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影视圆桌第17期:日本真人引进片回暖了?

2018-09-14 22:08 作者:哔斯卡金像奖  | 我要投稿

       今年的日本真人引进片不可谓不多,截止到今天,已经有11部日本电影上映,八部为真人电影。其中两部《镰仓物语》、《念念手纪》更是在今天同天上映,结合前段时间刚刚问鼎内地最高日本真人电影票房记录的《小偷家族》,让人不得不产生了一种日本真人引进片已经回春的错觉。看着挺热闹的,到底是不是呢?

 

一、曲折的日本电影引进历程

         首先我们梳理一下日本电影引进中国的轨迹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蜜月期(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

       1978年到1990年间,有48部日本电影曾在中国公映,其中尤其以真人电影居多。《追捕》奠定了高仓健的冷峻形象,《望乡》与《生死恋》为日本美女栗原小卷在中国赢得了极高人气。除了明星效应,《远山的呼唤》、《人证》、《砂器》等影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寅次郎的故事》、《幸福的黄手帕》等优质喜剧反映的日本社会民情,也在中国市场得到了热议。


2、 低谷期(90年代中期——2011)

       1995年起,好莱坞大片开始以分账片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后,每年的分账片名额从10部增加到20部。2012年的《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又进一步扩大到34部,新增的14个名额全部为美国电影,以3D与IMAX影片为主。

       随着“好莱虎”不断进入,一方面,内地的观众逐渐不满足于口味清淡的日本电影;另一方面,较有票房保证的好莱坞电影本来就是分账片名额的首选目标。包括日本在内的其他国家的电影大多只能进入批片阵营,也就是买断版权。但是,在批片依然名额有限(每年约30部)的情况下,发行方也很少会将赌注押在市场表现不佳的日本电影身上。


       自1991年起到2011年,20年间大约只有20+部日本真人电影引进,票房最低的是2010年的《非常舞者》,只有47.1万,最高的是2007年的灾难大片《日本沉没》(1317万),而那一年的票房冠军是《变形金刚》,票房近3亿。

       2011年9月上映陈英雄的《挪威的森林》,以294.6万的票房惨淡收场,日本引进片迎来了寒冬。

新世纪后的日本真人电影引进片(不包括部分特摄与合拍片)【数据来自艺恩】




3、寒冰期(2011.9.16-2016.4.13)

       无任何日本真人电影引进,其中 2012年7月的《奥特曼:超决战!贝利亚银河帝国》到2015年5月的《哆啦A梦:伴我同行》期间,无任何日本电影引进。

 

4、里程碑式的转折点:2016年4月14日《垫底辣妹》

       2015年,《哆啦A梦:伴我同行》的五亿大爆,无疑是日本引进片的破冰开始。仅2016年一年间,内地引进的日本电影已经多达11部,超过了过去八年的总和,但其中有9部都是动画电影。


       2016年,日本小成本真人电影《垫底辣妹》内地上映,在排片少、宣传少而且盗版已经横行的情况下,靠着高上座率和好口碑,实现强势逆袭,以3700万的票房数字创造了奇迹。自此以后,日本真人引进片正式开始增多,2017年的9部日本电影中,有三部真人电影。而今年已经上映的11部电影中,真人电影更是达到了8部,跟2016年比,形式大逆转。

 

二、为什么日片突然回暖?

1、中国电影市场急剧扩张

       中国电影市场近年来的急速扩张有目共睹,票房收入、影院数量、观影人数、电影产量屡创新高,银幕数量早在去年就跃居全球第一。今年上半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破302亿,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8亿,乐观者预测到2020年,中国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

       这一优势也立刻反映到了日本电影上,2016年的《你的名字。》内地狂收5.77亿,不仅刷新了日片在内地的票房纪录,也让中国成为该片除日本本土以外的最大票仓。

 

2、优秀案例引发商机

      《哆啦A梦:伴我同行》、《垫底辣妹》、《你的名字。》,一系列优秀案例引得中日两方对日本引进片的态度急剧转变。

       一方面,《你的名字。》的巨大成功让日本方面受到了震撼。因为《你的名字。》以1900万的价格作为批片引进,五亿多人民币的票房收入与日本东宝基本无关,所以今年东宝的《玛丽与魔女之花》就迫不及待走了分账片的名额(可惜票房不尽如人意),华纳日本、角川等公司也逐一宣布加深与中国合作的策略。

      另一方面,中国的买家也看见了商机。2015年之前的漫长寒冬,让日本电影的版权价格一降再降,而一旦成功引进爆款,背后的盈利当然惊人。据报道,东京电影节的中国买家数量大幅增长,跃居表现最突出的海外国家/地区前3名。


3、电影政策的扶持

       今年5月9日下午,中日双方签署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日本国政府关于合作摄制电影的协议》在内的多项协议;2017年《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的到期,也加速了中日电影重新进入蜜月期的脚步。

      另外,日本片的大量引进,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韩流”的缺失(最后一部在国内上映的韩国电影是2015年9月的《暗杀》)。

 

三、进来是进来了,却遭遇水土不服?

       随着引进数量的增多,版权价格也涨了起来。日方要赚钱,看见商机的中间人们当然也要赚钱,从《哆啦A梦:伴我同行》到《你的名字。》,原本几十万美金的批片价格也水涨船高,离谱的甚至上亿。类比几年前的韩国版权,热门市场从不缺少金主。

       引进费用、手续费用、商家必要的费用加上宣发成本,基本上,片子做不到3000万就要亏本了。——2016年,安乐(北京)电影发行公司总经理张晗在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谈论到日本引进片

      这一标准在两年后电影市场更加火热的今天,应该只会升不会降。

      然而,日本电影的市场表现却只能算作普通,目前日片内地票房冠军依然是两年前的《你的名字。》,即使是同样的蓝胖子,也难以重现2015年《哆啦A梦:伴我同行》的火热。真人电影就更惨,日片票房排行前七名都是动画片屠版,第八名才轮到真人片《小偷家族》,还被挡在一亿元人民币大关之外。

 

今年日本真人电影票房成绩(数据来自艺恩,截止至2018-9-14下午18:00)


        那么,为何日本真人电影如此不卖座呢?

        其实,日本真人电影不卖座的情况,并非仅在中国,在日本本土,真人邦画除了受到外片的挤压,动画片也是一个很难战胜的对手。以2017年为例,仅有《银魂》和《念念手纪》、《忍者之国》三部进入总票房榜前20。邦画前十除了这三部,也只有《22年后的自白:我是杀人犯》(这部还是韩国翻拍),一共四部。这也意味着,日本真人电影,本来就没有那么多可以选择的优秀商业片,目前国际上主流的商业片以科幻片或者奇幻片居多,这两种类型都需要极大的特效成本投入,这让以中小成本见长的日本电影人难以持续产出。引进商往往只能选择看起来有豪华明星阵容或超强IP的商业片与高口碑的文艺片。但在这极小的选择空间中,又有各种各样的水土不服。

1、风格文艺——口味不合

       日本电影盛产文艺风格大师,拥有独特的美学价值。但是对熟悉了好莱坞成熟商业片叙事节奏的内地观众来说,日片的节奏,往往过于缓慢了。

       今年年初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引进了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第三度嫌疑人》,它讨论了家庭伦理、社会伦理等社会议题,也保留了是枝裕和的作者特性。即使艺联的购片与宣发成本都相对较低,但面对艺联的上一部电影《三块广告牌》(美国)6347万的佳绩,《第三度嫌疑人》452万的票房也还是不太够看。实际去观影的观众里,也有“太慢了”、“没耐心“等观感。:


       从引入片来看,《挪威的森林》、《与君相恋100次》、《深夜食堂2》等也都是需要慢慢品味的耐心消耗品,而无论这些电影口碑如何,最后的票房成绩也都不太好。

 

2、现实类题材——共鸣不强

       日本真人电影还有一类非常突出,即关注当下的现实题材。但由于中日两国国情相差太大,难以引发国内观众共鸣。在这一点上,同样是外来片,印度电影远比日本电影有优势。


       今年5月18日上映的《昼颜》电影版就是一个案例,该片聚焦日本“昼颜妻“的社会现象,对婚姻问题做出了有意思的探讨。不仅电视剧在日本引发巨大反响,电影版的成绩也不错。而在国内,尽管因为主创在上海电影节期间来站台,原价60元的电影票一度被炒到上千。但等正式上映,凄惨的票房却与之前的热闹大相径庭,在电影相关的论坛上,还能看到很多看过的观众质疑影片输出的价值观。

 

3、悬疑惊悚——遭遇删减

       日本电影里,还有一种类型片非常突出,就是悬疑惊悚题材。但为了配合国内没有分级制度的现状,这类影片引进时常常要遭遇删减。


        2016年,《寄生兽》上映首周,就以4028万元人民币成为日本真人电影在华上映的票房冠军,排片率仅次于《星际迷航3:超越星辰》。但由于该片含有大量血腥暴力镜头,引进时曾做了大量删改,将上下两部删成了一部片z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影片吸金(当然,这部删减这么多,也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能顺利挤进排片)。

 

4、明星效应——购买力薄弱

        文艺风格、现实题材、悬疑惊悚都很难卖,那么卖明星阵容可不可行呢?很遗憾,今年的《恋爱回旋》基本上宣告了这一路径也很难成功。

       《恋爱回旋》聚集了一票在国内日饭圈里耳熟能详的演员,主演新垣结衣更是在国内有着不低的热度,原本就凭着治愈系笑容收获满满好感度的她,因2016年底的一部《逃避可耻但却有用》在国内树立了可爱的“国民老婆“形象,”红出了圈外“。但一部《恋爱回旋》彻底将网络上虚高的热度神话破灭了,仅仅1800多万的票房,与片方5000万的预期相距甚远。也明示了哪怕是顶级流量的日本明星,照样扛不起内地电影票房。


        这背后的原因是,虽然在一部分圈子里,某些明星拥有很高的人气。但是由于日本影视多年在国内的冷遇,仅靠一两年的“回暖“,很多人对日本的电影、演员和导演依然非常陌生,甚至觉得不能忍受日本演员的演技,认为过于浮夸,自然也就不会买账这些明星卡司了。

 

5、IP大片——未达预期

      《深夜食堂》系列一直在国内拥有超高口碑和一批固定受众群,强烈的IP效应使得国内都开始翻拍。而2017年《深夜食堂2》仍然仅有1388万的票房。


       去年上映的《银魂》拥有包括小栗旬、长泽雅美等在内的豪华演员阵容,银魂本身也是超人气漫画IP,强强联合,稳坐当年日本真人票房冠军。在我国也以8135万的票房刷新了真人日片的票房纪录,但片方表示这个数字还是“不太理想”,距离回本还差那么一点。问题是,这是否已经是顶级IP+豪华演员阵容能够达到的最大极限了?如果是,那还真的有点尴尬。

 

6、外力因素——难以同步

       漫长的引进、审查与排片流程,使得不少电影上映时,DVD影碟已经发售多时,而部分宣传环节的不合时宜,更加重了这些影片的困境。

 

四、还是要心存希望

      不过,今年八月份的《小偷家族》又创造了一份无人预料到的票房佳绩,公映首周末斩获5000万票房,上映第九天就刷新了由《银魂》的日本真人电影在华最高票房纪录。目前累计票房9652万元人民币,密钥已经延期到了10月2日。尽管最终能磨到多少,还是个未知数,但无疑已经为被认为不受内地观众欢迎的文艺风格与现实题材再一次拓宽了上限。


       纵观小偷家族的成功,除了是枝裕和+金棕榈的口碑保证,从上海电影节“上海一套房换一张票“的热度爆高,到李健推广曲、黄海创作海报、主创来华宣传、王传君为小演员剥橘子皮等一系列成功的营销操作,影片得以在最热的时候快速在国内上映也是不可忽视的成功因素之一。

       从日本上映到国内上映,《小偷家族》仅用了两个月不到的时间,甩其他要延期4个月到一两年的日片不知多少个身位,在热度维持上稳住了。实际上,现在日片引进内地的“窗口期”也确实越来越短,今后是否能进一步缩小与日本本土的时差,也是今后关注的焦点。

      除了今天上映的《念念手纪》与《镰仓物语》,据传佐藤健与土屋太凤的纯爱催泪大作《跨越八年的新娘》、以及万众瞩目的《银魂2》也将于年内登陆内地院线,能否继续创造奇迹,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PS:我们为大家拿到了《鎌仓物语》电影票,看完专栏点个喜欢,再去链接里转发一下就有机会拿免费电影票哦~
https://t.bilibili.com/163464320688143129


影视圆桌第17期:日本真人引进片回暖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