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间雍正皇帝对于瓷器的新型审美,极简与低调。
爱新觉罗·胤禛,清朝建国后第五位皇帝,也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年号雍正,故史称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在位时,就是斩钉截铁、果断、直接、真性情的性格,不论是平时处理政务还是面对生活依然如此,雍正皇帝的性格在一个特别的方面也有所展现,古代帝王自来都是喜欢研究瓷器文物的,雍正也不例外,但是在对于瓷器欣赏方面,审美趣味极高,雍正帝与他人不同,雍正皇帝有着一套属于自己对瓷器的审美风格,对于瓷器都是喜欢极简风的,据说素雅高贵的单色釉(颜色釉)是他最喜欢的瓷器品类。
雍正年间的单色釉瓷器轻巧纤细,且注意构图,有密集有留白,甚至还有规律的几何形韵律纹饰。雍正在位期间最常见的单色釉釉色应该是红釉、黄釉和青釉。红釉是在康熙时期进行改制烧至巅峰的品类,黄釉和蓝釉则可能更接近于雍正自身的审美趣味。
雍正皇帝在位期间对瓷器审美有着特殊的偏好和注重。他喜欢轻巧纤细的单色釉瓷器,同时注重构图,使得作品既密集又留白,甚至还添加了规律的几何形韵律纹饰。在雍正时期最常见的单色釉釉色包括红釉、黄釉和青釉。红釉在康熙时期经过改制烧制到达了巅峰,而黄釉和蓝釉则更符合雍正自身的审美趣味。
除了红、黄和蓝釉以外,雍正还对胭脂红釉情有独钟。他下令大量烧制胭脂红釉瓷器,而这种瓷器主要以盆、盘、碗、杯碟等小型器具为主。雍正可能是因为欣赏胭脂红釉那种充满少女气息的釉色,所以不忍让它被笨重的器型破坏。
在清朝前期,国家对外开放的态度相对较好,许多工艺技术都是从外国引进的,胭脂红釉也不例外。这种釉色最早由荷兰人卡西亚在1650年发明,到1682年传入大清并开始在景德镇烧制。尽管胭脂红釉的研制是由西方人首创的,但在中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清朝所烧制的胭脂红有不同的成色,从浅到深可以分为粉红、胭脂水、胭脂红和胭脂紫。同样的釉色在瓷器上展现出不同的光泽,这显示出古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当然,胭脂红釉能够得到如此发展,离不开帝王的支持,特别是雍正皇帝对这种釉色的喜好。正是因为他个人的特殊眷顾,胭脂红釉才得以在雍正王朝中蓬勃发展。事实上,在雍正之后,由于乾隆皇帝对胭脂红釉的兴趣较低,虽然还有生产,但工艺质量相对较差。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国力下降,胭脂红釉这种技艺也逐渐失传。
雍正皇帝对瓷器审美的偏好体现在喜欢轻巧纤细、单色釉的作品,并注重构图和纹饰的安排。他对胭脂红釉情有独钟,将其推广与发展,使其成为了雍正王朝时期的瓷器特色之一。这种审美趣味和支持为胭脂红釉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留下了一段独特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