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为什么不要轻易把父母接到身边?听听这些真实又心酸的答案吧

2023-05-17 09:12 作者:高音镜面  | 我要投稿

谨由我与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这篇与居家式养老问题有所相关联的美文并看看其中所藏有着的知识点以及亮点在哪里,接下来的内容是这样描述的,如下:

尴尬的随迁老人

“等我有钱了,买了大房子,一定把父母接到身边来和我一起住。”

这是多少离家工作的人心里的愿望。但为什么说不要轻易把父母接到身边来呢?一起来听听这些真实又心酸的答案吧。

年轻人18、9岁离家读大学,就正式与父母分开了。毕业后顺其自然在当地找工作,或者去更大的城市寻求个人发展,工作定了就在工作地买房,交友,结婚,生子。所有的有效人际关系都在自己读书工作的地方,反而生养自己的故乡回不去了。




尤其是从小城市出来的人,这种现象更普遍。

如果是老家就在大城市旁边的小县城,路程不远,会时常回家看看父母亲戚和儿时的同学朋友,可要是跨省,距离上千公里的,基本除了过年不会有机会回家。年轻的时候觉得在外面闯荡是应该的,等到了一定年纪,就会自然地想到家中年迈的父母,考虑他们年纪大了,行动不便之后,要怎样照顾他们。

人们普遍认为,不把父母接到身边同住就是不孝。父母为自己付出了一辈子,老了该跟着自己享福。

可著名主持人撒贝宁却认为,把父母接到身边不一定就是孝顺。他曾在一个采访中表示自己后悔把父母接到身边。


撒贝宁和妹妹都在北京工作,为了不让两个老人牵挂,在父母也同意的情况下,他把父母接到了身边,可不久他就发现他错了。由于他工作的关系,他很少与父母相聚,而父母在北京没有朋友,缺乏能参加的娱乐项目,只能在家呆着,也很寂寞,还不如在老家,有老同事老朋友,能凑在一起玩来的好。

经常能在小区里或附近看到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带着小朋友散步,或者接送他们上下学。这就是典型的“随迁老人”。

他们漂泊在陌生的城市,为了支持儿女的事业,来给他们当后备力量:照料他们起居,打扫卫生做饭,给他们带孩子,就是为了让儿女在生活上轻松一点,能够安心工作。


说实话,这是孝顺吗?不过是继续啃老,让父母来当免费保姆罢了。因为家里的事交给父母放心,因为我们从小对父母索取就是心安理得的。而父母对孩子的付出本来又是不求回报的。于是,孩子和父母,双方都觉得这样做似乎没有问题,谁家不是这么过的呢?

可是仔细思考一下就能发现,这样做确实不可取。

养大孩子本来就很不容易,好不容易退休了,身体也开始走下坡路了,该清闲了,又要去儿女家“上岗”了。

以为养大了儿女,等他们毕业了工作了,自己就轻松了,结果又要操心他们的婚姻问题,拿出几十年的存款给他们买房子,等他们结婚了有孩子了,又要去帮忙带孙子,大多数还是自己贴钱,搞的比上班还累。




就算不用帮忙带娃的,也不见得过得舒心。因为人到了晚年,在陌生的城市去适应新的环境融入新的圈子是很难的。

有老伴的,还能和老伴一起说说话散散步;没有老伴的,子女孙子白天出门上班上学,他们基本就只能一个人无聊地呆着,更加的孤独。

随迁老人来到子女身边团聚,表面上看似圆满,实则他们的精神上却更加的空虚荒芜。


“我本来是想尽孝,却没想到让父母更加不开心。”

郑女士难过地感叹,自己明明是想让爸妈晚年跟自己团聚,住得更加舒适,却好心办了坏事。

郑女士还有个弟弟,出国读书后就在国外工作生活了,几年回不了一次家。眼看父母要70岁了,弟弟想把他们接到国外跟自己一起生活。说了好多次,父母一直不同意。他们觉得语言和文化都不通,即使出去住在华人的圈子里也不可能融得进去。于是郑女士决定让父母跟自己住。

已经拒绝了一个孩子的孝心,父母不好再拒绝另一个孩子,退而求其次,同意和女儿住。于是老两口收拾了大包小包,告别了住了几十年的小县城,来到郑女士居住的大城市,住进了女儿的大房子。


郑女士认为漂亮方便的现代化家居会给父母带来生活上的便捷,但其实并没有。那些智能化的操作,郑女士教了很多次,老两口都记不住。有时候需要用到什么家电,不会操作,给郑女士打电话问吧,她忙于工作又不一定能及时接到电话,他们干脆就不用了。

想出门转转,又找不到路,手机导航也不会看。想问人吧,普通话也说不好,浓重的地方口音别人又听不懂,说了半天谁也没理解谁的意思,慢慢地,老两口门也不爱出了,顶多在小区里转转。可是小区再大再漂亮,也总有转腻的时候。

每天,只有郑女士全家回家的时候,家里才有点人气,可也是小的写作业,大的加班或者玩游戏,想让女儿女婿陪他们出去转转吧,看到他们上了一天班的疲惫相,又不忍心再让他们辛苦。虽然每到周末郑女士和老公都会带父母出去玩,可毕竟就一天,平时他们上班,老两口在家里就像坐牢一样。


当父母委婉地跟郑女士提出想回老家时,郑女士很不理解。老家的房子是住了几十年的旧房子了,家具也很陈旧,怎么比得上她这里这些智能化的现代设备?可是当她调出家里的监控查看父母的日常时,她沉默了。

父母整日整日地坐在家里无所事事,就算看着电视,也好像没有看进去,不一会就打起了瞌睡。那些她认为智能方便的家居,父母摆弄了半天都不会用,看了看,又放下了。

还是把父母送回了老家。但是郑女士在老家的房子里装上了监控,怕父母在家出什么意外她不能及时知道。父母回家后,郑女士只要有空就打开手机看老家的情况。她发现,父母在老家的生活非常有规律,早上固定时间起床,出门买菜,午睡起来后就出门,通常晚饭后才回来,而且回来都是高高兴兴,老两口有说有笑的,跟住她家的时候比简直不要开心太多。

她给父母打电话,问他们白天都去哪了,父母精神矍铄地跟她讲述自己同老朋友出去活动的趣事。郑女士这才明白过来,在她那里整日无聊的父母在老家竟然有那么多的娱乐活动。于是,她给父母找了个钟点工,定期过去干些体力活,还经常给他们买些保养品寄回去。虽然不如守在身边踏实,但是父母开心,郑女士也随他们了。


为什么把老家的父母接到子女身边他们不一定开心呢?原因主要有两点:

人到晚年,更喜欢呆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养老。

年纪大了,已经形成了固有的生活习惯,不会轻易改变,适应性也大大地降低了。

一把年纪了背井离乡,身边除了子女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出门连路都找不着。同省的还稍微好点,跨省的,语言不通,跟人交流全是障碍,怕走失,怕不懂规矩被排斥,等。时间长了,对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

人越老,记性越差,生活在熟悉的环境中更有安全感。就算硬件条件差点,但是家里每样东西,外面每条街,都有自己生活过的印记。还有一大群熟悉的老朋友,交流方便,不用花时间重新将陌生人变成朋友。

父母有父母的圈子,要他们放弃自己熟知的一切去儿女身边,是一件为难他们的事。


隔阂代沟一定存在,两代人的生活习惯也不同。

父母和子女相差那么大岁数,本来就是有代沟的。孩子成年以前之所以能跟父母“好好”地住在一起,一是由于世界观还不成熟,需要父母的保护和教育,二是因为“要听话”,实际生活中也是矛盾不断的。只不过一家人能够相互容忍而已。

长大后有了自己的家庭,形成了差异更大的不同生活习惯,就更需要分开住。

父母来到子女家,就像做客一样不自在。要遵循子女家的习惯,用他们觉得方便好用的家居,其实自己并不一定也觉得方便。就像现在什么事都“智能手机化”,年轻人觉得相当方便,却苦了多少老年人。


有的父母去到子女家,或主动或被动地承担起做饭带孩子的责任,子女也觉得理所当然,从来没有问过他们累不累,开不开心。

“把娃给你带到上学,我就回老家去了,不在这伺候你们一家人了。”

“我都退休了还要来这给你当保姆,什么时候我才能自由?”

听到过父母这样跟子女抱怨过。




人很容易陷入自以为是的认知中,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对待别人,用自己希望得到的好去为别人付出,并认为别人会喜欢,会感激。用别人不需要的方式对待别人,其实是无效的付出。你喜欢的别人不一定喜欢,你需要的也可能是别人厌弃的东西。

让离家多年已经融入另一个城市的人回老家陪伴父母,基本做不到。但是尽孝,有各种形式,也不要以孝的名义,限制了父母的晚年幸福。

尊重父母的选择,成全他们的生活方式,不给他们的晚年添麻烦,让他们能够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并给予支持,才是最好的孝顺。


为什么不要轻易把父母接到身边?听听这些真实又心酸的答案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