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南懷瑾老師的這些話,與你的生活息息相關(紀念南師誕辰105周年)

2023-03-18 10:24 作者:天羅地網  | 我要投稿

編者按:

春暖花開季,憶念南師時。南懷瑾老師是經師,更是人師。他出世入世,不拘一格,隨機設教,圓圓融融。宗性法師曾說,“每讀一次南老師的著述,內心的堅冰總會融化一小塊兒。” 南師一位年少的讀者形象比喻:“生活中有問題、有想法,就會去看看南師怎麼說。南師簡直是神奇的哆啦A夢,好像什麼問題他老人家都提前為我們想到了。”

我們從南師著述中選編了與你的生活息息相關的8個不同面向的講述,包括有自信、睡得好、真灑脫、教好娃、懂陪伴、交古人、會學習、要覺悟,每一段話都十足的接地氣,却即浅也即深,帶來由淺入深層層蕩開的生命啟發。南老师从未离开,帶著你的疑問打開南師著述,相信必定可以會心一笑。

「有自信」

有時候對某些事要有絕對的信心。假如沒有這種自信心就不行。學過中國武功的人就知道,學軍事的更知道,如果喪失了自信,功夫再好,也會被打垮的。看《荊軻列傳》,他的劍術並不高,有一次他去看一位劍術高手。荊軻舉起劍來,那個人不動,只兩眼盯著荊軻,結果荊軻還劍入鞘,回頭就走。如果以現在的武俠小說來說,那個人的眼睛已經煉就了一種特有的剛毅之氣。事實上是寧靜、自信的精神把對方克服了,這是以武術來說明自信心的重要,尤其個子矮小的人與體格魁梧的人打鬥,如先自失去了信心,一定失敗。自信在很多地方,對很多事情,都是很重要的。

「睡得好」

想從事熬夜工作的人,正子時,即使有天大的事也要放下來,睡它半小時,到了清晨五、六點想睡覺千萬不要睡,那一天精神就夠了。不過失眠的人大都挨過十二點,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結果快天亮睡著了,到第二天都是昏頭昏腦,因此你會感覺失眠導致自己睡眠不足,實際上是你沒有經驗。假如一個人生病了,感冒也好,重病也好,就需要睡覺休息,人得到充分的睡覺休息後,思想靜下來,氣血的流行就會順自然的法則走上軌道,所以能夠袪病,能夠延年。

「真灑脫」

“於事無與親”,這是應帝王第一個秘訣,入世的秘訣。有道之士到這個世界做人做事,做任何事都是無與親,不親。不親是什麼?就是佛學裡的不執著,不抓得很牢。該做生意就去做,人生應該做的就去做,做完了,行雲流水,遊戲人間;一切善事都做,做完了不執著,不抓得很牢。對自己生命更不要抓得很牢;年紀大了,總有一天再見,再見就再見,沒有什麼關係,一切聽其自然,萬事不執著,這樣才能夠入世。

「教好娃」

根據中國傳統文化來說,真正的兒童教育學的是“灑掃應對”,小孩子在六歲至八歲之間入小學,怎麼掃地、抹桌子,怎麼與老師、大人、朋友講話的禮貌態度、規矩,這個最重要。古代講入小學開始學“灑掃應對”,是學做人的基礎,教育的目的是做人。

你不要看掃地、抹桌子、端碗沒什麼了不起,這些都是一種生活的教育,生活教育會了,以後長大去做事自然會了。基本的教育沒有學好,而專門去讀書,那叫學知識,把知識學會了,而做人的基礎沒有,這個教育是失敗的。

但現在人卻與古人相反,現在小孩子進幼稚園也好,受小學乃至受大學教育,學的都是知識,而對於做人、處事的根本道理,都是不懂,所以社會一片混亂。

「懂陪伴」

家人父母子女之間,沒有是非,只有情感。

中國古人教你夫婦之道,有一句話“相敬如賓”。

夫婦之間,永遠保持談戀愛時的態度——相敬如賓,感情一定好。不但夫婦如此,朋友也如此。擴而大之,長官對於部下,部下對於長官,也是這個道理。

「交古人」

我常勸青年多讀古書,不要以為自己學問夠了,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學問經驗永遠不會夠的。古人著書立說,累積了多年成功與失敗的經驗,窮畢生精力,到晚年出書,流傳下來,我們如果不讀古書,那才真是愚蠢。

清代中興名臣左宗棠,在未得志前,連吃飯也成問題,但他的書房就有一副對聯:“讀書萬卷,神交古人”,這種胸襟,這種抱負,是年輕人應該效法的,這就是“尚友”,也是與古人交朋友的意思。

我主張今日的青年,欲讀古書、談修養,必須經史合參,四書五經之外還要讀史書。如果唯讀經不讀史,就會迂闊得不能再迂;倘使唯讀史而不讀經,那就根本讀不懂歷史。歷史上這些事蹟,給我們太多的經驗和教訓了。

「會學習」

有一點特別要注意,天下有許多事情,雖然力量很弱,但是加上時間就會變強。

常常有些人說,年紀大了,要學什麼東西沒有時間。我就常拿他這個精神告訴人家,一天只用十分鐘好了,一年、兩年下來就不得了。實際上,我們回想起來,讀書也好,學別的也好,很少用超過一天十分鐘,連續三年加起來那麼多的時間。如果真下這個工夫,無論哪一件事情,都會有成就。

「要覺悟」

老師教了重點,教了方法,自己就要能夠活用;自己不去體會,不去活用,這就是不能夠自得,而是拿到雞毛當令箭了。

禪宗有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話:“懸崖撒手自肯承當,絕後方蘇欺君不得”,意思就是學問修養要自得,自己啟發自己的靈智,就是道的境界;不是從老師那裡填塞進來的,也不是接受的。否則就變成了宗教的教條式信仰,那並不是道。

學問的修養、道的修養,都是這個原則,要“自得”。而學問以外的培養,則要學識。嚴格說來,學問就是道,而其他各方面的知識、寫文章等,那只是學識。


南懷瑾老師的這些話,與你的生活息息相關(紀念南師誕辰105周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