样,我大概记得三品是绯衣,五品是紫衣。。。还是我记反了。。。有话说“绯衣高官”“穿朱着紫”。。。大致记忆来自上面的那个小说。。。

看到了后半部分就先补上^_^,现在去搜袍子色

百度了一圈——长安十二时辰那个解说挺好,但是穿衣人辣眼睛。。。但还是用吧

好吧,我记反了,紫色是三品,绯色是五品

回到开篇,我考据完了,贺知章最后穿紫衣啦,紫衣高官^_^

夏天,杨万里,小池

杨万里 (南宋文学家、理学家,主战派人物),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杨万里早年多次拜他人为师。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举进士,授赣州司户参军。历任国子监博、漳州知州、吏部员外郎秘书监等。在朝廷中,杨万里是主战派人物。绍熙元年(1190年),借焕章阁学士,为金国贺正旦使接伴使。后出为江东转运副使、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乞辞官而归,自此闲居乡里。开禧二年(1206年)卒于家中。  谥号文节。 

杨万里的诗自成一家,独具风格,形成对后世影响颇大的诚斋体。学江西诗派,后学陈师道之五律、王安石之七绝,又学晚唐诗。代表作有《插秧歌》《竹枝词》《小池》《初入淮河四绝句》等。其词清新自然,如其诗。赋有《浯溪赋》《海鱿赋》等。今存诗4200余首。

话说贺知章为啥就存诗19首,这跟安史之乱不应该有关系啊。。。

杨万里生于南宋初始,南宋是灭于,1271年?元朝年代我是咋记的。。。还是回去查一下自己的年代记忆编码吧。。。没法,记忆本来就是各种巩固的过程,对于元代我的确总不记得

1271年,原来是忽必烈定国号的时候

1206的记忆原来不是用的元朝相关的典故,而是联系的秦亡。。。-206——1206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难怪我总也联想不到。。。

哇塞,杨万里,那不就是一位,跟南宋同年生同年亡的人物?其实说南宋实际亡于1279,但是我懒的去再编了。。。就用1271吧

秋天,杜牧,山行

看名字,咏柳,小池,山行,感觉自然景物的描摹可以研究下

杜牧(803年—852年),唐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字牧之。杜佑之孙。唐代文学家 、大和进士。历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监察御史、宣州团练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左补阙、史馆编撰、司勋员外郎以及黄、池、睦、湖等州刺史。晚年尝居樊川别业,世称杜樊川。

性刚直,不拘小节,不屑逢迎。自负经略之才,诗、文均有盛名。文以《阿房宫赋》为最著,诗作明丽隽永,绝句诗尤受人称赞,世称小杜。与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代表作《泊秦淮》《江南春》《赤壁》《题乌江亭》等,脍炙人口。年轻时即好读兵书,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又著《罪言》《战论》《守论》《原十六卫》等文论当代兵事。会昌三年(843年),昭义军乱,上书李德裕论用兵之法,为德裕采纳。著有《樊川文集》。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秃,阿房出,原来是他写的啊。。。。

可是,怎么我看了文学史后,感觉这家伙就是个“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的风流家伙呢,他自己也说“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唐朝755年安史之乱,其后就一直内乱,杜牧又是官二代。。。又是甜菜

冬,王安石,梅花

王安石 (中国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1021 -1086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有《临川集》等著作存世

北宋是960-1127,这是北宋末年了,改革派和守旧派之争,从1069开始,^_^,这个好记了,变法嘛,就是改变,把960倒过来,前面加1,就是变法开始的时候啦,算算,北宋开国109年开始变法,然后变法的新旧之争持续了17年,其间一大批官员起起落落,坎坷非常

好吧,这是学文学史的时候,内容太多了,大体的感知下,细节的都是准备在具体各种学习中领悟的^_^

那关于春夏秋冬写景的具体描摹,打算下一篇里面再琢磨下了,这篇就over了~



小学语文一年级考据学习(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