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达》

作品:《阿凡达》作者:@涵泳
我的朋友怎么也没想到,到了2021年《阿凡达》重映我才看这部电影。还记得当时第一次听说《阿凡达》的时候,我身边朋友除了夸赞特效,并没有其他可以引起我对于这部影片的兴趣的话题。而今年看完这部电影以后,我真的惊呆了,没想到一个人的想象力居然可以如此强大,卡梅隆真的太厉害了!不过今天想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我对于万物互联这件事情的感悟。
我记得以前上班的时候,看公众号,就经常提到“物联网”,以前觉得这个估计还要好久才会实现,没想到这个“好久”居然这么快。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因特网计划研究组(Pew Research Center Internet Project)和美国依隆大学因特网联想中心(Elon University’s Imagining the Internet Center)联合发表的一篇报告指出2025年互联网技术的走向。通过总结归纳2551位互联网界“专家”和公众反馈,他们得到了六点未来趋势,我引用了他们的关于这六点,谈谈我自己的理解:
①一切事物都可以互联。
我们的世界也正在经历着这个过程。我认为的“万物皆可联”,就是类似于《阿凡达》里的发达生物的神经元的连接,只是通过这些神经元,不仅是地球所有生物,还包括非生物也都可以相通。据说到了2025年,人类体内也可以植入感应器,这个时候,物体可以直接将本身的状态的更新反馈到人体,比如水坝和桥梁会将维保信息自动发给工程师。这确实对于减少其中耗费的时间成本有利。根据Salesforce.com的首席科学家旺哥斯瓦米(JP Rangaswami)称。商铺的货仓模式也会从按需定期进货,变为随库存信息更新的高效货物流。因此,这对于减少浪费最为有利。同时,人与互联网的直接交流也慢慢地由设备(当然是指可穿戴产品)替代。那么这样的话,人类的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交互应该会大大增加,而事实也确实如此。我记得我看过一个ted的视频(名字我忘了),那位研究员是租了一个房子然后把房子里的电器全部换成可以实现互联的状态,她每天都可以看到器物最新的状态,非常方便。但是她立马发现了一个问题,也是刚刚说过的报告发现的问题,也就是第二未来趋势。
②隐私成公开信息
正是因为物联网它需要获取更多的信息,它要获得大量的数据,这就意味着人们需要将自己的隐私暴露给这些日常用品,而生产这些用品的公司则收集到了你的生活习惯等等隐私。有的甚至更可怕,比如现在使用的siri,你向它讲话并享受方便的同时,是不是也发现了你的语音会被录进去作为数据之一呢。越来越普遍的监控模式和大数据积累还有计算,一切都难以逃脱产品背后的视线。
③人脑-网络连接还是很远
我想到《阿凡达》里发达的神经元的场景,就觉得非常神奇,仿佛是真的有圣母的存在。人类在未来可能不需要任何控制器或者手机这种设备,就可以直接与网络相连。但是这个报告说,我们在2025年还不会实现这个目标。我的推测是因为目前可穿戴设备已经给人们做出来最先进的样子了,那么未来可不可以更上一层楼这个需要看突破目前技术难题所需要花的时间了。可穿戴设备其实已经给了我们充分的“万物互联”感受了。只是离“懂得物体的心”还有一段距离。“懂得物体的心”其实也是浪漫的,给人一种家里的物体都有了生命的感觉。
④无法做到万无一疏
“万物互联”其实还有漏洞的,所有的事情都联系起来以后,我们本来是打算可以在短时里发现问题的,但现实生活中,事情往往会出错,因为万物互联以后,整个系统是非常复杂的,有可能在某一处的错误导致了连环效应,从而有可能会引起一部分系统瘫痪,甚至整个系统瘫痪。这就好比是,公司突然断网,整个期间与网络相关的工作都无法进行了。因特网社会学家霍华德·瑞格尔德(Howard Rheingold)认为“未来世界里,很多设备一旦无法运作,也没有人懂得修理”。如果没有懂得修理的人,那么系统恢复也很难了。
另外,万物互联之后,可能会出现将生活中没有必要相互联系起来的物体也加入互联队伍的情况。比如说,我连接空调是想要控制温度高低或者开启时间,我连接热水器是为了我下班回来就能洗上热水澡,但是我连接纸盒或者垃圾桶或许没有必要,我连接自己的袜子和衣服或许是没有必要的。当出现了连接没有必要的事物的情况时,可能会出现设备过量的问题。本来我们是通过互联来实现高效率生产的,或许结果会变成因为连接设备过多而导致的过剩问题。
⑤存在不更新的人
随着目前人们对于科技变化的接受能力逐渐提升,对于万物互联的概念应该有相当一部分已经接受了。但是我们没法排除一直没有怎么更新的人可能会被边缘化。这些不想要互联,只想自己好好过日子的人,会不会被逐渐淘汰呢?某大学图书管理员斯奈德(K.G. Schneider)认为“落后于技术发展的人们会慢慢消失在我们的视野里,甚至不被看成一个完整的人类”。这个情况已经在发生了,比如不会用支付宝付款,不知道电子防疫码该怎么设置的老年人,会不会被淘汰掉呢?这就会牵扯到道德问题,为了保护这些可能没法适应目前时代更新太快的人,我们应该要设置相应的机制去应对这些问题。被技术“淘汰”的人,并不一定是一无是处的人,他们可能只是没有找到自己的存在方式,或者他们不屑于与已经更新的人为伍。
想到这里,记起来以前给学生讲过的一篇文章,约翰高尔斯华绥写的Evolution。这篇文章讲述了,滚滚历史车轮,新旧时代交替下的英国马车车夫的命运。他们在20世纪初期的英国伦敦,刚好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人们带来了汽车。这些马车夫们失去了原来受宠的地位。故事中的车夫与作者的互动展现了当时被时代抛弃的人们悲惨的心境和遭遇。车夫已经60多岁了,他没有像年轻的车夫那样赶紧转行,而是觉得自己的生命快要到头了,再去学开车是毫无意义的,这也决定了他的悲剧收尾。或许,以后不愿意互联的人中也有同样心境的人,然后慢慢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呢?想到这里就觉得悲哀。
⑥云端可私有
哈佛大学伯克曼互联网和社会中心(Harvard’s Berkman Center for Internet and Society)的多克·赛尔斯(Doc Searls)认为,云端将会是一个更加常见的物资储备的形式,并且不同物资会储存在不同的云端。目前我们接触的云端很多,像苹果产品的icloud,还有百度的百度云网盘等等。不过我很好奇的是如何把现实生活中的实体物件,比如冰箱,放在云端的。另外,企业客服的服务方式或许也会改变,客户会拥有、并可定制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的可能性。
《阿凡达》这部电影像是提前给出了万物互联的愿景图,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探索到更多的互联可能。互联是个趋势,我们仿佛也处于一个“工业革命”的漩涡当中,只是现在还很慢,我们感受不是很强烈,当某一天技术又进行了突破,肯定会带来更多的冲击的。到时候,人类会不会也会面临洗牌呢?或许会,或许不会,只能留给时间了。
Reference:
七月. (2015) 2025年是怎样的万物互联世界[online]. Available at: http://www.woshipm.com/it/216653.html [Accessed 20 June 2021]
- THE END -
🍁
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落地的机会
去吧大师球是以各类影视作品为素材进行活动的社群,社群主要活动为开脑洞形式,为个人知识落地进行服务。我们的建立初衷是完美衔接知识落地前的落差,用开脑洞的方式,从影视作品入手,链接现有的我们学过的知识点。
想了解以前的活动内容:

我们的相关账号:
● b 站:-去吧大师球-,不定期放出高排名脑洞文章的可视化视频及训练场精剪视频
● 豆 瓣:去吧大师球,定期放出优秀脑洞文章,及需要投票的成员脑洞文章
● 微 博:去吧大师球官方微博,定期推送各类通知
● 公众号:这里是去吧大师球,每三个月会放出成员的脑洞文章,他们的排名由你来决定!每周末放出优秀脑洞文稿和可视化视频
排版&编辑/ 彬酱(本稿最大限度保留作者的原始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