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01【褐藻】漂浮成片的马尾藻

2021-08-09 00:31 作者:芳香炽天使茉莉  | 我要投稿

写在前面的话:

本系列专栏是关于常见的水族观赏藻类的介绍、展示、饲养要点、个人体会

参考书籍《在日本可以看到的388种海藻写真+生态标本》

参考网站:algaebase.org 、Wikipedia

图片来源见水印

由于个人感情包含较多、体会和饲养经验主要来自玩家交流讨论整理,并不具有学术严谨性。但本着快乐饲养的前提,应该是勉强够用来参考。同时由于个人整理,可能会出现错误,欢迎大家指出,欢迎大神拍砖,一同交流学习。 

特别提醒:

这是茉莉某天突发奇想开着挖掘机挖的一个大坑,因为茉莉临近考研,本系列专栏随时面临长期不更新、停更甚至断更,大伙们看着图一乐呵就行

 

我怎么可能不更新呢(迫真)

马尾藻属( Sargassum),隶属于褐藻门、墨角藻目、马尾藻科, ,世界约有260+种、广布于热带、温带地区, 我国马尾藻属物种百余种,占世界总种类约近四成。马尾藻在我国沿海地区都有分布,光我国特有种,就有60+,马尾藻种类繁多,由地区、环境或年龄不同,藻的外形差异性大,甚至同株藻上下部分都能长得大相径庭。因此某些马尾藻藻体的不同部分很容易被分别定名多种,同种异名现象常见。


马尾藻藻体大型,往往可以长到30-200公分。其可明显地分为“根”、“茎”叶和气囊四个部分。“根”并非所谓种子植物的根,而是马尾藻的固着器,有盘状、圆锥状、裂瓣状和假根状等。马尾藻有别于其他藻类的一点就是拥有气囊,可在波涛中协助藻体向上或者漂浮。气囊呈球形或圆柱状,从叶的分差处长出。

马尾藻在我国地域分布趋势主要表现为水平分布,广布我国沿海的马尾藻种类数量和区域密度呈现着从南向北逐渐递减的趋势。往北了走,黄海、东海不足20种;放眼南看,南海则可达到百余种,而且区域密度相对北方海域则增加数倍甚至十数倍。同时南海也是世界主要的马尾藻分布区之一。

 饲养上

     

马尾藻中的裸躄鱼

      成片的马尾藻在藻缸中绝对是最方便最接近模仿原生造景的利器。棕褐色的藻叶随着水流摆动,鱼只和甲壳类在藻间穿梭躲避,这是许多玩家所希冀的场面。可实际上绝大部分玩家马尾藻的饲养体验并不好,也有很多玩家会怀疑这玩意是否真能养活。所得到的大多数反馈是,马尾藻容易碎,容易挂尘,容易腐败。

       除开玩家自身饲养环境因素外,先来说说马尾藻为什么容易腐败容易化。从上述的马尾藻区域分布呈现南北分明的特点可以看出,影响马尾藻生存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包括光照和温度(热量分配)。在南方海边的朋友可能会见过,马尾藻多在我国每年2—4月上旬这段时间大量繁殖,快速布满海面的水域和潮下带礁石区。然后到了5月之后马尾藻逐渐减少,呈现腐败的姿态,到了6月甚至8月,就很难在水面见到漂浮的大片马尾藻团了。但是一旦到了10月底特别是北方海域,准确说到了冬季,部分马尾藻优惠开始飘浮成团,缓慢聚集,为来年开春的暴长蓄积。由此可见,大部分马尾藻饲养的条件就是避免高温,北方的或者东海往北产的马尾藻一般要求水温不高于24度,超过28度就有大风险腐化。南方诸如广东沿海福建广西等地则相对来说稍高可以上限到26/7度左右,海南甚至三沙的则有机会抗住30度的高温。也就是说,正常维持21-23度的稍低海缸温度对马尾藻饲养来说必不可少。但这又和需求相对较高温度(24-27°C)的热带珊瑚等其他生物有相冲突,需要做出一定的取舍。而且鉴于大部分国内地区夏天鱼缸温度轻松突破三十度这一鬼门关,故想饲养马尾藻,提前准备好安全合理的鱼缸降温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另一方面,马尾藻大多有性生殖,繁殖期多在每年的四月下旬到六月开头,一旦正常进入繁殖期的马尾藻渡过这一时间段之后,会开启程序性的部分死亡,让本就多年生的马尾藻看起来像是只有半年寿命一样。其表现为漂浮部分或长或短的腐败断裂,这也是很多玩家明明水温控制不错却依旧可见缸中马尾藻断的断碎的碎,但这又和直接因为高温热化了马尾藻表现不一。但是一般具有固定器的马尾藻只会碎断漂浮过长的部分,而主体粗壮的“茎”依旧保留,并在一个活动周期之后重新蓬勃生长,这也是鱼缸饲养所谓养定马尾藻最主要的判断依据。

人工养殖那边的数据

      国外常常可以见到这种新闻:某某化工厂排放废水,某某养殖产排放污水什么的导致马尾藻暴殖拥堵海面(虽然国内出这档子事一般赤潮绿潮金潮的多)。由此可见马尾藻对所谓营养盐的需求其实挺大的。因此,在追求过低n/p的珊瑚缸中,往往马尾藻不容易存活,导致出现“白化”的现象,在多藻共存的藻缸中,没有额外添加肥料,也有可能导致马尾藻无力竞争而“饿死”。但过高的np又会诱发菌藻暴殖,覆盖马尾藻的表面导致藻体死亡,故在营养盐控制上应当做到维持较低适合的np水平,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马尾藻对n的需求比率远大于p,故良好的生化系统+勤快投喂有助于马尾藻“长高高”(笑)。

      另一方面,在刚刚提到的菌藻覆盖问题上,引出另一点容易导致缸中马尾藻死亡的因素:容易集尘。被灰尘和毛藻菌藻牢实覆盖叶表面的马尾藻基本上是被宣告了死刑再加上马尾藻叶多带锯缘,叶片错杂,导致容易堆积灰尘。而处理这一点问题也很简单,大水流对着吹就好了,不仅可以完美解决这一问题,而且可以促进马尾藻藻体生长,造型更加飘逸优美。把目光放到马尾藻生境就可知,无论是波涛汹涌的海面,浪花飞溅的潮间带还是水流湍急的潮下带,巨大且多变的水流永远是马尾藻生活环境的主旋律。

      最后就是常见的混养问题,褐篮子鱼那一家子在生境就是马尾藻的死敌,尤其是褐篮子鱼本鱼,对啃食马尾藻有特殊的偏执。故常见的以高等藻类喂食的生物不建议投入混养。

接下来是常见的马尾藻品种展示。

Sargassum yamadae 山田马尾藻
Sargassum horneri 铜藻


S. horneri 铜藻的叶

铜藻算是东海这片子最常见的马尾藻之一啦

Sargassum ringgoldianum  任氏马尾藻
S. ringgoldianum 任氏马尾藻的叶
Sargassum thunbergii 鼠尾藻
S.thunbergii 鼠尾藻的叶

青岛那边有叫麦穗藻、青虫子的估计八九不离十也是鼠尾藻

Sargassum fusiforme 羊栖菜
S.fusiforme 羊栖菜的叶

值得注意的是,羊栖菜目前已经被单独划分出成为羊栖菜属(Hizikia),这玩意我记得我第一次在海边见的时候渔民管这个叫羊奶子(hso),也有人叫海麦子。凉拌这玩意是真的好吃,特别是整盘尖椒炒个海米瑶柱什么的配上一碗这个醋溜口子的羊栖菜,超下饭。

Sargassum patens 展枝马尾藻
Sargassum pinnatifidum 羽叶马尾藻
S.pinnatifidum 羽叶马尾藻的叶
Sargassum siliquastrum 裂叶马尾藻
Sargassum macrocarpum
S.macrocarpum的叶

没找着中文名(挠头,应该是叫阔叶马尾藻??

Sargassum giganteifolium 巨叶马尾藻
S.giganteifolium巨叶马尾藻的叶
Sargassum crispifolium 皱叶马尾藻
S.crispifolium 皱叶马尾藻的叶
Sargassum confusum 海蒿子
S.confusum海蒿子的叶
Sargassum micracanthum
S.micracanthum的叶

茉莉の日本語はできない,翻訳はできない,但是这个叶子形状确实好康

Sargassum hemiphyllum 半叶马尾藻
S.hemiphyllum半叶马尾藻的叶

半叶马尾藻也算是国内东海海域、广东沿海非常常见的品种啦,这个叶子确实像长了一半没长齐似的。

Sargassum piluliferum 球囊马尾藻
S.piluliferum 球囊马尾藻的叶

球囊马尾藻这个叶长得非常细长,光秃秃的,让旁边的球形气囊显得特别突兀显眼

Sargassum muticum 解氏马尾藻
S.muticum又叫海黍子

印象中应该是能吃的?

Sargassum duplicatum 重缘叶马尾藻
S.duplicatum重缘叶马尾藻的叶

大概就展示这几个品种,至于某些国特有和地域特有,比如雷州马尾藻上川马尾藻西沙马尾藻永兴马尾藻涠洲马尾藻什么什么的就不另做展示。因为茉莉并没有多少时间(太懒了

除开马尾藻属外,马尾藻科还有其他几个好玩的属下的种,咱们下一篇专栏额外展示介绍。

那就下次见(咕咕咕)

01【褐藻】漂浮成片的马尾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