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师们的写作课》:做读书时的有心人

2022-05-14 21:41 作者:瀚海浥轻尘  | 我要投稿

      最近看完了《大师们的写作课——好文笔是读出来的》,作者舒明月,是一位对语言文字高度敏感的文学评论人、写作讲师。这本书我最开始是在“微信读书”上面看到的,但是后来“微信读书”上找不到这本书了,就买了实体书。


       我当时是被前面的序言吸引,分析鲁迅的著名语段,也是我们拿来模仿的。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我们如果在自己作文里面这么写的话,肯定会被批评“罗嗦、废话”。嗯,但是鲁迅写的话就不一样了。通常,教材讲解是说用了“反复”,给人突出强烈的印象,但这解释并没有说服力。通过作者他的介绍,我了解到了台湾小说奇才张大春他的解释,如下。


       同样一个句子,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一定会得到不同的收获。这本书告知了很多关于品书、写作方面的技巧。有些地方既有知识性,也有趣味性。作者称写作是一种具有杀伤力的梦想。这种写作的欲望总在心里蠢蠢欲动,所以她放弃了比较好的工作,最后专门从事写作。她把这种感觉比喻成“刚换了一副眼镜,自己也被震惊了”。 我是在高中开始戴眼镜,所以很懂这种刚戴眼镜的感受。能够把它来形容“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我觉得是很妥当的,刹那间,眼前一切清晰了,目标明确了。这样具有杀伤力的梦想是:假如你不去实现它,它就会毁坏你的生活,他会败坏你对于生活的正常热情和执着。


        作者通过美食文章治好了自己的胃口奇差。《萌物》篇中。我感同身受,因为我也特别喜欢冯骥才的《珍珠鸟》,作者也是。还举了其他的例子,《边城》的黄狗,汪曾祺的《鸡毛》。她对沈石溪的《斑羚飞渡》提出了质疑。因为揣摩动物的心理失去了节制,说教意味太重,感觉不是很真实的。阿城的《孩子王》也写得很有意思,很值得一看的。

        “把”字句,在小学一二年级就学过。用好“把”字句却也是很难的,它可以为文字减速,以《武松打虎》,躲闪的惊险刺激之时,短句居多;到与老虎贴身肉搏,“把”让动作变得沉重起来,这样节奏就慢下来,一收一放。
        还有挺赞同《童真》里说的“真不等于善”,撕破孩童世界的隐晦,比如说莫言的早期作品。其实余华的《现实一种》更有代表性。外貌不和性格作过多的连接,这样的话会格式化。一般话本小说会用固定的外贸用语,随便组合套装。作者以张爱玲的作品为例最多。她的亮相法就是在传统文学语言高度熟稔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和灵活运用。中国的写意法,西方的油画式描写……



        技能篇——深入解码寻找大师们的写作密码。比如说标点,鲁迅的标点用得并不规范,但我们还是保留了他的用法:!!!三个感叹号连用,还有任性的省略号……可爱的波浪号~,没想到吧,这是鲁迅的自主创新。
        在《造语》这一篇。要学会用特别的意想不到的画面和音乐节律结合着来呈现,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审美体验。简祯的“我是她(奶奶)胸襟上的丝绣帕,髻上的红彩花,岁月碾过的茅茨土屋里忽然照见的一只乳燕。”作者分析:一连三个比喻都是在讲奶奶视孙女犹如乡间妇人难得的饰品,百般喜爱,意像已经很突出,但最后一句就突然化静为动,由短及长,又夹杂以动词造成语法的参差,仍有一种欣喜、珍爱的情感。所以让读者情思摇曳、念念不忘。

      我自己的理解是:“丝绣帕”“红彩花”“乳燕”这三个比喻都有视觉效果,也的确如作者所说都有美好之感。第一个有隐隐约约的触觉,柔软可亲;第二个有隐隐约约的嗅觉,清香环绕;第三个有隐隐约约的听觉,小燕呢喃。所以都带来鲜明的画面感。

      先写到这里。作者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真是很敏锐,就像品酒师能品尝出酒的品种、口感、成分、年代,甚至是照了多长时间的太阳。如牛嚼牡丹的我,读书太不走心了。上段是自己也尝试一下去赏析文段,班门弄斧了。

       今年最大的改变就是自己逼自己每周写东西了,以前工作要求自己每周写。自己也希望有好文笔,做读书时候的有心人。这本书的读后感,可能我还要再写。


《大师们的写作课》:做读书时的有心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