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大力提倡以中医药预防为主的医学健康体系
应大力提倡以中医药预防为主的医学健康体系
文/湖北阳新易杏堂中医研究所 成名 编辑 李星 赵海
健康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钱,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何谈创造人生价值?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都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通过各种方式来保持身体健康。可人类同疾病作斗争就一直没停,疾病谱在扩大,新的病种在增加,人体抵抗疾病的免疫力在降低。有很多病到目前页无特效药治疗,只能预防。西医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及耐药性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摆在人类的面前亟待解决。

是什么原因导致目前这种现状呢?原因是多方面的:环境污染,空气含尘,有害物质超标,粮食等原料农药化肥超标,食用器具含铝铅等重金属过高,水源污染等都是罪魁祸首,这是外在因素。而内在因素是过分贪图享乐,包括物质、情欲,工作劳累身体透支,压力(包括心情、工作、生活)过大,疾病会在人体免疫力低的时候乘虚而入。
我国刚踏入小康水平,医药费用也是逐年增加,光抗生素一项费用就占全世界首位。很多慢性病目前也是依靠西药维持,西药仅是控制了症状,治愈之路却遥遥无期,许多患者需终身与药物相伴。

既然很多病不能治好,为何我们不在疾病发生之前就通过其他方式调节呢?《素问·四时调神论》谓:“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古人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的论述了未病先防的重要性,提出了治未病的重要原则,就是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这就是中医学的生命力之所在,现已成为中国预防医学的座右铭,这也是中医有别于西医的主要特征。比如中医药调理,饮食调理,适当补充保健食品,锻炼身体,都可以增强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实践证明,通过一些中医药养生方法,可以达到调节身体、预防疾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作用。政府须大力提倡以中医药预防为主的医学健康体系,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医疗开支,让简便廉验的中医药发挥巨大的作用,利国利民。
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和内核,一是本体观念。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即是元气论,认为宇宙和人的本体是气。中医从理论上解释人和自然的关系,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规律等核心概念。而西方科学的本体是原子论,认为万物万事是可以细分的。二是思维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中医与西医的本质区分其实就是思维方式的区别。在疾病观上,中医认为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体阴阳失调,功能失衡;西医认为每一种疾病都有一种特殊的生物学原因。中医是和合性思维,认为人体功能的动态平衡、稳态、和合态是健康状态,因而治病的根本原则是采用调节、调和为主的治疗方法,将失衡的状态调节到动态平衡、阴阳和谐状态,这就是中医预防、治疗、保健的核心。中医不是针对致病的微生物或是病菌等,而是通过调节身体的状态来调整机体失常的症候群,从而促使身体回复本应有的平衡状态。这种摄生防病的学术思想在现代预防医学中有着非常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思想。
西医则主要是对抗性思维,即通过对抗治疗,杀灭致病因素。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对抗性治疗的弊端在于会给身体带来不同的损伤,这与中医主张的“中和”思维有着本质的不同。
“天人合一”是中医朴素的哲学观,“辩证施治”是中医科学的医疗法则。二者是传统中医药的核心理论,也是五千年中医药文明的精髓,是人类智慧宝库中光耀千载的瑰宝。中医施治也有别西医治疗。中医以辩证施治为纲领,体现在望闻问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四诊八纲。通过整体的观察分析、了解、查证一个人发病的背景因素,再从具体病情观察,分析确定诊断一个人生病的病因、病理、症状、特征、程度、属性,最后决定其治疗方案和治疗药物,从而达到标本兼治,药到病除的效果。西医治病主要依据仪器检测、化学分析诊断病情,最后制定方案进行对症治疗。离开了仪器检测和分析报告,西医的诊断就无据可依、很难下手。因此,西医治疗一个稍复杂点的感冒,花千八百元钱医药费很正常,而中医“望闻问切”再加药费几十元就可以治好。“简便验廉”是中医优于西医的独特之处。
中医药来自于民间、基层、大众,这不是假话,中医圣贤张仲景、华佗、扁鹊等都来自民间。民间许多偏方、秘方、验方、单方值得我们整理保存、挖掘利用,这些经过实践证明确有疗效的现成成果不加利用实在可惜。如果把那些开发研究西药的经费,转移一部分用在挖掘这些民间中医药成果上,难道不是利国利民的善举和创举?民间医药大有作为,它是医药史上一个真实写照。
我国现有大小制药厂六千多家,其中97%是西药生产厂,3%是中药生产厂。自有知识产权和有新产品开发能力的厂家仅占3%,这种比例说明我国制药产业结构不但不合理,而且与我国国情不符。中国是中医药发祥大国,但现实是我国是化学西药生产大国和应用大国,西医院更是多于中医院。而且很多中医院都是挂中医的牌子,唱的是西医的调子,丢了望闻问切、依靠仪器与化验;丢了丸散膏丹、迷信西药与输液。其实中医和西医各有长短,在服务人类健康上应优势互补,把相互的优点吸收起来,发展新的医学。
随着国家重视中医药,党中央、国务院出台政策积极发展中医药,中医药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随着中医药健康文化的宣传、中医药知识的普及,中医药越来越得到老百姓的理解和认同,事实证明中医药的春天来临了。一些城市开设了亚健康门诊、身心健康门诊,预防为主的新健康理念越发深入人心。我们坚信,随着以治疗为主的医疗模式转换为以预防为主的医疗模式,人人享受卫生保健的时代即将来临。只有全民健康,才有全面小康。只有实现健康中国,才有中华民族崛起与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