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后兽下纲编年简史

2021-12-15 23:09 作者:伊洛畿戎  | 我要投稿


略有错误的后兽下纲演化树,中国袋兽后来实际上被证明属于真兽下纲

早白垩世,110Ma,北美洲,发现最早的后兽下纲化石——三角齿兽,推测后兽下纲起源于北美洲,但是其并非有袋形类。

晚白垩世,70Ma,南美洲,最早的有袋上目化石,推测此时后兽下纲从北美洲迁移至南美洲。

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66Ma,陨石撞击造成非鸟恐龙全部灭绝,南美幸存的西贝鳄亚目成为陆地上的顶级掠食者,南美幸存的有袋上目外形和生态位都类似于现生的负鼠目。

古新世,南美洲,玻利维亚,发现最早的澳洲有袋总目—微兽目成员——Khasia cordillerensis。

古新世,55-60Ma,有袋上目从南美洲出发,经过斯科舍古岛链,进入南极洲,再从南极洲迁移至澳洲。有袋类从此拥有三洲领土,在三洲上成为主流动物之一。

始新世,56Ma,南美洲,基干有袋形类分化出肉食类群——袋犬目。

始新世,55Ma,澳洲,发现最早的澳洲本土有袋上目化石——Djarthia,是一种食虫动物,可能是澳洲有袋类的共同祖先;南美洲,真兽下纲—大西洋真兽高目—非洲兽总目—南蹄超目开始兴起,成为主流的植食动物。

始新世,40Ma,南美洲和南极洲和澳洲三块大陆,因为板块漂移,开始渐行渐远。

始新世-渐新世降温事件,34Ma,南极洲出现冰盖,当地有袋类灭绝。三洲领土,顿失其一。南美洲西贝鳄亚目因抗寒能力差而衰落,窃鹤科兴起成为另一大顶级掠食者,夺下半壁江山。

渐新世,27Ma,南美洲,发现最早的袋剑虎亚目化石——始袋虎,体重只有10kg左右。成为后兽下纲已知的唯一剑齿掠食者。

渐新世夏特期,23-27Ma,南美洲,生存着袋犬目的最大成员——巨原袋犬,体重为100-200kg,在西贝鳄亚目和窃鹤科两个主龙顶级掠食者之下充当次级掠食者。

渐新世,26Ma,澳洲,发现早期双门齿目化石——大骨袋熊,体重为140-170kg,约为现生袋熊亚目的5倍,标志着双门齿目开始占据植食生态位。

渐新世,25Ma,澳洲,发现肉食袋鼠—原麝袋鼠亚科的最早成员——强齿袋鼠。

中新世,23Ma,澳洲,发现最早的袋狼科。

中新世,20Ma,后兽下纲在整个北半球彻底消失,可能和竞争不过真兽下纲有关。

中新世中期灭绝事件,15Ma,南美洲,降温导致西贝鳄亚目灭绝。

中新世,13Ma,南美洲大陆板块向西漂移,与南极洲板块碰撞,西侧隆起安第斯山脉,阻挡来自太平洋的海风,气候变干,曾经无处不在的雨林和沼泽收缩,曾经最繁盛的南美有袋总目类群——鼩负鼠目从此一蹶不振。

中新世,8Ma,南美洲,袋剑虎亚目出现最大成员——袋剑虎,体重为80-120kg;澳洲,袋狼科出现最大成员——梅氏袋狼,体重约为60kg。

上新世,5Ma,澳洲,随着澳大利亚不断向北漂移,失去了来自西风带的海风,西海岸却要迎接名为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冰冷洋流,气候干冷化,森林变成草原和沙漠,适应森林生活的回旋镖齿目灭绝,而适应干旱气候的双门齿目兴起,成为主流植食动物。

上新世,3.6Ma,南美洲,北美洲的食肉目—浣熊科先行渗透到南美洲后,演化成最大的浣熊科—恰帕熊,体重约为90kg,因为体型比较笨重,被认为偏向食腐。

上新世,3.3Ma,南美洲,气候干冷化,环境草原化,造成南美有蹄超目不适应环境而衰落,因此袋犬目缺乏猎物,而且在草原中不好隐藏,加之小型陨石撞击,让袋剑虎和其它袋犬目都纷纷灭绝。

上新世,3Ma,南美洲和北美洲之间形成巴拿马地峡,造成南北美洲生物大置换事件,劳亚兽总目从北美洲南下,在植食生态位上,南蹄超目受到偶蹄目和奇蹄目的竞争,而在掠食生态位上,恐鹤科则受到食肉目的竞争,此时恰帕熊灭绝。

更新世,2.5Ma,澳洲,第四纪冰期催生了澳洲最后的巨型动物群,双门齿目兴盛并大型化,体重为200-600kg的古巨蜥兴起,成为顶级掠食者,真鳄科—马氏鳄亚科—昆坎鳄属也从淡水越发趋向陆地,兴起成为陆地掠食者,巨蛇科继天蛇之后,也诞生了体长5-6米的沃那比蛇。

更新世,2.0Ma,澳洲,袋狮科出现最大成员—模式种—刽子手袋狮,体重为100-160kg,有约1700牛的犬齿咬合力,咬力商为194,在同体型哺乳纲中最高,部分占据顶级生态位,出土化石数量众多,分布广泛,说明其为高效的掠食者,同时与三种蜥形纲掠食者竞争。

更新世,1.8Ma,南美洲,在气候变化和竞争者双重压力下,窃鹤科在南美留下最后的化石记录,疑似灭绝。

更新世,1.6Ma,澳洲,后兽下纲出现最大成员——双门齿兽,体重约3吨。

更新世,1.5-13Ka,南美洲,人属陆续抵达南美洲,造成南美大型动物的一次次灭绝。

更新世,4.5Ka,澳洲,智人登陆澳洲,成为最顶级的掠食者。

更新世,3-4Ka,澳洲,在智人捕杀和气候变化的双重作用下,巨型动物类群全灭,最后的原麝袋鼠亚科——Propleopus oscillans也在此时灭绝,体重约30kg的袋狼捡漏,再次成为次级掠食者。“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全新世,1770BC,澳洲,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带领船队,代表英国发现澳洲大陆,从此以后,英国占领澳洲。英国人猎杀澳洲有袋总目,破坏其生存环境,并引入真兽下纲,导致澳洲有袋总目的生存空间日益狭小,其中许多物种都濒危甚至已经灭绝。

全新世,1936BC,澳洲,塔斯马尼亚岛霍巴特动物园内,被人捕获在此收养的最后一只确认的活袋狼,因管理员疏忽曝晒而死亡,袋狼科疑似灭绝。

全新世,现在:

负鼠目仍然比较繁盛,共有67种,南美洲的负鼠目已经扩散到了格兰德河以南的中美洲地区,弗吉尼亚负鼠是唯一生活在格兰德河以北的北美的负鼠目,蹼足负鼠是已知唯一的半水生后兽下纲;

澳洲仍然会传来袋狼的疑似目击记录;

红袋鼠成为现生最大最出名,也是较繁盛的有袋上目动物,代表袋鼠亚目这个较繁盛的主流食草有袋类群,约有50种;

澳洲有袋总目除了在澳洲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岛,在新几内亚岛,苏拉威西岛,和所罗门群岛等周围岛屿也有分布,还入侵了新西兰;

树袋熊,俗称考拉,以可爱而闻名智人;

蜜袋鼯同样因为可爱而成为智人的流行宠物,入侵到世界各地;

如果袋狼灭绝了,那么生活在塔斯马尼亚岛的袋獾就是现生最大的食肉有袋上目,而且也有不错的咬力商,代表袋鼬科这个肉食性比较高的,现生种类比较繁盛的有袋类群,约有50余种。

总结:后兽下纲和真兽下纲都从兽亚纲冠群——北方磨楔齿类中分化,但是相比新生代天命所归,大杀四方的真兽下纲,后兽下纲却要面对悲惨的命运。

首先是内部缺陷,为了让幼崽抓住育儿袋,前肢必须发育成爪子,而不能过于特化,就算是最特化的本水生蹼足负鼠,也只能在爪子的中间演化出蹼;同时,较低的体温和代谢率虽然让后兽下纲有更强的生存能力,但也限制了后兽下纲的速度,较低的脑容量虽然能给头骨中的咬肌腾出更多空间,让后兽下纲拥有更大的咬力商,但也限制了后兽下纲的智力;至于育儿袋和胎生本身繁殖速度和抚养效率的差别,反而倒是各有千秋,是后兽下纲和真兽下纲的硬件差距最小的部分。

然后,后兽下纲所处的外部环境也不友好,从统领三洲到仅在两洲占据边缘生态位,南美洲,澳洲,南极洲的气候变化一个比一个剧烈,稀少的资源同时也没法让后兽下纲演化出更具竞争力的类群,与北方真兽高目的一次次赢家通吃的马太效应形成了鲜明对比。

可以说,后兽下纲的演化史就是一部流亡史,从北美洲到新几内亚,后兽下纲一直是欲安而不得安。这就让后兽下纲显得像一个悲情英雄,虽然天赋愚钝,上天不眷,但是仍然不屈不挠地生存着。在特点时间的局部地区,几乎要突破了枷锁,反超了蜥形纲和北方真兽高目一头。直到如今,后兽下纲依然将生存的基本盘掌握在自己手中,等待着某一天时来运转后的复兴。


后兽下纲编年简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