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会真记》
读《会真记》之后的一些幼稚不成熟粗陋浅薄笨拙的看法。
会真记,莺莺传,元稹,这几个名词组合起来,就构成了一部唐代传奇。
这个被世人解读出来的悲情故事在我看来并没有那么悲情,可能这只是一个简单的违背了当时礼教的故事。也许是因为我不知道爱情是什么样的,悲情是什么样的,或者说是我理想中的爱情至少不应该是这样的,我理想中的爱情会是精神上的平等物质上的自由,或者是像简爱说的那样什么在上帝面前两个人的灵魂谁都不会比谁低贱......但是,我有资格去批判他们吗?或者说,我有资格去批判那个所谓的不守礼教的莺莺吗?我浅薄的认为我不能。
崔莺莺,故事的女主角,整篇传奇里浓墨重彩的人物形象,一个智慧的,有很清晰的自我意志的女性。在大多数人眼里,她违反了妇女所要恪守的贞洁,她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遵守女德的女性,甚至可以说是对现在那些“恋爱脑”的反面教材了,但是我认为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抛弃当时的背景,反而结合背景,我更认为她实在是有智慧了。故事的一开始张生成了家里的救命恩人,再三的要求迫使莺莺见到了他,张生“一见钟情”了,这里的一见钟情真的是我们所说的爱情吗?我觉得不是的,文章的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了:“大凡物之尤者,未尝不留连于心,是知其非忘情者也。”莺莺太美丽了,张生甚至只看了她几眼就“爱”上她,张生只是注意到了莺莺的美丽。通过红娘的那几句问题和张生的回答我们确实可以看出张生的动机不纯,红娘也许是单纯也许不是,促成了这段见不得光的关系。
可以反观莺莺,为什么一开始严明的拒绝了张生甚至是警告了他,但后来却主动地把自己送到张生的床上,张生进京之后却又以一种近乎卑微乞求的语气请求张生呢?因为她认清楚了当时的现实情况。一开始她也许是用理智和礼教控制住自己,但是爱情欲望和冲动使她做出了违背道德的行为,她明白了此时封建道德礼教的保护网在她的对立面,封建道德礼教此时对她来说就是一把利剑,只要张生抛弃了她她就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即使是被张生占了便宜,她只能像乞丐一样乞求张生的爱去保护她今后的生活,甚至她原谅了张生对她的始乱终弃:“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她很清楚此时没有人会夸赞她重情义,她只是一个被人唾弃的恶心的女人了,她在为自己的冲动和糊涂负责。并且在多年之后张生要求见她她也严明拒绝了,因为那时的她被自己的丈夫保护着,张生只不过是想占她的便宜重温一下那段让她痛苦悲伤的时光,莺莺太清楚自己的处境了,她只是一个需要生活在现实里的女性,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对于当时的她来说太重要。她也非常清楚张生的动机,这种完全没有必要的可能会对今后生活产生阻碍的见面,莺莺明白自己已经犯了一次错误,第二次错误完全可以避免,于是在莺莺的再三权衡利弊之下这次见面被完全否决了。这是莺莺的智慧的一种体现,更是像乐蘅军所说的:自觉进取的意志,对自身处境有深刻的认识,同时能够积极进取。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到底能够有多少人能够像莺莺这样清楚的犯错,清醒的吸取教训并且完美的避免了第二次错误呢?我反问自己,分明明白了某些道理,但为什么还是会在一些关键时刻再一次犯错误?诚然,这么看来,我们大多数人甚至比不上千年之前的崔莺莺。于是我带着这种“学到了”的感悟,结束了这篇idea,看清现实,找到向前走的路。(我·:元稹,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