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传教士来华?
明清之际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传教士来华,他们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他们会被中国政府接受? 今天每当我们观看有关明清时期之际的历史剧时,我们有时候会看到有一群西方面孔,他们就是来自西方的传教士,他们往往地位很高,能够接触到权贵阶层,他们中甚至还有一些人能够位列朝堂,在史书上留下一笔,如利玛窦、汤若望等。 西方传教士大规模来华的时间是15-16世纪时期,也就是明朝中后期的时候。 没错,这个时期的西方世界有两件大事发生,一是新航路的开辟,二就是文艺复兴运动开展。文艺复兴运动和随后的宗教改革极大的触动了西方教会的权威,以路德派和加尔文派为首,大量新教教派出现在了欧洲大地上。 为了维护教皇和教会的权威,西方一些信仰天主教的贵族创立了耶稣会,他们不仅在欧洲对新教教派进行打击渗透,还把视野瞄向了新航路开通后的东方世界,于是大批传教士开始通过新航路来到中国进行传教活动。 但是当这些传教士不远万里泛海来到中国后,他们发现中国人的思维观念和西方天主教理念完全不同,天主教要求信仰者只能信基督,但是中国老百姓却信奉孔孟,还有祭祖和迷信的传统,这让传教士的传教活动进展的十分困难。 于是一些传教士改变了传教方式,他们开始在传教过程中,融合中国的孔孟思想,而且也不再仅仅围绕底层老百姓进行传教活动,而是注意结交士大夫,走上层路线。其中利玛窦就极为成功,他在士大夫中比较受欢迎,被称为“泰西儒士”。 而中国的士大夫阶层也不是传教士想结交就能结交的,为了能够靠近他们,传教士们往往会提供一些西方先进的科学理论知识和技术,以此来吸引中国的统治者,让他们对西方感兴趣,然后在趁机进言表达传教的意图。 比如,明朝末年的为了抗金,就通过传教士引入了“红夷大炮”,清朝时期更有传教士进献金鸡纳霜,治好了康熙皇帝的疟疾。正是通过这些手段,这些传教士中,有些人才能成功结交到一些士大夫,甚至进入中国宫廷。 15-16世纪的西方传教士来华,开启了一次规模巨大的东西方文化交流运动,给了中国融入世界发展潮流的机会。 但是很可惜,明清统治者自视甚高,没有抓住这些机会,面对西方传来的先进科学技术,也只是吸收了一小部分,而将其中大部分都视为奇技淫巧之流。这也让中国在近代发展过程中最终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成为任人宰割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