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十字架上的新月:后倭马亚王朝简史

2022-01-24 20:41 作者:芝兰学社  | 我要投稿



一 倭马亚王朝的建立与征服西班牙

7世纪,先知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与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帝国,随后大举对外扩张,在伊斯兰的旗帜下,阿拉伯人的铁骑征服了东至中亚,西至伊比利亚,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广大区域,632年,先知穆罕默德去世后,穆斯林相继拥戴四位哈里发(阿拉伯语继承之意,既是阿拉伯帝国的元首,也是穆斯林的宗教领袖,)先后执政,这四位哈里发分别为:阿布·伯克尔(又译:艾卜·伯克尔) (632~634在位) 欧麦尔·伊本·哈塔卜 (634~644在位) 奥斯曼·伊本·阿凡 (644~656在位)阿里·伊本·艾比·塔利卜(656~661在位),在四大哈里发时期。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达到高潮。  


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656年,奥斯曼被刺杀,穆斯林拥立穆圣的女婿阿里继位(656-661在位),这就是四大哈里发的最后一个——阿里。 


阿里


 
但是,阿里勇气有余,智谋不足,威望不及前三任哈里发。一上台就遭到了部分穆斯林的不满,反对派以穆圣的遗孀阿伊莎和穆阿维叶为首,借口阿里派人刺杀奥斯曼,举兵反对阿里,穆阿维叶是麦加贵族艾布 苏富扬的儿子。在军中素有威望。公元656年10月,穆圣的弟子祖拜尔、泰勒哈联合先知遗孀阿伊莎在巴士拉附近举兵反叛阿里,史称骆驼之战。被阿里打的大败。祖拜尔、泰勒哈战死,阿伊莎被俘,送回麦加软禁。次年,穆阿维叶也举兵叛乱。两军在隋芬决战。就在阿里军事上占据优势,即将结束战事的情况下,穆阿维叶巧施诡计,听从阿慕尔 本 阿斯的计策,让士兵挑着古兰经作战,使得阿里不敢作战。阿里被迫接受以《古兰经》裁决分歧的停战建议,结果招致阿里在政治上重大失利,穆斯林阵营出现严重分裂。一些原本属于阿里派的穆斯林不满阿里的政策,脱离阿里出走,这伙穆斯林后来被称为哈瓦利吉派。(阿拉伯语出走)。661年,阿里最终被人刺杀,穆阿维叶自立为哈里发,定都大马士革,建立所谓倭马亚王朝(661-750),中国史书称“白衣大食”。然而,部分穆斯林坚持认为阿里是正统的哈里发。,不承认穆阿维叶的地位,认为他是篡位者。这部分穆斯林后来演变为今天的什叶派。主流派则被称为“逊尼派” 


穆斯林壁画中的穆阿维叶


  

鼎盛时期的倭马亚王朝 



倭马亚王朝期间,穆斯林继续对外扩张。7世纪50年代,阿拉伯军队占领中亚。664年,阿拉伯军队占领阿富汗,并征服印度西北部。在北非,670年,阿拉伯人开始在突尼斯修建凯鲁万城,作为在北非的军事和政治中心,695年,阿拉伯军队会同当地的柏柏尔人(即古典时代的努米比亚人),攻克重镇迦太基。一把火将迦太基烧成白地。随后,阿拉伯军队将征服的目标转向伊比利亚半岛。711年,阿拉伯帝国北非总督穆萨 伊本 努塞尔派部将塔里克 伊本 齐亚德联合柏柏尔人,率军1万余(其中主要是柏柏尔人)渡过直布罗陀海峡,踏入欧洲,进入西班牙。 


塔里克 伊本 齐亚德



 当时,统治西班牙的是西哥特王国,西哥特王国是西罗马帝国之后灭亡之后,由西哥特人建立的蛮族王国之一,曾是西欧最强大的蛮族王国,然而,在几次战争中被占据高卢的法兰克王国打败,失去高卢南部大片土地,退守西班牙。西哥特王国的国王们没有采取世袭制而是由贵族选举产生,这导致了王位的争夺异常激烈,总共32位国王中有10位被篡权者杀死。进入8世纪,西哥特王国内部贵族争取夺利,互相攻打,人民起义不断爆发。靠谋杀篡位上台的西哥特王罗德里克(710-711在位)根本无力控制局面,政权到了土崩瓦解的地步。 


公元7世纪后期的西哥特王国


 
闻听穆斯林军队渡海入侵,西哥特国王罗德里克大怒,拼凑军队,率军抵抗,两军于瓜达莱特决战。 


瓜达莱特会战 711

兵力对比

西哥特 25000

穆斯林 12000

穆斯林处于劣势  




瓜达莱特的位置  根据阿拉伯史书的记载,当所有的阿拉伯士兵都在直布罗陀登陆后塔里克命令士兵烧毁所有的渡船,然后将无用的辎重全部扔进大海,每名士兵除了作战的武器之外,只准携带三天的干粮。破釜沉舟,士气高昂,反观西哥特军队基本属于临时拼凑,很多都是临时征召的龙鸣,贵族各怀鬼胎。人心涣散。 


西哥特军队


 
塔里克在找到罗德里克的主力军队后,立即派一支小规模的骑兵前去骚扰罗德里特的军队,塔里克想要把罗德里克的军队引到瓜达莱特河口附近的平原上,塔里克的心里十分清楚,只有在辽阔的平原上,才能真正发挥出阿拉伯骑兵的优势。


塔里克派出的小股骑兵和罗德里克的军队短暂交锋后,便假装溃败,快速的朝河口附近的平原跑去,罗德里克见状便立即率全部军队前去追击,此时的罗德里特已经被短暂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他的心里已经坚定认为阿拉伯人的军队都是不堪一击弱小军队。当罗德里克率军进入平原腹地后,眼前的一幕却让他大吃一惊,成千上万的阿拉伯骑兵呼啸着朝他们冲来。西哥特王国的军队此时已经无法撤退,一但撤退就会士气大降,这场战争也会失败,于是罗德里特只好硬着头皮命令军队迎战,他把自己精锐的骑兵堆积在战阵中部,试图从中间突破阿拉伯人的弯月形战阵。 


倭马亚时代的阿拉伯骑兵(由于波斯灭亡 许多波斯人加入阿拉伯军队 使得早期骑兵不不咋样的阿拉伯军骑兵质量突飞猛进)



两支军队很快便厮杀在一起,罗德里特的精锐骑兵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可是面对善于骑射的阿拉伯骑兵,他们仍然占据不了太大优势,始终无法突破阿拉伯军队的战阵。双方在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厮杀后,罗德里特军队的士气便开始下降,战阵两侧的农民士兵根本没有见过这种阵势,他们纷纷惊慌失措的逃离了战场。此时,塔里克故布疑阵,制造主力在左翼的假想,引诱西哥特军,西哥特军中计,纷纷集中于右翼,中军兵力空虚,塔里克亲率骑兵直扑西哥特中军,就在这个时候,不满罗德里克的贵族率部临阵倒戈,袭击罗德里克的军队,西哥特军队顿时乱成了一锅粥。罗德里克见大势已去,临阵脱逃,后渡河时淹死(一说死于乱军之中),西哥特军崩溃。穆斯林获胜。 


瓜达莱特战役


 
战后,穆斯林军长驱直入,次年,攻破西哥特王国首都托莱多,714年,消灭西哥特残余势力,西哥特王国灭亡。曾经可以与罗马,法兰克抗衡的强国 西哥特王国。不到3年,就被穆斯林消灭,整个西欧震动,在穆斯林征服西班牙后,不少西哥特的基督徒贵族不愿意接受穆斯林统治,跑到西班牙北部山区打游击,其中。最著名的是佩拉约。佩拉约出身贵族,面对穆斯林的入侵,在西班牙北部开展游击战争,718年佩拉约建立了第一个反抗穆斯林的基督徒王国,阿斯图里亚斯王国。展开对穆斯林的反攻,基督徒轰轰烈烈的长达七百年的收复西班牙的“光复运动”开始了。穆斯林统治的西班牙南部,也被称为“安达卢西亚”(阿拉伯语 汪达尔人的土地 因此地曾是汪达尔人的居住地得名)  


西班牙国父 佩拉约(685-737)



二 后倭马亚王朝的建立

倭马亚王朝由于不是出自穆罕默德家族(即哈希姆家族),因此在穆斯林中并不是很得人心。约718年始,穆圣的叔叔阿拔斯·伊本·阿卜杜勒·穆塔里卜的后裔(哈希姆家族)就着手企图控制阿拉伯帝国,通过巧妙的宣传鼓动,获得很多人尤其是伊拉克阿拉伯人、伊斯兰教什叶派及波斯人的支持,结合成联盟,以哈希姆家族为领袖。反对倭马亚王朝。 


从746年起阿巴斯家族就公开起兵反叛,得到穆斯林的支持,哈希姆家族首领阿布·阿拔斯·萨法赫在750年的大杰河(底格里斯河支流)一役中击溃倭马亚王朝的军队,其哈里发马尔万二世逃往埃及后被杀,王朝中其他成员亦遭杀戮,750年,阿布·阿拔斯·萨法赫登位,成为阿拔斯王朝首位哈里发(750~754年在位),定都于库法,自称赛法拉(意为屠夫),因为他立意以铁腕统治帝国。建立阿拔斯王朝(750-1258)中国史书称为“黑衣大食”。751年,阿拉伯军队在怛罗斯战役中战胜当时强大的唐朝。第二任哈里发曼苏尔(754~775年在位)执政时,以伊拉克为中心,在底格里斯河畔营建了新都巴格达,于762年迁都至此,他消减了赖以当权的波斯人的势力,加强统治。 


鼎盛时期的阿拔斯王朝疆域


 
在这场针对倭马亚家族的大屠杀中,有一位王室成员侥幸逃脱,这便是阿卜杜勒 拉赫曼,阿卜杜勒·拉赫曼一世系阿拉伯帝国的王族倭马亚家族的直系后代。他的祖父是倭马亚王朝的第十任哈里发希沙姆·本·阿卜杜勒·马利克,父亲名叫穆阿维叶,系柏柏尔人女奴所生。自幼在大马士革宫廷受到良好的宗教和文化教育。750年,伍麦叶王朝被阿巴斯王朝所取代,他躲过阿巴斯王朝的搜捕屠杀,伪装出逃,途经巴勒斯坦和埃及,历经艰辛,于755年到达北非休达,在母族柏柏尔人的的宫廷中避难。 


阿卜杜勒 拉赫曼一世


 
为重振倭马亚王室,拉赫曼周密策划,先派遣随从拜德尔渡海到西班牙,同叙利亚旧部军队谈判,和也门阿拉伯人进行联系,并取得当地阿拉伯人的支持,形成一支强大的力量。755年末,率柏柏尔人组成的卫队在格拉纳达南部海岸登陆,附近诸诚守军开门迎降。756年初,拉赫曼率部从塞维利亚北进,于同年5月同阿巴斯王朝驻西班牙总督优素福决战于瓜达尔基维尔河畔,优素福败逃。他攻入科尔多瓦,以科尔多瓦为自己的都城,自称埃米尔,建立后倭马亚王朝。757年,下令停止聚礼日为阿巴斯王朝哈里发祈祷。后又追奔逐北,攻陷托莱多城,彻底消灭了优素福的残余势力。在西班牙站稳了脚跟。  




然而,新生的后倭马亚王朝的统治并不稳固,在外,在北非的阿拔斯王朝的总督虎视眈眈,决心扑灭在伊比利亚重生的倭马亚王朝,在东边,作为穆斯林的宿敌,自铁锤查理时代开始,法兰克王国亦决心将穆斯林彻底赶出欧洲,在北方,以阿斯图里亚斯王朝的基督徒残余势力展开游击战争,虽然不构成太大威胁,但如不及早扑灭,会有星火燎原之势,在内部,许多西班牙的当地王公和领主,不服从拉赫曼的统治,在拉赫曼上台不久,761年,阿拔斯王朝即派大将伊本·穆基斯登陆西班牙,决心扑灭后倭马亚王朝,许多当地领主纷纷响应,阿巴斯大军将拉赫曼围困在卡蒙那长达两个月之久,拉赫曼探听到敌人有所松懈,亲率700勇士乘夜突围袭击,据说,拉赫曼突围前点燃大火,将刀鞘扔入火中,以表破釜沉舟之决心,700勇士士气大振,终于大败围城的阿拔斯王朝军队,战后,拉赫曼将敌军主要将领首级装入麻袋,寄送给阿拔斯王朝哈里发曼苏尔(754-775在位 阿布 阿拔斯之弟),曼苏尔感叹“感谢真主,在这个男人和我之间安置了一片大海”,曼苏尔尽管对拉赫曼深恶痛绝,但仍然敬佩其勇气和智慧。
 


曼苏尔



 此战粉碎了阿巴斯王朝的入侵,但拉赫曼面对的局势依然十分严峻,内部叛乱此起彼伏,例如托莱多领主长期反抗拉赫曼的统治,拉赫曼劝诱长期反对他的托莱多人接受和平,交出他们的首领,而后,又背信弃义,将他们全部处死。原本支持拉赫曼的也门派在政权稳定后也骄横不法,将拉赫曼视为傀儡,拉赫曼摆下鸿门宴,将也门派首领引诱进宫中,而后杀死,也门派乘机叛乱,与北部边境的柏柏尔人合二为一,声势浩大,拉赫曼亲自率军镇压,在战前,拉赫曼以重金贿赂柏柏尔部落,使得柏柏尔人在战斗中撤退,而后向也门派发动进攻,据说,战前,因拉赫曼忘带旗帜,便即兴将随身携带的绿色头巾绑扎长矛上充当旗帜,此后,头巾和长矛便成为后倭马亚王朝的标志,此战,在拉赫曼的指挥下,叛军大败,被杀三万多人,拉赫曼取得全面胜利。 



后倭马亚王朝的军队


 
拉赫曼所面对的最后一个敌人是法兰克的查理,即著名的查理曼,在北方基督徒和不满拉赫曼的穆斯林领主的要求下,查理曼决定发动对拉赫曼的远征。778年,查理率大军翻越比利牛斯山脉,南征西班牙的穆斯林。但此时萨克森人发动叛乱,查理曼只得与穆斯林议和而后返回, 779年的郎塞瓦尔峡谷战役中,他的侄子罗兰侯爵负责殿后,主和派的盖内隆与敌勾结并将其暗杀,查理率大军返回战场时,发现罗兰和所有同伴都已战死。这次战事被写入法兰西民族史诗《罗兰之歌》。查理曼撤兵,801年,查理曼再度发兵西班牙,攻取巴塞罗那、由于拉赫曼率领穆斯林顽强抵抗,查理曼对西班牙的战事并没有取得什么决定性成果。最终只得撤军。 


中世纪手抄本中的罗兰


 
拉赫曼的一生大多在征战中度过,在晚年局势基本稳定后,拉赫曼才得以专心致力于内政,西班牙全境初定后,着手国内的经济、文化建设。下令整修城市,开凿运河,引种稀有植物,改进农业技术,鼓励商业贸易,自铸统一银币。786年,建造科尔多瓦清真寺,成为西方伊斯兰教的教育和文化中心。致力于伊斯兰文化运动,在各地建立宗教学校,传播逊尼派教义和教法,推广阿拉伯语,奖励学术研究。对异教徒采取宽容政策,允许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在遵守法纪和缴纳人头税的情况下,自由进行宗教活动,占有财产和从事正当职业。大量下层基督教徒和奴隶归信伊斯兰教,促进了伊斯兰教的广泛传播。然而,对待异己,拉赫曼又冷酷无情,杀戮过重,本人猜忌多疑,最终成为孤家寡人,晚年只得依靠外族雇佣兵和屠杀来维持统治,阿卜杜勒·拉赫曼一世的外号是“达希勒”,意即“外来的统治者”。788年,拉赫曼去世,子希沙姆一世即位。 


拉赫曼一世奠定了后倭马亚王朝的诸项政治制度。王朝最高统治者为哈里发(或埃米尔),掌握着全国的军事、行政、司法和宗教大权。以逊尼派为国教,以马立克学派的教法学说立法和执法。哈里发之下设侍从长,行使首相职权,由各部大臣和枢密院官员组成最高行政会议(迪万)全国分6个省区,由瓦利(al-Wali,即省长)负责军政事务,司法权由哈里发委派教法官执行,朝廷设总法官。全国有10万名常备军,战时出征,平时执行交通和对外贸易任务。值得一提的是,后倭马亚王朝的军队核心大多都不是安达卢西亚本地人,而是由骁勇善战的柏柏尔人组成的柏柏尔卫队和甚至从遥远的东欧北欧雇佣的所谓“斯拉夫禁卫军”,这些卫队战斗力强,但许多人飞扬跋扈,又不懂阿拉伯语,被科尔多瓦的市民称为“哑巴”卫队(因为双方几乎无法沟通)。到了中后期,这些外族卫队逐渐脱离控制,成为一股尾大不掉的势力,甚至干涉哈里发废立。 

后倭马亚王朝的军队



  三 王朝发展

即位的希沙姆一世与父王性格迥异,他仁慈宽厚,待人彬彬有礼,善待治下臣民,希沙姆一世对学者十分尊重,他的宫廷里充满着各种诗人,科学家与哲学家,并为流亡者和贫困者提供庇护,他派遣可靠的密探到领土全境寻找恶心并予以纠正,进一步促使公正得以实行,他有时也亲自上街巡查,制止放荡和堕落的行为,希沙姆注重民意,当他听说民众议论他是为了方便狩猎才兴建大桥之时,并发誓再也不跨过这座桥,并且说到做到,希沙姆一世统治时期的另一件大事是,他建造完成了著名的科尔多瓦清真寺(现在是一座天主教教堂)。在外交方面,希沙姆曾率军远征北方基督徒,击退其骚扰,并率军攻克加利西亚,796年,希沙姆去世,他的统治尽管只有八年,但无疑是一位出色的君主。 

希沙姆一世


 
但是,希沙姆一生过于宽容的政策也使得宗教势力开始畸形发展,逐渐进入权力中心,新即位的统治者哈卡姆一世(796-822在位)不像他的父亲希沙姆一样,他对宗教漠不关心,生活堕落,放荡不羁,热衷于社交,享受生活,引起宗教势力的极大不满,宗教势力计划扶植他的叔父苏莱曼和阿卜杜勒登上王位,阴谋败露后其首要分子都被处决。但反叛者并未被吓到,806年,宗教势力在托莱多再次煽动叛乱,得到托莱多贵族的支持,但叛乱再次被镇压,许多参与叛乱的托莱多贵族被杀,尸体填入壕沟,史称“壕沟之日”(day of the foss),813年,死不悔改的宗教势力又双叒叕在科尔多瓦煽动叛乱,暴民甚至围攻王宫,危急时刻,哈卡姆临危不惧,令侍从给他抹香油,扬言“如果我的头发没有香味,叛乱者怎能在人群中找到我的头颅”,体现了王者风度,之后,哈卡姆坚守王宫,并令他的表弟率一支骑兵迂回南面郊区,四处放火,制造混乱,暴民一哄而散,哈卡姆的外族卫队乘机反攻,彻底击溃暴民,随后下令将叛乱地区的居民驱逐出境,在科尔多瓦发生叛乱后,哈卡姆建立了一个私人保镖卫队,由科尔多瓦基督徒的西哥特领袖拉比领导,他也是埃米尔的税吏。拉比后来因腐败被带走并被钉在十字架上,818 年,他再次在瓜达尔基维尔河南岸的 al-Ribad 郊区镇压了由神职人员领导的叛乱。大约 300 名显贵被俘并钉死在十字架上,其余的居民则被流放。一些人搬到了埃及的亚历山大,一些人搬到了非斯和克里特岛。其他人加入了黎凡特海盗。822年,哈卡姆去世。 


哈卡姆一世


 
继承哈卡姆的是阿卜杜勒 拉赫曼二世(822-852在位),拉赫曼二世是个十足的昏君,他沉迷享乐,不理朝政,沉迷于美色与文学艺术,朝政完全把持在他宠信的神学家叶哈雅,王后泰鲁卜及宠奴奈斯尔手中,他们沆瀣一气,将朝政搞得乌烟瘴气,尽管如此,英勇的倭马亚的军队还是击退了法兰克王虔诚者路易(778-840 查理曼之子)的进攻。在拉赫曼二世在位期间,基督教社群的势力开始在地下暗中发展,尽管后倭马亚王朝采取宗教宽容政策,对非穆斯林只是征收较多的人头税,不强制改宗,但基督徒仍然改变不了被歧视与迫害的命运。在著名宗教领袖欧洛吉亚的领导下,许多基督徒社群开始展开各种抗议与殉道活动。甚至公开咒骂先知,一些宗教领袖被处以极刑,但因昏庸无能的拉赫曼二世不闻不问,势头却越来越大。852年,拉赫曼二世去世,子穆罕默德一世(852-886在位)即位,穆罕默德一世冷酷无情,自私自利,吝啬,卑鄙,他为节省开支,下令克扣大臣薪水,穆罕默德一世下令镇压基督教社群的抗议活动。859年,欧洛吉亚被捕入狱,3月11日被斩首处死,欧洛吉亚死后,基督教社群群龙无首,抗议活动逐渐平息。欧洛吉亚后被教会封圣。 


欧洛吉亚殉道

拉赫曼二世


  

 四 与基督徒的战争: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

科尔多瓦的殉教事件发生后不久,穆罕默德一世去世,他的儿子蒙齐尔于886年接替了父亲的王位,在位不到两年就遇刺身亡,888年,他的弟弟——据说是刺杀的元凶阿卜杜勒即位,阿卜杜勒上台名不正言不顺,遭到各方势力反对,他本人能力也十分平庸,性格软弱无能,沉迷打猎与宗教,无力控制局面,安达卢西亚逐渐陷入混乱,许多贵族,王公,拥兵自立,柏柏尔人也不服从阿拉伯人的统治,许多柏柏尔部落各霸一方,基督徒也掀起了反对阿卜杜勒的起义,基督徒首领伊本·哈弗逊以波巴斯特罗山的要塞为据点,掀起了反对倭马亚王朝的起义,声势浩大,并多次打败前来围剿的倭马亚军队。甚至一度兵临科尔多瓦。面对四面楚歌的境界,阿卜杜勒无力应对,只得借酒消愁,甚至依靠四处借钱,贿赂各省支持自己的少数阿拉伯人。911年,阿卜杜勒割地赔款,与哈弗逊议和,然而,不久,战争就再次爆发。在心力憔悴中,912年,阿卜杜勒去世,享年68岁,由孙子,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即位。


阿卜杜勒



  在这样的情况下,北方基督徒王国也开始发起反攻,继佩拉约之后,西班牙的土著居民巴斯克人,也在西班牙东北部建国,抗击穆斯林入侵。824年,一位巴斯克人首领伊尼戈·阿里斯塔(Inigo Arista,?—851)在潘普洛纳称王建国,又称潘普洛纳王国。后改称纳瓦拉王国。在佩拉约方面,751年,坎塔布里亚的基督教领主阿方索迎娶佩拉约的女儿,双方开始联合,在佩拉约的领导下,新生的阿斯图里亚斯王国收复布拉加,莱昂,萨莫拉等重镇。将基督徒与穆斯林的界限一度推至科英布拉——托莱多——潘普洛纳一线。到了9世纪,乘穆斯林内乱,基督徒进一步进军,已完全收复莱昂地区。910年,阿斯图里亚斯国王阿方索三世继位。迁都莱昂,因此阿斯图里亚斯昂王国改名莱昂王国。逐步蚕食穆斯林的领土,莱昂王国和纳瓦拉王国成为抗击穆斯林的主力。  




在这样的危机局面下,后倭马亚王朝最伟大的君主,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横空出世,拉赫曼三世即位时年仅21岁,他相貌英俊,彬彬有礼,才智出众,得到众人的拥护,拉赫曼三世上台后,一改祖父软弱无能的外交政策,主张采取强硬的手段对抗割据势力。他亲自率军平叛,许多割据势力纷纷归附,913~918年,拉赫曼三世对内镇压了各地的叛乱,削弱割据势力,逐一收复了丧失的省区,使政局趋于稳定。在对外方面,他亲自率军北征。920年,打败基督教莱昂国王奥多诺二世,夷平要地塞圣·埃斯特班。924年,纳瓦拉国王桑乔进攻后倭马亚王朝,被拉赫曼三世打得大败,拉赫曼三世率军摧毁纳瓦纳王国首都潘普洛拉,迫使该王国向其称臣纳贡。928年,拉赫曼三世亲率军队围攻伊本·哈弗逊所占据的波巴斯特罗山要塞,经长时间围困,攻陷南部伊本·哈弗逊称雄的波巴斯特罗山要塞,哈弗逊已于十年前病死,哈弗逊的儿子投降拉赫曼三世,所有反叛的权贵被俘到科尔多瓦。哈弗逊的尸体则被从坟墓中挖出运往科尔多瓦钉在十字架上示众。932年,拉赫曼三世攻克了最后一个拒不投降的反叛城市托莱多,从而再次统一了后倭马亚王朝的领土。拉赫曼三世与929年自称哈里发,与阿拔斯王朝彻底决裂。此后,后倭马亚王朝也称科尔多瓦哈里发国。大约在同一时期,阿卜杜拉赫曼三世建立了一支在地中海上无人能敌的舰队。931年,他从统治北非的法蒂玛王朝手中夺取了摩洛哥。 


拉赫曼三世的宫廷



 在平定内部后,拉赫曼三世继续向北部基督教王国发起进攻,莱昂国王奥多诺二世去世后,子拉米罗二世即位,联合萨拉戈萨的穆斯林王公与纳瓦拉王国,重新挑起对倭马亚王朝的战争,拉赫曼三世不得不前去救火,937年,拉赫曼三世大败萨拉戈萨军队,向纳瓦拉进军,纳瓦拉摄政女王西奥达魂飞魄散,向拉赫曼三世宣誓效忠,拉米罗逃走,但不久,拉米罗便卷土重来,重新组织军队与拉赫曼三世决战。双方于阿尔汉德加(也称西曼卡斯)决战,拉赫曼三世大败,伤亡数万人,哈里发本人仅以身免,逃跑时身边只剩下不到50人,这一年也被穆斯林称作“阿尔汉德加年”或“灾难之年” 


拉米罗二世(900-951)



 就在拉米罗二世准备一鼓作气,发动对后倭马亚王朝的总攻之时,后院起火,卡斯蒂利亚伯爵费尔南多·冈萨雷斯掀起了叛乱,冈萨雷斯出身莱昂贵族,妻子是纳瓦拉公主桑查,早年经历不详,名义上作为莱昂的封臣在拉米罗麾下作战,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与莱昂的拉米罗二世并肩对抗阿拉伯人,以及西曼卡斯战役跟穆斯林的撤退之后,费尔南多对于莱昂国王将他的军队分散发配到边疆城市感到不满,并发动叛乱反抗他。然而他被击溃了而且在944年被囚禁,直到3年后他与他的宗主和解,他将他的女儿乌拉卡许配给拉米罗的儿子奥多尼奥,后来的国王奥多尼奥三世。但双方的盟友关系至此已经完全破裂,此后,冈萨雷斯开始独自抗击穆斯林的战争,并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950年,拉米罗二世在塔拉韦拉附近赢得了又一次对穆斯林的胜利后,次年去世,冈萨雷斯支持拉米罗的幼子桑乔对抗他的兄长奥多尼奥(同时也是冈萨雷斯的女婿),957年,在桑乔上位后,冈萨雷斯又私下伪装,辅助绰号“邪恶者”的瘸子——拉米罗的侄子奥多尼奥四世即位,桑乔逃亡纳瓦拉,投奔纳瓦拉摄政女王西奥达,两人前往科尔多瓦,向拉赫曼三世宣誓效忠,在倭马亚军队的帮助下,960年,桑乔终于夺回王位。冈萨雷斯被潘普洛纳国王加西亚(西奥达之子)俘虏,在达成几次的领土割让后,他才恢复了自由。随着莱昂王国的衰弱和内乱的爆发,费尔南慢慢地稳固他卡斯蒂利亚伯爵独立性的合法地位。拉赫曼三世也便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基督徒诸王国中挑拨离间,寻找代理人。次年,961年,拉赫曼三世去世,享年70岁。阿卜杜勒 拉赫曼三世留下的最辉煌的遗产是经他多方改造过的科尔多瓦城。他建造了清真寺等一系列宏伟建筑。在科尔多瓦近郊,阿卜杜拉赫曼三世修建了豪华的行宫“札赫拉”。科尔多瓦长期是欧洲最大的商业城市与文化艺术中心,完全可以和阿拔斯王朝的都城巴格达相互媲美。 


冈萨雷斯
10世纪的后倭马亚王朝

  


 五 王朝的衰落

继承拉赫曼三世的是其子哈卡姆二世(961-976在位),此人沉迷图书,外号“书虫”,是个书呆子,热衷于搜集各类图书,享受音乐和诗歌,建立图书馆,甚至不远万里派人前往开罗与巴格达重金购买图书,他不理朝政,但由于拉赫曼三世的荫庇,哈卡姆二世统治的时代还十分太平,976年,哈卡姆二世去世,年仅12岁的希沙姆二世登基,由母亲奥罗拉摄政,奥罗拉宠信宠臣伊本·艾卜·阿米尔,也就是著名的“阿尔曼左尔”(意为神恩典的胜利),在希沙姆统治的时代。阿尔曼左尔成为事实上的统治者。在阿尔曼左尔支持下,军队发动政变杀死希沙姆的叔父穆吉拉,稳固了阿尔曼佐尔的王位。 


阿尔曼佐尔出身律师家庭,自幼饱读诗书,开始只是一个宫廷的普通文书,通过阿谀奉承,巴结维齐尔(宰相)穆沙非,送给王妃和公主礼物(有时是用公款),阿尔曼佐尔平步青云,收获奥罗拉的芳心,逐渐在朝中掌握要职,在希沙姆二世上台后不久,莱昂军队入侵安达卢西亚,阿尔曼佐尔率军抵抗,凯旋而归,这一仗帮助他在军队中也赢得了巨大的威望。阿尔曼佐尔亦十分善于“表演”,在他的儿子违反法律之后,阿尔曼佐尔下令对他处以鞭刑,活活打死,他的“严明执法”大大博得了民众的好感。权力和野心的膨胀使得阿尔曼佐尔与曾经的盟友穆沙非分道扬镳,978年,阿尔曼佐尔莫须有指控穆沙非侵吞公款,而后将其逮捕下狱,穆沙非最终死于狱中,阿尔曼佐尔得以大权独揽,成为事实上的统治者,信函和公告都以他的名义下发,钱币上铸有他的头像,甚至还穿者王袍,阿尔曼佐尔的权势引起斯拉夫禁卫军的不满,他们密谋发动政变,阴谋败露后首要分子都被处死,通过这种方式,阿尔曼佐尔巩固了自己的权威。

 

阿尔曼佐尔的北伐


虽说如此,但阿尔曼佐尔确实是一个才能出众的人,公元979年,随着亲法蒂玛王朝的柏柏尔部落塔尔卡塔(Banu Talkata)在马格里布东部的迅速扩张,尤其是其首领——布卢金·伊本·齐里(Buluggin ibn Ziri)接连取胜的情况下,阿曼佐尔紧急从阿尔赫西拉斯向休达派遣大量军事援助,以巩固后倭马亚对西马格里布的控制。后来休达也成为阿尔曼佐尔在马格里布的政治中心。在外战方面,阿尔曼佐尔不善于军事,更多依靠自己的岳父加利布,他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在军中享有巨大威望。老将军加利布极力想要抵消阿曼佐尔在哈里发宫中的特殊影响力,而希望自己亲自建立其与王室的紧密联系,让幼主摆脱阿曼佐尔的影响。尤其是阿尔曼佐尔新建的宫殿和对首都柏柏尔近卫军持续加强军备建设以及对幼年哈里发控制等一系列动作,加利布认为最终会动摇王朝的统治根基。反观阿尔曼佐尔,岳父的骁勇善战为哈里发赢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军事胜利,其在军队的声望无出其右,相比自己的军事功绩而言简直微不足道。终于,两人在公元980年春天,在一次军事远征中双方的矛盾公开激化。双方在阿蒂恩萨 (Atienza)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导致阿尔曼佐尔受伤,最后是在梅迪纳塞利(Medinaceli)的卡迪的调解下,阿尔曼佐尔得以捡回一条命。阿尔曼佐尔立即做出回应,命令军队立即向加利布的军队猛攻,加利布抵抗失败不得不逃亡基督教国家的领土内。而阿尔曼佐尔则继续率军北上,加利布试图东山再起但均被阿曼佐尔击破,直到公元981年4月,加利布联合卡斯蒂利亚和纳瓦拉终于击败了阿尔曼佐尔。鲜尝败绩的阿尔曼佐尔回到科尔多瓦,于5月再次集结了规模庞大的柏柏尔禁卫军,并且得到了岳父此前指挥的边防军的指挥权,命令其袭扰加利布新盟友的后方搞破袭,自己亲帅大军正面进攻自己老岳父。加利布这边集结了效忠自己的一些哈里发边防军,以及得到了卡斯蒂利亚和纳瓦拉盟友的军队支援。双方拉开架势在托雷文森特(Torrevicente)附近展开激战。就在加利布方快要取得胜利之时,他却突然病死军中,最终使得阿尔曼佐尔胜利。阿曼佐尔携胜利之势再破莱昂-潘普洛纳联军,攻入莱昂王国腹地,并大肆劫掠萨莫拉。最终带着政敌加利布尸体得胜返回科尔多瓦,这使得阿曼佐尔赢得了“胜利者”(el Victorioso)的称号。阿尔曼佐尔又在非洲发动战争,将哈里发的势力扩张到巴巴里沿岸,在随后对基督教王国的战争中,阿尔曼佐尔攻克莱昂,潘普洛纳,巴塞罗那等重镇,大掠而还,其威名令基督教诸王国闻风丧胆,1002年,阿尔曼佐尔在远征途中去世,基督徒形容他为“阿尔曼佐尔死于1002年,埋葬在地狱里”


阿尔曼佐尔



 五 王朝的衰落

阿尔曼佐尔统治的时代是后倭马亚王朝最后的一个辉煌时代,他死后,由他的儿子穆扎法尔继承了他的宰相之位,继承了这个国家最高权力的木扎法尔非常高兴,但是他没有意识到一个对他来说很致命的问题——他继承的这个权力太大了。他父亲在的时候靠的是积攒多年的威望,才没人敢窥探这个位置。但是他的这位长子如今才刚刚继位,本身也没啥大的功劳,就难免有人想要取而代之。1008年,木扎法尔被谋杀,还没来得及施展抱负就英年早逝。而因为他还没有自己的继承人,所以内侍从长,大臣的无上权力自然也就交接到了他的弟弟阿卜杜勒的手上——而杀死木扎法尔的,正是这位阿卜杜勒。阿卜杜勒企图自立为哈里发,遭到各方势力一致反对,终于被科尔多瓦市民暗杀,阿卜杜勒的死标志着阿尔曼佐尔家族统治的结束,(他仅只有这两个儿子),在阿尔曼佐尔时期一度被压制的柏柏尔和斯拉夫卫队又重新掌握政权,他们废黜已经做了几十年傀儡的希沙姆二世,重新拥立哈里发,随意废立哈里发,柏柏尔集团内部也争权夺利,甚至各自扶植哈里发,互相攻打,在20年,哈里发像走马灯一样换了一个又一个,一个不如一个。北方的基督教王国也乘机连年进攻,许多贵族,领主纷纷拥兵自立,安达卢西亚又陷入四分五裂之中,后倭马亚王朝走向全面崩溃。



后倭马亚王朝的最后一任哈里发是希沙姆三世(1027-1031在位),上台时已经年过半百, 尽管他试图巩固哈里发的权力。采取种种措施,但提高税收(以支付清真寺等费用)引起了穆斯林神职人员的强烈反对。不久之后,柏柏尔禁卫军即废黜希沙姆,希沙姆被监禁。他设法逃脱,流亡巴格达。希沙姆之后,后倭马亚王朝陷入彻底分裂,后倭马亚王朝遂彻底分裂为20多个由封建主掌权的小国,史称“泰法”(taifa 阿拉伯语领地),这些穆斯林王公时而互相联合,时而互相对抗,局势可以说是一片混乱。随着北非的穆拉比特王朝及阿尔穆哈得王朝等进入伊比利亚,“泰法”诸国逐渐沦为基督教王国与北非势力对抗的背景板,后倭马亚王朝至此名存实亡。 


1080年的泰法诸国



参考文献

1《西班牙摩尔人和地中海巴巴里海盗的故事》(英)斯坦利 莱恩·普尔

2 《十字架上的新月 伊斯兰统治下的西班牙》(西)卡洛斯


十字架上的新月:后倭马亚王朝简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