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的“遮阳伞”,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碟型翼飞机

碟形机翼飞机或者称圆翼飞机是航空发展历史上一个比较冷门的分支,不过这种设计起源却并不晚,至少在一战左右就有了一些相关探索,这主要是人们追求更好的飞行性能需求,一些设计师认为这种设计能更好的预防失速、防止陷入螺旋等。

美国发明家Steven P. Nemeth就是一名碟形翼的支持者,他在20年代曾担任飞行教官,在航空方面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基础,后来他自行设计了一款碟形翼飞机。
一些迈阿密大学的学生对Nemeth的设计产生了兴趣,他们随后共同将设计付诸实际,建造了一架原型机用来进行碟形翼的有关测试,这架飞机被称作Nemuth Parasol(Nemuth“遮阳伞”)。

“遮阳伞”拥有一个较为常规的机体结构,实际上机体取自Alliance A-1 Argo系列双翼机的机体,机头安装一台110马力的华纳径向发动机,驱动一副双桨叶螺旋桨。飞机采用后三点式起落架,尾翼部分也为常规设计。
“遮阳伞”的机翼呈巨大的碟形,整个机翼用支撑结构撑起于机体上方,从外形上看,机翼似乎是构建了内部框架然后外敷织物蒙皮构成,整个机翼直径4.6米,后部有副翼结构。

这架结构独特的飞机在1934年首飞,据说该机的操纵性非常好,甚至是一名没有飞行经验的人,在接受半个小时的培训后都能驾驶这款飞机。当然了,这一切都是得益于碟形翼带来的好处,更大面积的机翼带来了更好的升力效果,飞机能够更加平稳的飞行,达到了217千米的最大飞行时速,降落时速更是低至40千米每小时,也就是正常飞行和我们现在驾驶小汽车的速度差不多。
碟形的机翼不仅带来了稳定性,它甚至可以起到降落伞一般的作用,在测试中特意演示了这一点,Stephen Nemeth在飞行中关闭发动机,然后飞机以几乎垂直的状态缓慢降落在地面上进行了一次软着陆,可见碟形翼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所能起到的效果确实超出大部分人的预料。

当然了,碟形翼也有一些固有的缺陷,机翼巨大的面积带来更好低速性能的同时,也影响了飞机的高速性能,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所有此类型飞机没有一款能够以稍高速度飞行的。

“遮阳伞”的测试工作进行到1935年,之后该机没有获得进一步发展,原型机也只生产了一架。对于碟形翼飞机的发展受阻并不让人意外,因为人们在保持飞机可操控性的同时,还在极力追求飞机的高航速、高航程、高升限、高承载能力,碟形翼在这方面似乎不能满足需求,不过这种机型应该适合作为初级教练机,或者运动飞机等机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